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汉族大学生遗传性状调查分析
2015-03-22段斯亮闭雄杰
于 声,段斯亮,闭雄杰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广西汉族大学生遗传性状调查分析
于 声,段斯亮,闭雄杰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目的研究广西汉族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特点。方法采取群体遗传公认的方法调查了705名广西汉族大学生的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翻舌、眼睑、发旋、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8对遗传性状,并与其他地区汉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前额发际、耳垂、翻舌、卷舌、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眼睑、发旋隐性基因频率低于显性基因频率;与其他地区汉族存在差异,广西汉族与宁夏汉族遗传距离(0.170 0)最近,与江西汉族遗传距离(0.474 5)最远。结论广西汉族人群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特点,其群体遗传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汉族; 基因频率; 遗传学,群体; 广西
人类的一些外观形态特征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称之为单基因遗传性状[1-8],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翻舌、眼睑、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等都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指标,都是由单基因所控制,都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其遗传方式都遵循孟德尔定律,研究显示这些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不仅在不同的人种(或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民族不同群体(或地域)间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9],人们对这些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探讨人种及民族的分离、迁移、融合、族源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汉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已有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众多的民族成分,由于地域的不同,我国汉族成分也不完全一致[10],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魏会平等[1]、祁英杰等[2]、付四清等[3]、陆宏等[4]、佘朝文等[5]、李永霞等[6]、宋洁等[7]、邹起练等[8]、张志敏等[10]、张兴华等[11]、汪庆等[12]、栗淑媛等[13]、刘学峰[14]、孙晓东等[15]、马媛等[16]对河北、河南、湖北、宁夏、湖南、江西、黑龙江、福建、贵州、海南、浙江、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山东等多个地区的汉族人群遗传学特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报道,然而对于广西汉族的遗传性状鲜有报道,有资料显示,汉族进入广西地区历史比较悠久,迁入时间不一,迁入地点也在不断变化,又与广西当地少数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同化,加之各地的地域交通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广西各地的汉族发展情况比较复杂,也逐渐改变广西的民族成分[17],因此对广西汉族遗传性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民族起源融合,还可以为其他地区民族遗传性状研究提供借鉴参考,并为中国汉族人群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知情自愿原则,调查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大学生705人,被调查者身心健康,无残疾,年龄19~24岁,父母均为汉族,3代以上居住广西。
1.2 调查方法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1-8]对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翻舌、眼睑、发旋、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等8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
1.3 数据处理 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基因频率(显性基因频率p,隐性基因频率q),参考文献[9,18]报道的方法,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遗传距离,使用MEGA5.0进行聚类分析。
表1 广西汉族8对遗传性状的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表2 广西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
2 结 果
2.1 广西汉族8对遗传性状的各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广西汉族前额发际、耳垂、翻舌、卷舌、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眼睑、发旋隐性基因频率低于显性基因频率,见表1。
2.2 广西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广西汉族与宁夏汉族遗传距离(0.170 0)最近,与江西汉族遗传距离(0.474 5)最远,见表2。
2.3 广西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间的聚类分析 9个地区的汉族基本聚为两类,宁夏、黑龙江、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北、河南聚为一类,江西单独聚为一类,见图1。
图1 广西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间的聚类分析图
3 讨 论
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翻舌、眼睑、发旋、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等8对遗传性状都是完全显隐性关系,其遗传方式都遵循孟德尔定律,可以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基因频率。本调查结果显示(表1),广西汉族前额发际、耳垂、翻舌、卷舌、小拇指弯曲、拇指类型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眼睑、发旋隐性基因频率低于显性基因频率。将广西汉族8对遗传性状显性基因频率调查结果与已发表文献中关于我国不同地区汉族遗传性状显性基因频率进行比较显示[1-8]:(1)前额发际显性基因频率湖北(p=0.381 8)>河北(p=0.345 0)>湖南(p=0.338 2)>江西(p=0.206 9)>黑龙江(p=0.205 6)>宁夏(p=0.192 1)>广西(p=0.190 5)>福建(p=0.167 6)>河南(p=0.149 2),前额发际都是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广西汉族前额发际显性基因频率处于偏低水平。(2)耳垂显性基因频率黑龙江(p=0.566 3)>福建(p= 0.509 5)>河北(p=0.422 9)>江西(p=0.420 3)>宁夏(p= 0.415 9)>广西(p=0.388 04)>湖南(p=0.346 5)>河南(p= 0.328 8)>湖北(p=0.316 6),广西汉族耳垂显性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3)翻舌显性基因频率河南(p=0.151 0)>广西(p=0.032 4)。(4)眼睑显性基因频率湖南(p= 0.600 3)>广西(p=0.572 2)>湖北(p=0.457 4)>福建(p= 0.438 3)>宁夏 (p=0.422 1)>黑龙江 (p=0.391 5)>河北(p=0.349 6)>河南(p=0.340 7)>江西(p=0.127 6),广西汉族眼睑显性基因频率处于偏高水平。(5)小拇指弯曲显性基因频率湖南(p=0.507 7)>河南(p=0.430 1)>广西(p=0.267 7)>宁夏(p=0.132 0),广西汉族小拇指弯曲显性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6)拇指类型显性基因频率黑龙江(p=0.408 7)>宁夏(p=0.403 8)>湖北(p=0.351 0)>广西(p=0.350 9)>福建(p=0.348 5)>湖南(p=0.183 5)>河南汉族(p=0.156 3),广西汉族拇指类型显性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7)卷舌显性基因频率河南(p=0.510 5)>黑龙江(p=0.507 2)>宁夏(p=0.489 9)>湖北(p=0.422 7)>河北(p=0.415 2)>湖南(p=0.413 1)>广西(p=0.395 0)>福建(p=0.206 5),广西汉族卷舌基因显性频率处于偏低水平。(8)发旋显性基因频率广西(p=0.608 6)>河南(p= 0.5462)>福建(p=0.490 1)>湖北(p=0.467 6)>黑龙江(p= 0.450 3)>河北(p=0.410 9)>湖南(p=0.401 6),广西汉族发旋显性基因频率在几个地区民族中最高。
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个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在不同地区同一民族中的分布各有特点,具有一定差异的,这些可能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各个地区与当地不同民族间混居、通婚等以致基因交流有关。表2显示,广西汉族与宁夏汉族遗传距离(0.170 0)最近,与江西汉族遗传距离(0.474 5)最远,遗传距离越近,同时也说明血缘关系越近,但广西与宁夏地理位置相距比较远,二者亲缘关系比较近,而广西与江西地理位置相距比较近,二者亲缘关系却比较远,这可能与民族迁徙等其他因素有关,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图1表明,9个地区的汉族基本聚为2类,宁夏、黑龙江、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北、河南聚为一类,江西单独聚为一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汉族群体遗传性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也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民族迁徙、混居、通婚等原因,一些地区汉族群体可能与少数民族群体的遗传性状出现率接近[10,19],同时也表明地理位置较近的民族血缘关系较近,存在一定的血缘融合,也逐渐地改变民族成分。
调查显示,广西汉族8对遗传性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同其他地区汉族间又存在差异,广西汉族遗传性状的调查可以为其他地区民族遗传性状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广西汉族人群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丰富中国汉族人群遗传学研究资料。
[1]魏会平,刘继云,李继红,等.河北汉族、蒙族、满族三民族8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1-2.
[2]祁英杰,杨彩玲,黄艳梅,等.河南汉族人群中19项遗传性状特征的分布及法医学应用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1):86-88.
[3]付四清,田虹,胡克清.湖北汉族10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50.
[4]陆宏,霍正浩,党洁,等.宁夏回、汉族12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9):772-775.
[5]佘朝文,皮建辉,舒孝顺,等.湖南汉族、侗族16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遗传,2001,23(5):406-408.
[6]李永霞,李咏兰,陆舜华,等.江西丰城市汉族8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37-40.
[7]宋洁,邓代千,孙凯,等.黑龙江省汉族大学生遗传性状调查分析[J].生物学通报,2011,46(11):6-8.
[8]邹起练,张智广,宋军,等.福建汉族大学生14项遗传性状分析[J].国际遗传学杂志,2010,33(4):94.
[9]王赛群.湖南汉族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8):26-30.
[10]张志敏,顾丁,李芳,等.贵州北部汉族头面部6项遗传性状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4):565-569.
[11]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等.海南文昌汉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2):85-88.
[12]汪庆,李咏兰,张瑜珂,等.浙江汉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3):380-384.
[13]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6-29.
[14]刘学峰.辽宁汉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D].锦州:辽宁医学院,2011.
[15]孙晓东,卫荣华,桑明.湖北汉族五项遗传性状的分析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2,16(5):417-419.
[16]马媛,龙俊.山东回、汉民族3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4(4):373-380.
[17]玉时阶.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J].学术论坛,1995(6):80-85.
[18]皮建辉,周建波,熊海霞,等.湖南瓦乡人红细胞血型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2):60-64.
[19]张志敏,肖代敏,张文刚,等.贵州省侗族、土家族和仡佬族13项遗传性状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5):722-729.
Survey on genetic traits of Han natinality students in Guangxi
Yu Sheng,Duan Siliang,Bi Xiongjie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x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Guangxi545006,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gen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ofgenetic traitsofHan-nationality students in Guangxi.MethodsA survey recognized by population geneticswas conducted to 8 pairsofgenetic traitsof705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including the volumes tongue,forehead hairline,earlobe,turning tongue,eyelids,hair spin,bent little finger,thumb type andmade a cluster analysiswith the other regions the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essive gene frequency of forehead hairline,earlobe,turning tongue,eyelids,bent little fingerand thumb typ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dominant gene frequency while the recessive gene frequency in eyelids and hair spin were lower than the dominantgene frequency.Therewas difference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the other regions,in which,the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Guangxiwasmostsimilar to those in Ningxia in genetic distance,being 0.170 0 andmostdistantwith those in Jiangxi,being 0.474 5.ConclusionThe gen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ofgenetic traitsofHan-nationality population in Guangxihas its certain genetic trait,whosemassgeneticssignificance need explore further.
Han nationality; Genetic frequency; Genetics,population; Guangxi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7.013
:A
:1009-5519(2015)07-0993-03
2014-10-30)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810LX244);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启动项目(2007Y02)。
于声(1979-),男,辽宁大连人,讲师,主要从事检验教学工作;Email:syulzmc@163.com。
段斯亮(E-mail:dsllzm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