APP下载

阐释学视野下的《山谷内集诗注》:从言到意的还原阐释

2015-03-22陆会琼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意义

陆会琼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阐释学视野下的《山谷内集诗注》:从言到意的还原阐释

陆会琼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是黄庭坚诗各注本中影响最大的,他运用大量术语展示黄诗的语料来源,对黄诗的语源、诗意原型和句式结构等进行笺释,最终获得黄诗的意义。《山谷内集诗注》中术语的运用,使所注之词句在原诗中担任的修辞功能一目了然,这让诗注兼有论诗的功能。《山谷内集诗注》旨在解决意图与表现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内在的“意”如何通过外在的“言”表现出来。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阐释;语言;意义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是黄庭坚诗各注本中影响最大的,究其原因,任渊注黄诗并非“但能标题出处而已”,而是力图探究黄诗语言的原始出处及其与作者之意的关系。《山谷内集诗注》采用的阐释策略,取决于任渊判断的黄诗的文本类型。任渊《黄陈诗集注序》对黄庭坚诗歌的评价是:“本朝山谷老人之诗,尽极骚雅之变。后山从其游,将寒冰焉。故二家之诗,一句一字有历古人六七作者。盖其学该通乎儒释老庄之奥,下至于医卜百家之说,莫不尽摘其英华,以发之于诗”〔1〕卷首。由此可见任渊对黄诗持欣赏的态度,认为黄诗“一句一字有历古人六七作”,换言之,黄诗是“资书以为诗”,知识与学问是理解与解释的重要部分。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任渊对黄诗阐释策略的选择。他在《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一“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句下注云:“山谷诗律妙一世,用意高远,未易窥测。然置字下语,皆有所从来。孙莘老云: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刘梦得论诗亦言:无来历字,前辈未尝用。山谷屡拈此语,盖亦以自表见也。第恨浅闻,未能尽知其源委。姑随所见,笺于其下,庶几因指以识月。象外之意,学者当自得之”〔1〕47。此段话是任渊对《山谷内集诗注》阐释策略的精彩注脚,我们从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一,任渊认为黄庭坚的诗歌“用意高远”,有高深的意义,同时任渊表示对黄诗意义的理解存在困难,所谓“未易窥测”。不过,这不能阻碍任渊对黄诗之意的追寻,虽然诗人已死,意义隐没,但承载意义的语言仍在,因此任渊把焦点放在语言的诠释上。其二,任渊认为黄庭坚的诗歌“置字下语,皆有所从来”,换言之,任渊把黄诗看作“无一字无来历”的学人之诗,这意味着注释者要完成与诗人的对话,必须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撅隐发藏,破译诗中典故的出处及其蕴含的意义。其三,任渊注黄诗的重心在其“置字下语”的“源委”,至少包括诗歌的语源、句式结构原型、意义原型等方面。其四,任渊对黄诗进行笺注训诂,其目的并非为注释而注释,而是“庶几因指以识月”。“指月”之说出自佛经,《楞严经》卷二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2〕。“指”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月”指语言的意义,听者应该根据说者的的指示去体会意义,而不应该执着于语言。任渊此处用以比喻其注释与黄诗之意的关系,进一步而言,则是“言”与“意”的关系。其五,任渊认为读者能够通过他的注释而发掘黄诗之意,即“象外之意,学者当自得之。”任渊希望注释能揭示隐藏在黄诗语言表达中的意义,换句话说,他的注释只不过是“言”,读注释的人应该通过“言”领悟黄诗之意。

总之,无论是“因指以识月”,还是“象外之意”,任渊讨论的都是“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探讨《山谷内集诗注》的阐释策略,即任渊如何通过表层之言的训释达到深层之意的还原。

一、“置字下语”的“源委”:表层之言的训释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是宋人注宋诗的典型,与宋以前的诗歌注本相比,其注释风格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任渊的注释运用了大量的术语。传统的标题出处的注释方式只是材料的呈现,而任渊的注释用一系列术语将所用材料与黄诗之间的关联明确标示出来,因此任渊的注释更多的是对二者关系的判断和总结。下面拟从用字、用意、用句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用字:诗歌语源的探究

注释黄诗用语的出处,即语典的来源,在《山谷内集诗注》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任渊运用术语来注明语料如何与黄诗产生关联,却未对这些术语作出相应的诠释,这使语典的注释情况相对复杂。如关于用字的注释,其名目就有“摘字”“借用”“引用”“借用其字”“用其字”等。为了厘清其间的异同,我们作一些具体而微的分析。

摘字。如《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胸中恢疏无怨恩”句中的“恢疏”一词,任渊注云:“《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此摘字用之”〔1〕47。此处的“恢疏”为宽宏、开朗的意思,而“恢”有宏大、宽广之意,“疏”指稀疏、不密。可见,任渊所说的“摘字”是指典籍中本无其词,而诗人根据语句的需要,从同一出处中选择不同的字合成新词。另外,任渊注中还有一种情况,虽没有明确标出“摘字”一语,而实际属于摘字。如《见诸人唱和酴醾诗辄次韵戏咏》“直知多不厌,何忍摘令稀”中“摘令稀”一词,任渊注云:“《唐书·承天皇帝惔传》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摘稀’字取此也”〔1〕228。从此两例可以看出,“摘字”得到的新词其意义与原词仍有一定的关联性。

借用。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山谷内集诗注》中,“借用”一词出现一百四十余次,任渊有两种表达方式,其一:出处+借用。此类如《次韵定国闻子由卧病绩溪》“炎洲冬无冰”,任渊注云:“东方朔《十洲记》曰:炎洲在南海中。此借用”〔1〕102。其二:出处+借用+意义。此类如《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三首》其三“年光如转蓬”,任渊注云:“《淮南子》曰:圣人观转蓬而为车。此借用,以言年运而往,如车毂之转,伤美人之迟暮也”〔1〕365。无论是哪种表达,任渊所谓的借用,指的都是诗人借用典籍中的词语,却不用其原始意义,而是在诗句中赋予这些词语新意义的用典方式。如上所引“炎洲冬无冰”句中,“炎洲”并非南海里的“炎洲”,而是指绩溪。“年光如转蓬”中的“转蓬”并非“随风飘转的蓬草”,指的是时光流逝。

与“借用”用法相同,而表达不同的还有“借用其字”,如《次韵答曹子方杂言》“换取张侯来平章,烹茶煮饼坐僧房”,任渊注:“《唐书·郭正一传》曰:平章事自正一等始。此借用其字”〔1〕358。黄诗中的“平章”意思是“商量”,《唐书》里的“平章”指的是官职名。此例“借用其字”是用其字而不用原意。不过,在任注中,“借用其字”还有借字兼借意的用法。如《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其四“红榴罅多子”,任渊注:“《蜀都赋》曰:榛栗罅发。此借用其字”〔1〕155。此处两“罅”字同意,都是指“爆裂,开裂”。任渊注中还有“用其字”的表达,虽然不用“借用”的名称,实则属于“借用”。“用其字”分两种情况,一是沿用原字,如《戏答晁深道乞消梅二首》“蒸豆作乌盐作白”,任渊注:“《齐民要术》有作白梅与作乌梅法,此用其字。今人作糖梅,杂以蒸豆,取其色黑”〔1〕389。诗中的“作乌”指的是给梅子上色,《齐名要术》中的“作乌”指的是制作乌梅,二者意义上有联系。二是对原词进行改动,组合成新词,并且用原意。如《次韵答清江主簿赵彦成》“日转溪山几百遭”,任渊注:“刘禹锡诗:百匝千遭绕郡城。此用其字”〔1〕433。“百匝”“百遭”都是“百回”的意思,形容水流的蜿蜒曲折。

引用。在《山谷内集诗注》中,任渊注明“引用”的地方,诗人引用的语料与所欲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某种类比关系。如《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江夏无双乃吾宗,同舍颇似王安丰。”任渊注云:“《晋书》:王戎封安丰侯,善发谈端,赏其要会。此引用,以属王扬休”〔1〕295。《晋书》中“安丰”指王戎,黄庭坚则用“安丰”代指王扬休,是同姓类比。又如:《次韵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海上看羊十九年”,任渊注:“《汉书·苏武传》:匈奴徙武北海上,武杖汉节牧羊,留匈奴十九岁。此引用,以言东坡黄州之谪”〔1〕338。苏武留匈奴十九年与苏轼被贬谪黄州,二者属于事件的类比。

(二)用意:诗意原型的寻绎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忙还一直坚持教课,他说:“教课对我很重要。我很早就看到侍酒师有瓶颈。”他认为当一个不错的侍酒师,好处是想转行很容易。可以转做销售、买手、酒庄代表,甚至是记者,但如果不转行,想一直做下去就会有瓶颈,因为没有那么多酒店或餐厅让你管。“当我认识到这点,就想多方面发展一下。我喜欢教书,觉得教书是个很好的让你多元化的一个方法,我当时也写东西,现在也写,但写得很少,写东西也是多元化嘛。”

意义原型的抉发受到“夺胎换骨”理论的影响,胡晓明把宋人原型意识的觉醒称为“意义原型的自觉”,即对不同诗作所表现的意味、义理、思想、情调之某种共通性的自觉〔3〕。任渊《山谷内集诗注》用“用其意”和“反其意而用之”来标注黄诗的诗意原型。如《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以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龟以灵故焦,雉以文故翳。”任渊注:“老杜诗: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此用其意”〔1〕155。虽然二诗描述对象不同,其欲表达的意义都是事物因有用而遭致自身的损毁。“反其意而用之”是指对前人诗意的翻转,黄庭坚称之为“翻著袜法”,杨万里《诚斋诗话》称其为“翻案法”〔4〕。如《次韵答张文潜惠寄》“未识想风采,别去令人思。”任渊注:“《世说》:谢太傅云安北:‘见之,乃不使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安北,王坦之也。此反其意而用之”〔1〕)136。黄诗运用《世说新语》里的构思,转换出新的意义,将“不令人思”翻转为“令人思”,使前人的意义原型得到扩大和升华。

(三)用句律:结构原型的追索

结构原型是指不同诗作中同一类型的诗句,句与句之间的节奏与语序有相同性,任渊《山谷内集诗注》称其为“用句律”。如《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其二“平原秋树色,沙麓暮钟声”,任渊注:“用老杜《寄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句律”〔1〕80。虽然诗句所写的景物并不完全相同,不过,二者的语序结构都是“地点+对象”的模式。除了“用句律”的表达,任渊《山谷内集诗注》中“效其体”的表述也属于结构原型的追寻。如《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一“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任渊注:“《文选·古诗》云:冉冉生孤竹,结根泰山阿。此句效其体”〔1〕47。所谓“体”即体式、结构。二诗的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表示为“对象,结根∕托根+地点”的模式。任注中还有未明确标出“用句律”或“效其体”,但属于用句律的情况,不仅借鉴语序结构,还对原语料的意义进行加工改造。如《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土弊禾黍恶,水烦鳞介劳。”任渊注:“《乐记》: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山谷此两句,盖本诸此”〔1〕142。黄庭坚此两句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乐记》中的两句如出一辙。

总之,任渊的《山谷内集诗注》着力于黄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追索与呈现。在诗注中,术语的出现意味着诗注阐释风格的变化,这与当时诗学理论的发达密切相关。任渊追寻黄诗“置字下语”的源委,本身就是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学实践的逆向性还原。因此,他对黄诗的阐释始终遵循当时的诗学主张,力图用诗注的形式还原诗歌创作的样态。他的注释通过术语为诗注与诗作之间建立起关系网,这为后来诗歌用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标题出处的注释方式,诗歌与语料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注释者几乎不作说明,必须依赖读者的发掘与领悟才能明了。但任渊的注释不同,他积极参与到诗注活动中,诗注里蕴含着注者的判断与总结。任渊《山谷内集诗注》中术语的运用,与诗话对诗歌的评价有相通之处,尽管不如诗话细致,但当注释者拈出术语时,所注之词句在原诗中担任的修辞功能一目了然,这让诗注兼有论诗的功能,窃以为,这正是《山谷内集诗注》的创新之处。

二、“因指识月”:深层之意的还原

周裕锴先生把宋人在孟子“以意逆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解传统,概括为“尚意阐释学”〔5〕。这种尚意的阐释学主张越过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发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受“尚意阐释学”的影响,宋人的诗注常常以释意为主。他们往往把诗歌看作一种有意识创作的、承载着诗人主观意志的文本,因此注诗时对诗歌之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任渊《山谷内集诗注》就因其注意而广受称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功为深”〔6〕。许尹亦说任渊注“为原本立意本末,以晓学者”〔1〕卷首。任渊所注的《后山诗》也是为了“窥其用意深处”〔1〕卷首,《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任渊注《后山诗》“排比年月,勾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7〕。不过,在文本诠释活动中,所谓的“言外之意”终究无法证伪,只有那些以文字材料作依据的诠释才是真正有效的。

宋人的诗注,并非仅仅为了找出处而进行注释,而是通过词句的训释阐发其与诗意之间的关系。显然,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正是如此。他不厌其烦地探究黄诗“置字下语”的原委,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黄诗的创作意图。如《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任渊注云:“《文选》左太冲《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颜延年诗:‘松风遵路急。’宋玉《高唐赋》曰:‘不见其底,虚闻松声。’诗意谓东坡以大材而沈下僚,其盖世之名则不可掩也”〔1〕49。无论所引关于“松”的语言材料有多少,任渊着眼的都不是松本身,而是为求还原黄诗原本的创作意图,即黄庭坚此两句的原本意图是描写苏轼“以大材而沈下僚,其盖世之名则不可掩也。”黄诗接下来写道:“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任渊注云:“《淮南子说山训》曰:‘千岁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注云: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又按《頍弁》诗:‘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注云:女萝,菟丝,松萝也。《正义》则曰:‘陆玑疏云:今菟丝蔓连草上生,非松萝,松萝自蔓松上生。’事或当然。陶隐居注《本草》‘菟丝’条亦云:旧言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今未必尔。读山谷此句,当不以辞害意也”〔1〕49。任渊对菟丝和茯苓的语料津津乐道,引之甚详,其最终的目的并非为了让读者认识菟丝与茯苓,而是旨在说明苏轼门下有黄庭坚等一群贤士。诗人欲表达的并不是菟丝与茯苓,而是借这两种植物喻指黄庭坚及贤士。同时,为防止读者误读黄诗之意,任渊特意注明“读山谷此句,当不以辞害意也”。所谓“不以辞害意”指不要拘泥于文辞的意义而妨碍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换言之,理解此两句诗要懂得诗人的语言所暗示的意义,不能把它当成菟丝与茯苓的实写,否则不能深达诗人的本意。这正好与他所强调的“因指识月”“象外之意”暗合,亦是《山谷内集诗注》的用力之处。不过,在阐释活动中,语言是先决条件,阐释者所要发现的意义,只能在语言中去寻找。语言承载意义,因此意义的还原最终必须体现为语言的还原。故语言的训释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正如程颐《读论语孟子法》所言:“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8〕。即求本意必须建立在通文义的前提之下,这为诗注以语词的训释为基础提供了依据。

根据前文所述,任渊认为黄诗“用意高远,未易窥测”,这是因为文本在创作的时段内具有的意义与阐释者所处的时段之间存在差距,任渊所处的时代已非黄庭坚的时代,要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实现阐释者与作者的对话,首先应该清除这种因历史时间而造成的障碍。而文辞作品是作者思想与意图的表达,所以阐释者必须让自己设身处地,重新经历诗人的创作过程,所谓“上自六经、诸子、历代之史,下及释老之藏、稗官之录,语所关渉,无不尽究”〔9〕。即阐释者认为重读作者曾经读过的书能够实现与读者的对话,可得诗人之本意。阐释者只有在真正懂得了文本的语言之后,才能充分地理解作者。因此,通观《山谷内集诗注》,任渊试图弄清黄诗置字下语的由来,试图通过对黄诗语源、诗意原型和句式结构等进行笺释,最终获得黄诗之深意的还原。从根本上而言,任渊的诗注透视的是“言”与“意”的关系,虽然诗人已死,黄诗之意“未易窥测”,然而,思想外化为语言,意义通过语言得以传达。思想转化为语言时意义会有所增加或减少,不过阐释者需要做的始终是发掘诗人原初的本意究竟如何。

三、结语

〔1〕任渊.山谷内集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般剌蜜帝.楞严经〔M〕∕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111.

〔3〕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51.

〔4〕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1.

〔5〕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8.

〔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93.

〔7〕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29.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44.

〔9〕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8:715.

In the View of Hermeneutics of The Annotation of SHAN Gu's Internal Poetry Anthology: From Annotation of the Superficial Language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Lu Huiqi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The Annotation of SHAN Gu's Internal Poetry Anthology written by REN Yuan enjoys the greatest impact among other commentaries of HUANG Tingjian's poetry.REN Yuan used a large number of terms to show the corpus sources of poem and analyzed the source of poetry language,the meaning of poetry prototype,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s,and finally obtained the meaning of the HUANG Tingjian's poetry.The use of the terms in The Annotation of SHAN Gu's Internal Poetry Anthology clearly showed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annotation words in the original poem,which helped the annotation serve as poetry review.The purpose of The Annotation of SHAN Gu's Internal Poetry Anthology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 and expression,that is how to express the"inherent meaning"through external"words".

REN Yuan;The Annotation of SHAN Gu's Internal Poetry Anthology;interpretation;language;meaning

I206.2

A

1672-2345(2015)01-0055-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5.01.011

(责任编辑 党红梅)

2014-10-05

2014-11-14

陆会琼,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代文学、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黄庭坚山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睡吧,山谷
生之意义
沉默的山谷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