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2015-03-21马志敏
李 强,洪 梅,马志敏
(安阳市水利局,河南安阳455000)
安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李 强,洪 梅,马志敏
(安阳市水利局,河南安阳455000)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结合安阳市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安阳市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城市;水生态;建设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境域东西长128 km、南北宽122 km,总面积5 572 km2,耕地面积2 726 km2。境内河流属于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全市有46条流域面积在50 km2以上河流;大中小型水库157座,总库容4.74亿m3;水电站63座,总装机容量3.55万kW;过闸流量1 m3/s及以上水闸588座;设计灌溉面积200 km2及以上灌区3处,设计灌溉面积6.67~200 km2灌区6处;灌溉机电井18.94万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 818.82 km2。
1 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1 城市水系、水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近年来,安阳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城市水系建设中。全市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城市水系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按照“一渠、三河、六湖”的城市水系规划蓝图,先后实施了洹河综合治理、中轴线水系景观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洪河综合治理、护城河坑塘连通等共22个水系项目。县级水系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重点实施了滑县、内黄大功灌区引黄调蓄、林州市铁牛沟综合治理等县级水系工程建设。完成环城河引水工程建设,保障了城区生态用水。实施小南海泉保护一期工程,使安阳市主要水源地得到保护,水质得到净化,涌水流量由4 m3/s恢复到5 m3/s,年增加涌水量约2 000万m3。城市水系、水环境规划建设工程的实施,缓解了城市及工农业供水紧张状况,强化了水生态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树立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实力。
1.2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安阳市把依法治水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紧紧依靠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合力推进,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安阳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了新的综合执法模式——“集中水行政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先后被河南省水利厅、水利部确定为水利综合执法试点市和全国水利综合执法示范点。2011年以来,通过全市范围的宣传教育、节水技术与产品展示中心建立和节水示范工程建设等措施,全市农业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30.67 km2,年新增节水能力7 344.7万m3,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6.9 m3,有300多项节水工程在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投入。
1.3 民营水利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全市以建设“生态安阳”为目标,广泛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水生态建设,以大户治理小流域为突破口,大力扶持发展民营水生态建设大户,其中保泰盈示范园成为豫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塔山示范园也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省级示范园之一。全市已发展“四荒”治理大户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大户340家,经营面积达到376 km2,吸纳务工人员5 000多人。民营水利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公众水生态忧患意识,为水生态建设拓宽了资金渠道,促进了水生态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短缺仍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
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73.5 mm,最多年降水量为1 248 mm,最少年降水量仅219 mm,水资源总量16.4亿m3,可利用水量11.94亿m3,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322、301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1/6,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118%,属重度缺水地区。多年来,全市地下水年均超采量4.27亿m3,年均超采率39%,地下水超采区面积4 307 km2,占总面积的58%。市区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埋深自1978年以来下降20多m,地下水超采形势严峻。
2.2 城市防洪排涝问题依然严峻
现有的城市河道虽然已经连续多年进行了治理,但主要集中在部分城区河段,加上经费等问题的制约,下游河道仍然存在防洪标准不够、建筑物年久失修、堤防不全和毁坏严重等问题。同时,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排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现象突出,如市区纱厂沟、邱家沟等多条排水沟现有调节闸等建筑机电设备多系20世纪70年代修建购置,设备老化严重,沟渠堵塞,存在暗渠和“瓶颈”段等问题,个别地段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在汛期给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2.3 水环境污染现状相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污水新增排放量刚性增加,部分区域尚未建设市政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生产废水直接排入市政合流管道或河渠,污染城市中下游水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城市景观。根据《2012年安阳市水资源公报》,洹河、红旗渠、卫河、淇河、汤河、洪河等22个水质监测点Ⅰ~Ⅲ类水占18.2%、Ⅳ~劣Ⅴ类水占81.8%,59.1%的监测点全年为劣Ⅴ类水。全市共监测22个水功能区,达标4个,达标率18.2%;评价河长671.9 km,达标河长160 km,达标率为23.9%。市区地下水水质监测井38眼,10眼达到良好水质,仅占监测总数的26.3%;18眼属于较差水质,占监测总数的47.4%;10眼为极差水质,占监测总数的26.3%。
2.4 河道生态功能治理率偏低
全市以往河道治理主要针对个别河流防洪重点河段治理、断续开展,缺少系统规划和治理。河道治理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防洪为导向的河道基础整治,一般采用传统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浆砌石等材料构筑防护墙,部分河道存在“硬化、白化、渠化”现象。虽然治理工程提高了河流泄洪能力,但是其阻断了水—土之间物质循环和交换通道,降低了河流生境的多样性,使水岸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遭到破坏,劣化了滨水生态环境。局部地段甚至缺少基本的环境建设,退化为城市的排水沟,导致河流局部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3 推动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
继续实行水资源统筹配置,合理利用境外水和地表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逐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缓解城乡争水、工业与农业生态用水矛盾,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用足境外水分水配额。推进大功灌区引黄调蓄工程前期工作进度;结合南水北调和安阳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第六、七水厂等饮水工程。尽快上报林州市金牛山水库可研报告,增加西部山区水源工程,提高供水保障率,解决人畜吃水及农田灌溉问题。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将排放标准提高至一级A以上。推进县城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至88%以上,其中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2 全面实施水生态工程建设
以河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加快羑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羑河生态治理项目作为全市重点工程,融入安阳文化特色,突出了生态农业示范、生态观光农业、植物园、动感都市、湿地景观,突出了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活休闲岸线的功能,可以促进水生资源的生态恢复,全面改善水系水质,发挥其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创造优美、休闲的城市滨水景观,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启动安阳市地下水生态保护工程、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实施安阳市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项目。
3.3 建设实施西区截流渠等城区排涝工程
安阳市城市西部随着城区的拓展,不透水铺装地面面积逐年增加,地面径流不断增大,而梅东路以西尚缺少排水通道,遇大雨经常造成铁西路、中州路积水较深,严重影响了区域内人们正常的生产和交通,制约了该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建设西区截流渠,解决西区涝水的排泄不畅问题,减少洪涝损失,已成为保证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内重点企业及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市区东部和南部重点实施聂村沟(永明路至兴国路西)、漳涧沟、胡官屯北沟等市区排涝沟渠综合治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市区段的防洪排涝能力,消除度汛隐患,确保度汛安全,改善投资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3.4 推进水生态水源连通等工程基础工作建设
研究确定洹河、洪河和羑河等主要河流的合理生态流量以及市区坑塘、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加快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引黄入安、引岳入安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实施羑河生态引水工程、洹河补源红旗渠退水工程建设。开展生态引水工程连通和现有大中型水库库容联合调度运用研究,使生态用水和农业灌溉有效结合,在非灌溉期将水蓄存在城市水系工程中作为生态环境用水、灌溉期补充下游农业用水,实现“一水多用”,促进农业水资源长期良性循环,保障全市生态用水基本需求。
通过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安阳市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功能区水质,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进水景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水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TV213.4;X52
C
1004-7328(2015)01-0011-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5.01.004
2014-09-11
李强(197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计划和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