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爱情诗看中英文化差异
2015-03-21刘涤
刘 涤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特师分院,辽宁 营口 115000)
爱情是美好的,也是神圣的,是人类的最基本情感之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用人间最美好的、最神圣的语言赞美它、讴歌它,而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更是被他们所钟爱。中英两国诗坛名人辈出,诗人们对男女之间忠贞不渝、圣洁美好、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爱情诗必然表现出迥异的审美艺术特征。
一、中英爱情诗歌抒情方式不同
1.幽怨思念
中国古典爱情诗中女子形象几乎占据了整个舞台,诗人多借女性的身份和口气写对异性的思念或埋怨,这是因为在中国男尊女卑,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似乎耻于直接表露对女性的情欲爱意。中国在进入父权社会后,重男轻女的风气盛行,并且经儒家从伦理道德的高度用“礼义”给重男轻女的思想披上一层合法外衣。女人在男人心中没有地位,婚姻不能自主,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他们的感情均不受重视,婚前毫无感情基础,有的幸运夫妇,婚后可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而不幸的婚姻就让中国古典爱情诗充满了幽怨。抒发弃妇之怨的诗歌不胜枚举,西汉大才女卓文君的《凤求凰》就是在被司马相如抛弃之时的无奈之作,诗中满是哀怨。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勇敢地追求爱情,再后来相濡以沫,可是随着司马相如的见异思迁,她也差点落得被弃的下场[1]。再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志在功名,常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忙于应试,奔波仕途,羁旅行役,“老妻寄异县”是常事。加上中国疆土幅员辽阔,交通运输并不发达和战事频繁等种种原因常常导致夫妻分离,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因此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叙述夫妻别离的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借织女思牛郎的神话故事,抒发思妇的离愁别绪。曹丕《燕歌行》中的诗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也抒发了思妇那难以忍受的离别之痛[2]。
2.热情思慕
英国古代爱情诗的主角往往是男子。爱情诗中相当一部分是男性对女性的渴慕与追求,诗中注重对婚前爱情的追求与体验,称赞容貌诉申爱慕之情的最多。男人品尝爱情之甘甜苦乐,诗人以自己的口气写诗,男性往往显得谦卑。由于英国社会有崇尚妇女的传统,因此英国爱情诗中赞美女性、歌颂爱情的传统是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对女性的崇拜分不开的。古希腊的审美传统被英国继承了下来,古希腊神话中女神众多,可见当时社会对女子的重视程度。再加上骑士文学也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此,在英国,崇拜女性的风气相当盛行。基督教义认为夫妇是一个男女各占一半的整体,但妻子属于“较好的一半”。除此之外,英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的发展,利益至上,这一切促使英国人对爱情的追求和赞美不遗余力。综上原因,英国古代爱情诗歌突出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尤其是男人对女人的热烈追求,“往往双方一见钟情,随即便是直率的倾诉,大胆的追求,热烈的思慕,这即所谓‘慕诗’。这种慕诗常常伴随对恋人的最高赞美”[3]。拜伦在诗中写道:“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繁星满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增加或减少一分明与暗,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这是对女人美貌及心灵的极致赞美。雪莱的《致——》就是一篇“慕”的杰作。诗人在诗中写道:“我不能给你人们所谓的爱情,但不知你能否接受,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不会拒绝。犹如飞蛾扑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明。这种思慕之情,早已跳出了人间苦境。”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是有尊敬,有信任,有虔诚,有忠贞,如火一样热烈,是那种“连上天也不会拒绝”的爱。它就像“飞蛾”这小小的生灵对着星星般遥远的理想的追求,又仿佛是因永远得不到满足而追赶着晨光的黑夜对光明的渴望[4]。
二、中英爱情诗歌语言风格不同
中英两国在宗教信仰、传统观念、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人情习俗、思维特征、哲学美学思想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因而两国诗人对爱情的表述也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早期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抒情性比较强的诗歌和散文,因此中国古典爱情诗继承了重情感、重神韵表现的传统,偏重对情感、感受的酝酿和抒发。语言风格也是含蓄委婉,抒写爱情重在神似,描写手法大多文笔细腻,意蕴悠长,令人回味。此外,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的文艺批评原则,从而使中国古代诗人在写爱情诗时大多含蓄、委婉,细腻而不宣泄。而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无论是对主人公还是周围环境的刻画都试图将意象营造出朦胧感与写意性。如《诗经》中的作品《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位恬静的女子,作品并没有具体描绘她是一位如何优雅,如何贤淑的姑娘,而是通过“爱而不见”、“彤管有炜”等意象的刻画加以表现。欣赏这篇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直接描写这位姑娘的词只有“姝”“娈”二字,但其赋予读者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静女》把“空白”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让每位读者心中都有一位属于自己的“静女”的形象,而“城隅”“彤管”这两个意象暗含一种约会的羞涩和芳心窃许的意味,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隐约、含蓄的审美观。至唐宋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峰时期,正统文人、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更加注重对诗歌意境的锤炼。爱情诗歌也是含而不露,凄美婉约。如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此诗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表明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恋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英国古典爱情诗歌重在形似,直抒胸臆,抒写爱情热情奔放、大胆直率。对女性的描写也是满腔热情,浓墨重彩,羡慕痴迷见诸于笔端。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笔下的思念是直白和强烈的,感情是奔放而外露的。“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绕着你而抽芽,像蔓藤卷缠着树木,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延的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可是我的棕榈树呀,你该明白,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更亲更宝贵的你!”由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圣经》和盛行于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对英国文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上帝造人的故事使西方文人尊重妇女,又说明男女相爱结合乃天然之事,故放声赞美恋人、倾诉相思、热烈歌颂爱情也就合情合理了。
三、中英爱情诗歌思想升华不同
中国古代爱情诗多停留在社会现实层面,从属于现实的政教伦理,以国家大事为重,儿女事小,功名重于爱情。爱情诗中往往夹杂忧国忧民等其他题材,借以抒发政治理想,体现大丈夫忧心国民的精神。如唐朝金昌绪的《春怨》。诗人可以用男女恋情比喻君臣关系,还可以用爱情象征政治理想或其他至善至美的东西,这是中国诗人升华爱情的一种方式。如曹植的《美女篇》:“佳人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要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大好青春,却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声声长长的叹息,用来比喻志士不遇的苦闷。有些诗表面上看似写爱情而其意却可以多指,或者实际上写的根本就不是爱情了。
英国爱情诗常常表现爱情至上,热情大胆,直抒胸臆,又常常将爱情向哲学特别是宗教理想升华。在英国古典爱情诗里,宗教成分相当多,男女之情被罩上一圈宗教的灵光。英国情诗中很多悼亡诗,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观念是个体灵魂不朽。他们相信人的生命虽然有限,肉体不复存在,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天国里得到永恒的幸福。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也写了许多有关爱情与死亡的诗歌,其中以《歌》最为有名。如此升华的结果,是爱情被美化、被神圣化了。
[1]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2013(8)上旬刊.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第13卷(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90.
[4]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论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28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