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仁本信义和同”的视角谈当代大学生品德养成

2015-03-21尹强

文教资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大学生

尹强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从“仁本信义和同”的视角谈当代大学生品德养成

尹强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既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主体人格的重要途径,又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生长点。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仁、本、信、义、和、同”,形成高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格局。这既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养成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今天,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作用。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万般呵护中长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大学生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人民、社会的一种责任。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感恩之心,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因为道德素质低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可以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提倡奉献,可以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促其思想更加成熟。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骄傲的成就。当代大学生将这些文明和创新精神继承下去,那么中国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不可阻挡。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构成中国古代文化“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顾冠华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是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六千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轨道不间断地运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国家的文化大多出现过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这已深深地融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这种发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特色。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和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观”,道家老子、庄子的“自然观”精神已在世界学术界广为传播。

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几十代人为主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付出了极多的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当然,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又不能全盘搬用,必须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1.承“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诸子努力打造的理想,如孔子的“仁政”、“恕道”,孟子民主思想,主张以德化民;道家辩证法(“少私寡欲”、“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墨子科学思想(“兼爱”、“尚贤”、“节用”),主张兼爱尚同;韩非子的唯物思想(“废私立公”),主张信赏必罚等,名家则主张去尊偃兵等。仁爱思想比较集中于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其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崇尚“礼乐”“仁义”,主张“德治”和“仁政”,目的是集聚正能量。刚健有为、发愤图强、自尊自强、公忠为国、以义制利,这些都是人的正能量,社会的正能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仁爱可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培育自己的独立人格,尤其是青年时期养成的仁爱尤其重要。崇尚“礼乐”“仁义”,主张“德治”和“仁政”,具有现实意义。仁爱的范围很广,孝爱父母,悌爱弟兄,忠爱领导,义爱朋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义礼恕,修身养性,上孝下慈,见贤思齐,讲究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亲情、友情、爱情萦绕在身的人,必然心平气和、谦让宽厚、和谐合作,结果是“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到处充满阳光”。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张扬个性,更要兼爱、泛爱、博爱,在意志坚定的基础上融合自由、相互促进。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德治”和“仁政”,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重点。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段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与大学生接触,不仅要谈人生谈理想,更要提倡尊重、宽厚、仁爱等理念。

2.继“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根本点。它的前提是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满足多样性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传输民本思想,要从古贤精华中吸取养分。“民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涵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凝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殷商时期“天惟时求民主”,民所欲,天必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保民”开启了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思想,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并告诫统治者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万民为事”,指责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这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推广民本思想,要在哲学依托上打好基础。所谓哲学依托,不仅是一个思考,一种境界,还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马克思说:“双脚立地,并用双手攀摘大地的果实。”教育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核心思想就是把正确的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灌输给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去履行以民为本的责任。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强调“为学生服务”,做大学生的“同路人”。践行民本思想,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高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团干部等思政工作者不仅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理念的推动者,更是服务的实践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利用网络、论坛、交流会、研讨会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

3.养“诚信行为”

诚信,就是真诚、实在、讲信誉。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诚信的过程。高诚信教育,首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无信,行之不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处世做人的基石。在高校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采用叙述式、评介式、访谈式、剧本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启发大学生“一诺千金”,守好道德规范的底线。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高校诚信教育,其次在理念贯彻上。为人之道,处事之本皆在诚信。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戒欺”二字,也是企业家的金质名片、经商之魂。曾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杭州开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开店之初,他就在店内挂了块“戒欺”牌匾,并留有跋文:“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因此,大学生许诺前要深思熟虑,量力而定,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言必信,信必果;高校诚信教育,关键在言行相符、表里如一。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就是把诚实称作讲信用、言行一致。《吕氏春秋·贵信》载: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因此,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而且是一种道德手段,更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4.扛“正义之旗”

正字,代表正义,后引申为正确的含义。古代多用作书名,如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此后,正义发展为公正的、正当的道理。《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朱德《过图们江怀朝战》诗:“奋起援朝倡正义,雄师百万复开州。”所以,正义是事关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大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大学生的正义就是带着善意、慷慨,怀揣同情、仁慈、博爱,在校园里树立起正义感,这正是高校教育的本意。因此,大学校园要为具有正义感的大学生提供安全保障,鼓励大学生向山区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申请边远地区支教、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这是对当代大学生正义感的最好诠释。

5.炼“和合之气”

“和合”较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载:“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含五要素:人和是关键,事和是核心,物和是保障,景和是窗口,情和是基础。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和合”的理念,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同时,在现实中把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6.求“世界大同”

“大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描述了一个美丽又和谐的社会景象。大同也是近代许多志士仁人的终身追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系统阐释古代“大同”说,并具有了近现代意义。“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孙中山对“大同”理解是:“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创造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性追求。科学技术愈发展,愈需要对人的终极关怀,愈需要道德人文主义的昂扬。这最深刻地展现了大同思想和道德观的时代价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利用高校、家庭、社会、自我,形成“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格局,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

要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二)用优秀的古典文学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坚强、大度和乐观是它的根本,也是历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诗词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欣赏古代优秀文人的诗词文,其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同时,古典诗词文又可以使人以诗意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此,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古典诗词文的教育内容,并使之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

(三)构建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

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它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发挥着培育品质、升华人格、铸就智慧、净化心灵等功效,并辐射和影响人类社会大文化氛围的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对于选择大学校址,心里所悬的目标有五:一要雄伟,可以振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百年以来之人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要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思潮。”因此,大学校园环境要挖掘文化底蕴,彰显个性,通过建筑、广场、植被、雕塑等环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报告、演讲、展览、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心灵得到润泽、文明意识得以内化,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育化功效。

(四)始终注重发挥家庭合力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身教重于言教。“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所有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比如自立、拼搏、刻苦,比如仁义、助人、涵养等,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家长们应向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的力量,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根据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加强对子女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优良的家风,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古典书籍中寻找做人的智慧,提高家庭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优化为人处世的方式,引导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五)坚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因此,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能够确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中,注重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充分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所谓自我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养成教育转化成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目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的“不教育”即指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模式。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要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有效激发主体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然诉求,从而进一步发挥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龙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

[3]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

[4]温美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34).

[5]钟子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

[6]任改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效应及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7]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8]李博涵,柏宏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

[9]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

[10]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