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学生工作模式实证探究
2015-03-21王丽君张景德吕彦龙
王丽君 张景德 吕彦龙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学生工作模式实证探究
王丽君 张景德 吕彦龙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各高校各具特色,通过不同的操作模式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在本科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本文对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学生工作模式进行探究,将学生对其评价及认可态度进行问卷、采访调查,探讨全员育人形势下三位一体模式分工协作基本定位及内容方式设置。
辅导员 班主任 导师 三位一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2004年中央16号文件[1]规定:“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教育部出台多项规定规范教育管理工作,诸多学者[2-5]都在探讨改变传统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辅导员、班主任、本科导师工作模式的基本情况
1.1 高校班主任制度
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可以追溯到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推行班主任制度,后来其他学校效仿建制。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采用前苏联的学年制教学模式,班主任成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在进行学分制改革后有的高校班主任工作流于形式化或者直接取消班主任制度,直接由辅导员负责所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直到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对班主任工作加以肯定,各高校又重新重视班主任工作。
1.2 高校辅导员制度
辅导员制度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下创立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把辅导员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要求按1:200的比例为学生配备专职辅导员,并且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及培训基地,印发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并逐步提出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辅导员工作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是进行人格培育的骨干力量。
1.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在英国牛津大学开始,现在牛津、剑桥、筑波等大学均有成熟的本科生导师制。国内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较晚,1982年武汉大学率先引进本科生导师制,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也逐步实行了导师制,如上海交大于2006年年底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学生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导师,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中南大学2004年在粉末冶金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本科生中采用与研究生相似的教学方法,使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院各课题组。但有部分学校的导师制与教育部文件规定的班主任类似,没有按照个别指导的原则进行。
1.4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协作模式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发展多元化趋势逐步加强,提倡教书育人模式一体化,各高校先后提出积极探索和建立导师班主任工作制度[4]、辅导员—班主任协作模式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工作模式[2][5][6],有的同时配备班导生(高年级学生)[3],形成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全员育人的大环境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综合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的分工情况,尽管之间存在工作职责分工争议,但大体工作职责如下:
辅导员:学生工作专职管理者,一般情况下坐班,工作对象是年级或全院学生。从新生入学一直到毕业全程开展工作[3];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或机关工作人员兼任,不坐班,主要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指导学生,针对班级层面开展工作;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不坐班,有的是从一年级开始,有的从三年级开始,主要针对学生科研、考研、就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对象是班级的部分学生。
2.三位一体模式认可程度调研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分工协作职责在三位一体模式的推行过程中有所不同[5-6],某些实施单位在模式的大体框架下对操作、选聘方式等进行探索,但对于学生对该模式的认知和反馈并没有进一步的跟踪调查。基于此,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本身素质现状的认识、对导师职责的认知、对于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认知及需求程度等,探讨全员育人形势下三位一体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分工协作基本定位及内容方式设置。
2.1调查问卷及样本选择基本情况
调查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及随机性采访,共发放问卷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被调查的198名本科生中,男生116人,占58.69%,女生82人,占41.31%。且均为“985”或“211”重点高校学生。鉴于被调查的学生必须对所在学校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选择三年级学生作为主要问卷对象,占93.3%。
2.2 调查基本数据反馈
2.2.1 学生对自身素质现状的认识
目前,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受现代网络和“微信息”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不善于人际交流、性格略带浮躁等问题,甚至迷失于网络中。问卷发现,学生将上述现象归因为:社会环境影响73.3%、学校教育体制影响73.3%、学生自身原因66.7%、辅导员作用有限26.7%。
2.2.2 学生对于导师制的需求程度及认可度
86.7 %的学生反馈本校没有实行本科生的导师制。各高校对于实行导师制依然为尝试的态度,部分高校只是部分专业试行导师制。学生希望采用与专业教师沟通的方式为:课堂33%,科研小组60%。参与调研的学生中60%参加了专业科技创新小组或团队。同时不少学生反馈目前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多数学校的导师是在做“义务劳动”,有36.8%的学生认为导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并且一个导师所带学生数超过10人,甚至20人。实行导师制的部分老师采用老师--博士—硕士—本科四级指导机制,本科学生与导师见面的机会不多。有72.1%的学生认为导师与自己见面的方式太单调,几乎不开展任何活动。52.8%的学生认为导师没有按校方的要求行事,大约65.9%的学生认为与导师见面次数太少,55.2%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并没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2.3 学生对于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认知及需求程度
对三位一体制教育的了解程度反馈为:了解很少+不了解=100%。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在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管理体制为:辅导员制93.3%;班主任制80%;导师制6.7%;三位一体重合机制仅为6.7%。86.7%的学生在了解三位一体模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校实行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超过6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校教育、辅导员监督、老师帮助、学生交流这四个主要方面可以促进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80%的学生希望从一年级开始实行三位一体模式。学生还希望三位一体教育体制能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处事方式、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提供帮助。
3.调查结果分析及模式建构
通过上述的调研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3.1 学生对学校的全面教育管理氛围抱有较高的期望值
学生在整体上希望学校能够将人格培育与知识学习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不仅辅导员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的能力,班主任和导师同样也要在这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团队的积极性可以看出,学生希望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不能仅囿于课堂教学,更希望在第二课堂、课余活动中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在“鱼”与“渔”的选择中,学生更希望授之以“渔”。同时也表明“90后”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希望克服自身的不足,在校期间与教师积极进行交流沟通,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2 全员育人环境下教育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调查结果看出,教师对学习方面的事情掌握不少,而对学生的思想、特长、弱项和兴趣了解不够。部分导师不能及时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部分教师认为做好本科生工作仅限于课堂授课,一旦出现学生旷课、思想波动,最流行的话语就是:“你的辅导员是谁?”辅导员俨然为所有学生工作的责任承担者。由此可见,业务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和强化,辅导员、班主任是分工合作又密不可分的两支骨干力量[5]。
目前,很多高校出现了多个校区,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与研究生不在同一校区,跨校区工作给班主任和导师造成了指导上的困难,而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也出现一定的困难,只能选择在周末到实验室进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5],教师本身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导致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概念与责任界定方面存在争议,影响学生与学院老师的正常交流与沟通。
3.3 建立三位一体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国家提出全员育人、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贯彻这一理念。辅导员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专业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业务课教师的指导。只有推行三位一体搭建平台,共同提高,全员育人,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家”的感觉。尤其现在提倡课堂改革,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科生中也同样存在学术事务的处理问题。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在三个方面存在优势互补的特点,一旦脱离就使学生的培养产生缺陷。三者的配合协作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专业引导、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尤其是三年级学生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程后,专业思想、学术诚信、工程伦理教育等方面导师有更大的优势。
3.4 基于LR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情况下的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
21世纪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新的理念:LR学生事务管理理念[7],提出对于学习本身进行重新思考,注意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关系,学生工作与教务工作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合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化发展,关注大学生体验的全校教育模式[7]。本科教育中也存在学术事务的处理问题。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将三位一体的模式概述为:辅导员负责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事务管理、发展指导;班主任负责所在班级的思想教育、科创氛围营造、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等;导师则是在三年级专业固定后学生所在专业方面的指导老师,每位导师一般只带两三名学生,每两周期要进行会面,博-硕-本三级指导,引导本科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三年级起,学生开始进入导师实验室,导师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综述、参与子课题研究等。在毕业班,导师则要注意学生的毕业与就业情况。
4.结语
本文从学生层面对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行调研,从调研中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于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工作要求:
辅导员应侧重于手续性的、事务性的、年级性的工作,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敏感事件和特殊时期的学生引导。班主任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风建设、学生成长发展规划指导、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导师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真正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尽管现阶段对大学本科生实行该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试点,采取不同措施,推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由此反映出高校共同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004-08-26.
[2]武圣强.论LR理念指导下的‘四维’合作型学生工作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43-45.
[3]邹茹莲.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研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3):51-53.
[4]杨四海.本科生班主任制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出路[J].江苏高教,2008(5):135-137.
[5]库颖,田红芳.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关系及协作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2(6):95-98.
[6]刘劲松.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7):175-177.
[7]牛慧娟.21世纪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