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双创型经济运行模式初探①
2015-03-2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季绍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 季绍斌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温州民营双创型经济运行模式初探①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季绍斌
摘 要:温州经济的独特性在全国首屈一指,由民营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温州经济是我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由此而产生的“温州模式”其实就是在政府有限的管控下放手民营经济自由发展。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壮大的民营经济在如今网络时代的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在国家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后给温州民企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常态之路。
关键词:温州经济 民营企业 创新经济
1 引言
城市建设创新关键在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对于温州这座位于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经济发展模式早已确立,以“温州模式”崛起的温州民营经济引领全国各地民营经济至今。但是温州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甚至引发了不少温商纷纷离开本土到外地或海外谋发展。
鉴于此,新一届温州市委市政府施政的第一要务就是如何吸引温商回归,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以及为各体制单位包括民营企业提高项目资助等。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步入“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阶段,温州市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举措,其中由温州市委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若干意见(2013年) 》文件已成为指导温州创新城市建设的指导性纲领,配合温州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十大新兴产业年度发展目标”,即旅游休闲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激光与光电产业;临港石化产业;轨道交通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健康产业这十大针对温州当地却不乏具备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辐射的温州特色经济为当地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温州的民营企业将改头换面地把原本粗放的生产升级到高精尖产品生产上来,以创新为第一要素,把我国民企生产的产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政府利用有限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引导功能为温州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加强管理改善用人环境,提升积聚人才的动力源头,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是民企创新的生力军。
政府除了出台鼓励高技能人才到温州安家落户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为他们启动专项的科研经费,高等院校,尤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始终把在校人才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人才相接轨,这种接地气式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创新升级互联互通后就可以产生校企合作培育高端高技能人才。只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规划。结合温州本土经济发展各种因素,要想建立一个持久性的创新城市,温州本土的民营企业需从以下方面来努力。
2 释放经济改革成果红利,盘活企业发展动力
温州曾凭“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步入经济发展新时期,温州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个体企业主由于资金链的断裂从而“跑路”或企业倒闭的现象在近两年陡增,但另一方面温州民间资本储备充盈且在地下交易活跃。为了引导民间资本走向规范化和阳光化,提升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温州市经国务院批准于2012年成立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要目的是通过合法手段融合温州当地民间资本能够合法走向台面向有需求的企业发放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贷款,两年多的金融改革实践,温州诸多民企得到了及时的注资,化解了企业资金运作的困难,使得一批批企业在温州扎根发展,这一史无前例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无疑为温州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对周边地区的示范效应,与温州曾经繁荣一时的小产品市场对全国产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样,具有深远的意义。温州市委和市政府更是把握时机简政放权,减除了许多金融领域的政府垄断行为,让更多企业满足准入贷款条件,但同时出台了配套加强“信用” 的措施,通过打造“信用温州”形象,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从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全面推行“三单一网”的改革和简政放权,激发了企业和市场活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地下“呈会”(温州民间互助会)的肆虐,使得企业安心于生产,创造出更大、更健康的社会效益。
3 夯实实体经济,通过网络经济提质增效
创新城市建设离不开实体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温州目前工业布局和城市建设,市委和市政府从外围环境的改善(如“五水共治”)及通过“换、改”(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在促进产业转型后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升级并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两化融合”,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如今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的各环节,提升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企业各销售环节,通过各电商平台使得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与国内外销售商合作拓展企业的生产和活动空间;温州市政府还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落实对口企业的项目承接平台,形成了本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网络经济是我国近年兴起的经济领域新军,发展势头迅猛,温州也不例外。其中淘宝温州馆和阿里巴巴地方产业带、社区电商E邮站、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等创新示范试点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建设资金投入,每年在全市范围开展温州市网络经济“示范基地(园区)”、“领军企业”、“知名网站(平台)”、“创新企业”、“创业创新标兵”等鼓励性的评选活动并对其中优秀个人或团队给予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还加大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力度等,通过各种手段无论在线上或线下都保证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创新热度和个人创业的热情。
4 加大创新企业的科技含量,强化创新要素
创新始终是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常态下要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经济持续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构筑发展新优势、新动力。就温州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传统结构的小商品经济已逐步退出市场,以房地产销售为主营产业逐渐被多元化的高端经济所取代。
单一经济发展体系的风险系数逐步降低,所有这一切的改变都是来自于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政府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结果,使得温州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局面。以本市“五一○产业”的高端产学研平台为例,对于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的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政府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使得企业有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新产品自主研发,积极申报并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成功的单位将获得市、县两级财政给予配套资金的奖励。这种在企业中推行技术创新和金融资助相结合的做法使得本地企业纷纷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随之高端人才的参与和科研平台建设也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5 继续发扬草根创业创新精神
从无到有,从仿制到替代,温州小商品闯出大市场,来自温州底层的民众从被迫走向自觉创业,过程中闪烁着创新的智慧光芒。
温州乡村曾经出现的“以商带工”,其产品行销全国,这是温州商业模式的“万众创新”。此后出现的“厂商联营”、“引厂进店”等也是打破国营经济垄断地位的温州草根商人的创新之举。在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温州普通民众创造出无数个全国商业经营模式“第一”,所有支撑这些“温州创新”的主体均来自温州底层的社会“闲杂人员”,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人物当属“胆大包天”现已过世的王均瑶。正是他将温州创业创新的草根时代推向了高端大气的名人时代,从此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形象,成就了一种民族创新创业的精神图腾。
与此相呼应,温州地方政府总能体察民情、顺应民风;尊重并宽容民众的首创精神。这一朴实的执政理念,与当地民众的无限创造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在温州大地上大众创业创新的一片新气象。
6 多管齐下,保障创新创业机制落到实处
近年来,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肩负的三大任务,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以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和生命健康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扶持并涌现出以奔腾激光、康尔达新材料、创力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高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为确保新兴战略性产业能继续快速“领跑”,市政府还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平台,在推进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发力出实招见奇效。
其中,按照“补链” “强链”等要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明确、市场前景看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温州市还根据新出台的《计划》,鼓励有关行业协会、龙头骨干民营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努力创造区域经济“金名片”,带领企业向营销、品牌及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拓展。
7 结语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素有“民营经济之都”之称的温州经济一举一动都会牵引外界高度的关注。利用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便利,拥有多项经济改革创新之举的温州在对接海峡两岸经济区发展和以围绕上海为华东经济活动中心区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数以万计生活在海外的温州华商也是家乡的主要经济贡献者和投资者,位于“一带一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的规划圈里和即将迎来的“十三五”开局年,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驱动下,温州民营企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和创业”的大潮。
参考文献
[1] 季绍斌.新常态化下温州民营企业的新布局[J].中国商贸,2014(36).
[2] 曲宁等.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5).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9(a)-115-03
基金项目:①2015年度温州市社科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部分成果,新常态化下我国民营企业新布局——以温州民企为例(15wsk169)。
作者简介:季绍斌(1967-),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和经济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