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2015-03-21徐雅雯
徐雅雯
(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辽宁大连 116025)
U-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徐雅雯
(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辽宁大连 116025)
界定U-时代的概念,描述U-时代现阶段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从图书的无纸化出版出发,探讨U-时代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转型之路径,如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来稿直发模式、在线优先出版模式、图书馆开放获取模式、机构知识库免费获取模式等。指出在U-时代条件下,传统学术期刊必须直面U-时代出版新常态,转变出版方式:逐步实现在线优先出版,推进按需印刷进程,增强与图书馆的合作,推动中国高校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的知识机构库,通过网络加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等。
U-时代;学术期刊;免费获取;无纸化出版;按需印刷
一、引 言
20世纪末,有着长久历史的传统出版方式开始发生飞跃性的变革;21世纪初,传统出版行业的分支——传统学术期刊担负着独特的学术使命,但在数字化再造并融合传统出版的大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被迫走进了无纸化的出版时代。通信技术的巨大变革对出版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电子媒介的使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和发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无论是否愿意接受,抑或是否乐于承认,我们都在向着“U-社会”不断迈进。通过使用国际互联网工具,计算机可以将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和视频迅速传达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无所不在的网络,以及由它形构的新社会,在一步步重建新的秩序;无所不在的网络,也正在冲击社会各层面的旧结构。出版的产业链在U化中急遽重组,首先探寻变革之路的书籍出版行业已经在U化的历程中逐渐完成不可逆的变革,而传统学术期刊,由于本身的特质和体制性的限制,仍依循旧传统的思维谋求对策,忽略了产业生态裂变的趋势。那么,什么是U-时代?U-时代现阶段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学术期刊在U-时代的变革中应该如何完成自身的变革与重塑?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U-时代是下一代网络物联网时代的简称。“U”是ubiquitous的缩写,它指的是拉丁语中存在于任何地方的意思,表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都可利用。U-时代中的U网(即无所不在的网络,亦称“泛在网”)的建立,被认为是下一代万亿规模的产业。目前,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建设U网的发展目标。而在无所不在运算的基础上,多个国家先后提出要构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UNS),而更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是将其视为一个更加高于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目标。根据《维基经济学》的描述,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最突出的特质之一,即在于它的开放性。[1]而笔者认为,如何驯化无所不在的网络,使其成为新工具而不是被其所奴役,是U-时代出版人,特别是期刊人应该关注和践行的方向。因此,要先认清U-时代现阶段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其撼动出版行业,尤其是传统学术期刊行业体制的关键点,进而为改革与创新开辟新路。
本文沿用《维基经济学》对于U-时代现阶段的特点的描述:(1)生产者崛起,他们无所不在;而现代知识分子跨领域、多兴趣的研习趋向,模糊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2)网络即筛选器。(3)未来市场,畅销商品和利基商品并存;小众形成的长尾里,隐藏着“蓝海”以及聚沙成塔的机会与力量。(4)告别旧权威时代,走向彻底的个人化与追求自我品位。(5)更多选择,太多选择。(6)开放、参与、吸纳、更新、共创(集体协作)、分享。(7)超疆域(全球化)连接互动,讯息传递零时差。(8)新巨霸胚胎孕生。[1]面对着一次次冲击传统出版行业的U元素,面对着2007年度出版界“年度新媒体奖”颁给了豆瓣网的事实,*“豆瓣网”实现了免费开放空间和出版社合作,允许出版社任意(无限制)圈地组织“读书社群”,结合共同爱好者一同推广图书。豆瓣网同时和当当网、卓越网等购物平台实现了连接,一旦有交易,可以从中获得分成收入。此三赢之策,使豆瓣网在2007年注册用户突破110万户,奠定了规模化的雏形。面对着“印书小铺”*“印书小铺”位于中国台湾台中一隅,它开创的“付费印刷”理念开启了图书的定制化时代。即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以很少的费用,自由组合所需要的内容,并将其下载到电脑或阅读器上。如果对于纸本有兴趣,可以自行完成列印、装订成册的工序;如果需要高级装帧,可以到专业冲印店完成。对典型“破坏性创新”理念的实践,传统学术期刊应该如何顺应趋势完成自身的改造,是每一个期刊人应该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2.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开放存取出版方式方面和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路径方面。代妮等[2]认为,在开放存取的期刊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多元化,采用何种开放存取模式以及运用何种运营模式对打造高质量期刊至关重要。张丛等[3]从付费方式的视角审视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模式,认为以作者付费为基础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使学术出版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保障,并促使学术成果出版出现虚假繁荣现象,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叶红波[4]从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视角,对学术期刊优先出版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关系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增长速度,是科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革命性转变。孙可[5]认为,学术期刊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传统的出版模式因周期长而对科研工作成果的首发权造成影响,为了消除出版时滞对科研成果时效性的影响,有线数字出版模式亟须建立并推广。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网络环境的视角下,对于开放存取出版方式进行探讨。本文将从图书的无纸化出版出发,在U-时代背景下,探讨传统学术期刊转型之路径。
三、从“图书的无纸化出版”突破“传统学术期刊桎梏”
出版业的变革最先体现在图书的“无纸化出版”和“线上出版”方面。纸,这种传统的传播载体一旦被电子阅读器取代,即意味着在U-时代所有的作品都被数字化了,它们全部被贴在“内容产业供应/服务中心”,并使传统的出版社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读者只需购买一个电子阅读器,就可在网站上自行下载或点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出版产业链中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几乎趋近于零,由此而引发的必然结果是,传统的书店将由“印书小铺”取代,传统的编辑将被搜索引擎中的筛选功能取代,甚至美术编辑都会被自有软件自动完成,出版业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由此有了新的连接通道。
新科技在逼迫弃旧的同时,也暗藏了建设新载体的契机。诸如“印书小铺”般的出版模式,即“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POD)般的商业运作,最终将成为出版业的经营模式,更将成为传统学术期刊转型的必经之路。面对U-时代中数字出版成为期刊出版和传播的常态,传统学术期刊必须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1.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
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期刊领域已被广泛应用。《英国医学期刊》(BMJ)采用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其印刷本仅在每篇论文的首页提供概述。《美国科学院院报》,即美国PNAS杂志所刊发的全部论文均实现了全文在线发表,印刷本仅提供目录、摘要、若干重要论文全文等信息。《骨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在实现网上全文在线出版的基础上,只在印刷本中体现论文首页并在该页右下角提供快速识别的二维码,如果读者在阅读了首页后对文章感兴趣,即可扫描二维码获得全文信息。综合以上发达国家期刊的普遍探索可以看出,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基本上以网络刊发全文、纸质概述摘要或首页加二维码的形式存在,这种期刊出版模式打破了传统纸质出版对于印刷成本的限制,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并易于实现按需印刷,且对于作者、读者和期刊社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首先,网上全文在线出版的出版周期较之传统纸质出版大大缩短,编辑完成审稿和排版即可出版,直接缩短了文章的发表时间;其次,读者可以在稿件刊发的第一时间通过在线通览文章,如果认为有进一步阅读和保存的价值,可以扫描二维码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阅读,并可以向期刊社索要纸质期刊;最后,期刊社通过网上全文在线出版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按需出版,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印刷成本而带来的费用负担问题,更能实现绿色环保办公理念。
2.来稿直发模式
来稿直发模式是完全基于网络在线平台的出版模式,其采用开放获取(OA)方式,完全省略了传统期刊编审校印等出版流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快速出版。这种模式与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实现按需印刷,从而极大地节约成本;不同之处在于,其所有来稿实行“先发后审”制度,即只要逻辑合理、技术无误,均可马上在线发表。期刊社对在线发表的论文开启开放的在线评论功能,由读者或学术共同体在网络上实现即时评论,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实现了作者、读者、专家和编辑的实时互动和有效沟通,完成对文章的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来稿直发模式下,不使用期刊年度影响因子及相关数据衡量期刊质量,而使用下载量、引用量和转发量等完成对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2011年,美国物理学会建立了开放平台,对来稿直发模式进行了初次探索,受到了作者和读者们的热烈欢迎,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他们收到了2000多篇投稿。可见,传统纸质出版的陈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U-时代作者们投稿、刊发的需要,年轻一代的学者需要更加简便、快捷和多元的期刊出版模式。但必须意识到,来稿直发模式作为U-时代的全新出版模式,其只能作为传统出版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主要原因在于来稿直发模式几乎没有淘汰率,刊发的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在刊发前一般不对文章的重复率、质量等进行严格筛选,没有专门的编校流程,没有经过匿名外审和同行评议,因此,无法取代具有专业评审的网上全文在线出版模式,其网站的学术公信力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考量。
3.在线优先出版模式
在线优先出版模式区别于在线提前出版模式。在线提前出版模式指的是以印刷版期刊已经录用的稿件为出版标准,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整期论文提前发表的数字出版形态;在线优先出版模式指的是以被编辑部评审录用的稿件为出版基础,先于印刷版日期出版的,以单篇论文为发表模式的数字出版形态。相较于网上在线全文出版模式,在线优先出版模式兼具数字出版的所有优势,不仅可以实现短频快,更可以实现按需印刷,对于中国现行职称评审体制而言,由于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必须提供纸质版期刊,因此这种出版方式兼顾了时间、成本和实体样刊的所有要求,是中国传统学术期刊转型必经的一步。而相较于来稿直发模式,在线优先出版模式由于具备传统学术期刊严格的审稿流程而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公信力。
4.图书馆开放获取模式
图书馆开放获取模式是U-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新探索。当期刊社还在攀升的学术期刊价格与自身经费的矛盾中不断挣扎时,网络开放获取悄然兴起。而数字图书馆与机构知识库凭借其拥有的硬件和数据库优势,采用开放获取模式,通过成立自主性出版社、与出版社联合出版、与学者合作创建学术出版机构等方式闯入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在图书馆开放获取模式的经营中,出版社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图书馆沿用申请预算或资助正常运行,图书馆提供学术期刊的网络版,出版社营销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出版的纸质版。图书馆开放获取模式产生的初衷不是取代学术期刊,而是基于在U-时代中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帮助学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出版论著,帮助专业性强、质量高但读者面狭窄难以为继的学科获得继续出版机会等。应该说图书馆开放获取是各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有益补充,剔除版权纠葛等问题,此种模式为读者、作者和期刊社均提供了很好的图书馆后台架构支撑。
5.机构知识库免费获取模式
机构知识库免费获取模式是学术期刊拓展高校、政府、学术共同体的全球资源学术共享之举。从高校层面看,2012年哈佛大学机构知识库(DASH)鼓励教师提供已发表的论文入库,对库中论文长期保存并免费开放;从政府层面看,英国政府最先启动了允许全球科学家合作和共享资源数据,并利用新科技来评价论文的全新数字平台;从学术共同体层面看,2012年“欧洲学术资源共享”计划开始运行,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上千份数字出版物以多国语言向全世界免费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校也在纷纷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的知识机构库。机构数据库免费获取模式的使用,一方面给学术出版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创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业态形成巨大冲击。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U-时代条件下,学术期刊信息交流出版的趋势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学术期刊必须直面U-时代出版新常态:(1)印刷已经不再是唯一重要和必要的要素。(2)纸质期刊不再被普遍看做学术交流的唯一模式,并逐渐失去科研产出的重要地位。(3)第一手资料将被视为科学研究的首次产出,并成为正式信息交流的途径之一。(4)未来的期刊出版将出现更多的在线平台,网络出版将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通道。(5)单篇出版、快速发表已经成为U-时代学术期刊发表的重要形式。(6)纸质期刊还将继续存在,但更多的将以“按需出版”形式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期刊社必须迎合时代潮流,转变出版方式:
(1)逐步实现在线优先出版,完善期刊社在线优先出版系统,培养科技复合型编辑人才,为作者和读者提供短频快的期刊出版通道。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即时性,如何将传统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多样性和交互性的统一体”是U-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和使命。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条件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强化网络意识和数字意识,在坚守把关人责任的同时,增加传播人的职责。(2)推进按需印刷进程,在实现在线优先出版的基础上,完成对典型“破坏性创新”理念的实践和对自身的改造,实现学术期刊出版的小而精。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编辑部可以建立符合本期刊社需要的学术论文优先发表平台,并注意加强对学术成果版权的保护,避免侵权问题的出现。(3)增强与图书馆的合作,为免费获取提供第一手资料。(4)推动中国高校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的知识机构库,实现高校、政府、学术共同体的全球资源学术共享。(5)在传承纸质期刊优良的品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加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加大网站的品牌建设力度,争取从大型门户网站中脱颖而出,充分提升品牌期刊社所创办网站的价值高度,增强品牌影响力和读者忠诚度。
[1]泰普斯科特,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代妮,李栗,徐丁尧,等.关于国际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4(4):406-408.
[3]张丛,赵大良.从付费方式的视角审视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模式[J].编辑学报,2013(12):518-522.
[4]叶红波.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作用——基于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视角[J].新闻及传播研究,2015(1):9-11.
[5]孙可.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方式及要素[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9-112.
2015-09-17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2013ZC05);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129);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JY018);东北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一般项目(DUFE2015Y39)
徐雅雯(1983-),女,博士,编辑;E-mail:yawen0831@163.com
1671-7031(2015)06-00125-04
G237.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