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性思考
2015-03-21黄春芳
黄春芳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多元社会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性思考
黄春芳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文章基于当今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有效路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旨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多元社会 高校思政课 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西方思想观念不断涌入,我国出现东西方文化等并存的多元局面。多元文化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强烈冲击,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给思政课教学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如何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其道德修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多元价值观念不断输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从国内社会形势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生活面貌呈现全新姿态。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滋生,都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2.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西方的文化对我国社会大众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价值观念等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高校,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看,近年来,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专业师资队伍逐渐壮大,学科专业设置日渐规范,但仍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思政课教学仍处于学校广大师生都不太满意的现状,是高校中公认的最难讲的课程。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指导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受整个社会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政治课学得再好也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某些学生都厌倦那种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
其次,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过程有失偏颇。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由于师资、教室等原因,许多高校的思政课常采用大班上课,一般都有50人以上,有的大到200—300人一个班。某些教师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很难兼顾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可以说是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导致师生交流不畅,课堂活动也不容易开展,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途径
改革与创新一直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要改变思政课教学普遍不满意的尴尬现状,必须在思政课教学中创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
1.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念
创新教学基本理念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核心。教学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基本理念的创新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直接决定教学成效。因此,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创新,首先要以教学基本理念的新突破带动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在教学基本理念方面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其教学基本理念的核心。
建构主义“重新解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指出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1]。显然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是权威,学生则是训导的对象,学生围绕教师活动。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理念。当今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教育“以人为本”。思政课教学承担着人的道德塑造的重任,更要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基本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的、贴近学生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探讨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采用易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的直观和协作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学才会更有成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2.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方面。思政课教学不仅关注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而且重视加强对学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造,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首先,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内容。作为思政课教学核心内容的马克思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例如,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毛泽东思想;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邓小平理论等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在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内容体系要不断完善充实其理论内容。
其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必须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创新。必须指出的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把握好“度”,不能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而是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新出现的具体实践。同时,在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新鲜的经验和生活的实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其教学创新作用尤为突出。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育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贯彻教育基本理念的根本保证。在实际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流。即教学中通过理论“灌输”,使青年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必须看到,“灌输”存在简单化的毛病,即把具有丰富内容和严谨逻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变成孤立的几个条条,强加给学生,硬要学生接受。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以致学生形成某种逆反心理,应当说这是思政课不受欢迎、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2]。
(1)“讲授式”教学
讲授法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现象、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本理论教学和对社会历史、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这些偏重介绍、分析和阐述,所以适合采用“讲授式”教学。此方法重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讲授教学绝不是指脱离实际、纯粹地讲理论,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所要阐述的理论与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把教学的主要或重要内容,与社会现实、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思考、消化和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并在其中获得或者锻炼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课堂内外的,也可以是校内外的。例如,课内实践教学可以是案例教学,结合理论设计或展示教学案例;也可以是课堂内分组讨论、辩论赛、表演、小品、模拟等。实践教学能把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正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情感体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辅助高校思政课教学
先进的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一般常用的多媒体内容包括图片、声音和视频影像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无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图片,还是追溯历史场景的视频影像,只要合理利用教学,发挥声、光、电的辅助功效,就可以比文字更有效地把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直观、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中合理使用解放战争激烈的战斗场面,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增强爱国情怀,珍惜世界和平。
网络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工具和辅助手段,越来越频繁地被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网络可以提供思政课的学习平台,制作思政课教学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甚至是教学录像制成课件挂在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观看。另一方面,网络可以为学生间相互交流及师生间交流提供良好渠道。如把QQ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对加强师生交流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再者,论坛模式行之有效,在论坛里,不仅教师可以就某一思想问题发帖,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将自己对某个教学思想的理解体会发表在论坛上,供其他同学参考。正如科尔伯格所言:“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3]
必须强调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关系密切,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在实施合格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任何课程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遵循“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政治思想素质过硬、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1]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9.
[3]Kohlberg,L.and Turiel,E.“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In G.Lesser,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Practice.197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