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特点研究
2015-03-21马雯瑄
马雯瑄 谢 雷
(1南京晓庄学院 军事课教学研究部;2南京晓庄学院 学工处,江苏 南京 21117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特点研究
马雯瑄1谢 雷2
(1南京晓庄学院 军事课教学研究部;2南京晓庄学院 学工处,江苏 南京 21117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在大学教育阶段发挥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不断发展,其育人功能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对教育及其育人功能的概念进行梳理,提炼出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概念,并归纳总结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四大特点:教育内容全面性;教育行为渗透性;教育手段不可替代性;教育效果高效性。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育人功能 特点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
要准确把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科学内涵,就必须借鉴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教育的育人功能的概念界定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相关概念。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育的育人功能究竟有哪些?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育人功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概而言之,教育的育人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大方面。
目前关于国防教育育人功能定义的学术文章较少,且对于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涵盖面总结得较小。刘乐在《试析高校国防教育作用》中认为,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学生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掌握国防本领的能力、高校国防教育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石虎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功能研究》中分析了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即“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心理调节功能”[1]。陆海燕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述评》中提出:“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对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学者们对于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人才培养上,却忽视其社会功能,从而未系统地对国防教育的科学内涵进行揭示。
其实,国防教育育人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其对社会发展同样也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修订)指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通过对教育的育人功能分析,可以总结出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活动对大学生个体素质能力具有培养和提高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服务国防、保卫国防的能力,以及担负着大学生创新传承国防文化的功能。
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不是单纯传授大学生国防知识,还包括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国防能力;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提升国防能力,而是从战略层面完成提升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国防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当今世界除了综合国力的比拼,更是文化的较量,是一个文化体系与另一个文化体系的斗争。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的对象具有全面性。接受国防教育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可见国防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政党或者是某些团体或单位更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同样,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对象不仅仅是985高校、211高校,各种各类型的大学生都要接受国防教育,都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
其次,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大学生在校系统地接受的国防教育,采用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经常教育中融入集中教育、在普及教育中融入重点教育、在理论教育中融入行为教育。这可以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了解到,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共五大块内容;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共四大块内容”。由此可见,高校国防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全面的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进行组织与实施。
(二)教育功能的长效性
长效性是指国防教育育人功能具有长期有效的特点,国防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或消失。
首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奠定了大学生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采取防务措施的思想观点的统称,是维护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的重要精神因素[3]。例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爱军习武的观念等。牢固的国防观念是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但是保卫国家利益的坚实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在军事上能够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总体上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增强国防观念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防教育的实施和开展,会使受教育者获得这种观念,并且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忘。
其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长期收益。笔者认为可以用国防效益作为高校国防教育追求和开展国防教育的量化手段。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效益指的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后,一切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国防行为能力和培养国防人才的效能和效果的总和[4]。此外,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其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个效益主要体现在它的“国防功能”上,就是“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从而筑起一道抵御外敌入侵的心理防线,达到巩固国防的口的,实现“国防效益”。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其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侧重点也有不同。因此,它应该包括和平时期的威慑效益和战争年代的实战效益。这种国防效益伴随国防教育的持续开展而始终发挥着作用。
再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对于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终身受益。学校的国防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军人特点的心理素养和国防意识为主导,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防教育时,能发挥促进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特殊感化作用,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地体现育人的有效性,同时它具有较强的渗透和约束力,可以使学生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而达到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养成举止文明、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从特殊性看,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5]。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养成,使得学生可以受益终生,并融入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三)教育行为的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国防教育育人功能具有内外部渗透的特点,包括内部渗透和外部渗透两部分内容。
1.内部渗透
内部渗透是指国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始终结合渗透的原则,将国家所要求的政治观点、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种载体、多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手段方法形成氛围或环境,达到感染和陶冶受教育者,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与认识的目的。
首先,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渗透体现在环境的营造里,一个合理的有关于国防教育的环境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的环境渗透包括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除了营造校园的人文景观之外,如放置有纪念意义的雕塑、悬挂横幅、播放爱国主义歌曲等;也可充分利用网上的国防教育阵地,例如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的国防教育主题,通过国防知识及信息的推送同样可以对于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醒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为健全人格提供正能量。
其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实施中,它形式多样能够容易被学生个体接受。国防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而不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有一定的互动性。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围绕技能、技巧培养的教学方法等。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中的有关规定,通过组织相关的训练科目,通过内务与队列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及组织纪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严于律己,实事求是,雷厉风行,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品质与作风。
再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渗透体现在多方面的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对于实践活动都相当的重视,不可否认的是实践活动是大学指导大学生思想的最生动的老师之一,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才能够理顺思想与思路,从而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6]既然“行是知之始”,知识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那么就得以“做”为基础,“做”就是实践。
2012年1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第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胡锦涛同志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7],并在第二条第六点中再次重申要“认真组织军事训练”。可见,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渗透在实践中,军事训练是国防教育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最后,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的渗透体现在情感培养中,达到情理相融的最高境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二条中提到:“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情感交流与体验是国防教育开展取得成效的最高境界,通过讲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中国国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及新军事变革的意义与影响,都可以融入情感交流,从而以情感人,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国家的强大与否与每一个公民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规范他们的行为,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决心与理想信念。
2.外部渗透
外部渗透是指国防教育育人功能具有与其他课程培养活动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一方面,国防教育中渗透了其他课程,例如,军事技能训练中的队列训练,在实施的同时渗透体育、美育及德育的课程培养。通过“站军姿、走正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纪律性、给他们感受整齐划一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渗透国防教育的教育内容,除了大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之外,一些专业课程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树立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电信专业课当中谈谈当代电信业的发展对于军事高技术的促进与影响,以及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等等。在英语专业中,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做一个分析和讨论,其中应包括国防人才培养的需要等。通过激发自身学习的动力,充分调动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能够让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可以想象必将事半功倍,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
1.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不可替代
实施正规的军事化管理,在教学内容上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规定的训练科目内容组织的训练。通过内务训练,队列训练,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和组织纪律观念,使大学生养成严于律己、实事求是、雷厉风行、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品质。
2.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不可替代
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军事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了纪律、服从和统一,注重严明的遵纪守法教育与组织纪律教育。强调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军事化管理要求,在教学组织上不以班级为单位,而是按照部队建制成立军事化的训练组织,在教学组织的管理上按部队条例、条令实施正规的军事化的管理。
(五)教育效果的高效性
高效性指的是高校国防教育能够利用集中的时间系统地传授知识,起到使大学生迅速提升国防文化、国防技术的作用,相对其他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更高速、高效。其一,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育大纲》要求,对《军事高技术》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生熟悉了解最新的军事高技术,知晓高技术对现代作战模式的影响;在掌握高技术战争特点的同时,明确科学与战争的关系,从而树立为国防建设而服务的思想。其二,军事技能中轻武器射击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射击的动作要领,便于射击携带轻武器的方法、可以进行实弹的射击。其三,对战术的学习增加了大学生单兵战术的能力。其四,军事地形学使大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可以利用地形在保存自己的同时消灭敌人。野营训练培养了大学生野外生存能力。这一切都是国防技能的组成部分,即国防本领,在国防素质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由此可见,高校国防教育不但在精神与观念上武装大学生,而且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防本领与知识,为今后成长为后备役军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行为渗透性、教育手段不可替代性、教育效果高效性的特点。应当充分认识其特点,为找到增强和提高国防教育在育人方面作用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1]石虎.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陆海燕,周先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102.htm.
[4]毛芳才.高校国防教育效益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5]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5.
[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7]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
2013年度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项目名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增强育人功能的对策研究编号:2013N XY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