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经典解读与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关系探究

2015-03-21吕沙东

文教资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教育

吕沙东

(广西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外国文学经典解读与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关系探究

吕沙东

(广西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是我国高师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根据教师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需要,回归经典,回归经典阅读,是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和博雅气质。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阅读理论和文本解读方法,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真实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多视角、多层面体验感悟,探寻发现经典的多元意蕴及形式魅力。学生在经典阅读实践过程中,体验人类共同文化智慧,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并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外国文学经典 真实阅读 涵咏探究 审美愉悦 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包括大学中文系在内的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积累经典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涵养学生心灵,促进健全人格成长,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建构作品的意义,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需要高师文学教师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批评鉴赏方法,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改革教学内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教师依然讲得太多太细,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经典解读课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的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地阅读,有助于进入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快感。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的最大感触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映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又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味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雅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地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产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泳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又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作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还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泳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高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说:“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因此,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同时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应关心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使他们具备任教所需的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先进教学理念,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她说:“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成功的名著导读课系列课堂教学案例,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直接阅读原著译文,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的那样,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译文,让学生原汁原味地阅读,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其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与译文相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那么同学们可尽情发挥想象,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地激趣导入,使学生对原译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伴随着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运用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涵泳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营造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补充介绍了安徒生生平等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涵泳咀嚼,“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如她本人所说,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使师范生明白阅读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阅读世界文学经典,多读经典,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黄灿然,译.如何读,为什么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08,6-7,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25.

[7]姚斯,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23)40.40.

[1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33.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175)。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文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们需要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