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到文明:《呼啸山庄》中自然与文明主题的探究
2015-03-21王静文
王静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从自然到文明:《呼啸山庄》中自然与文明主题的探究
王静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从小说《呼啸山庄》中可以看出自然与文明二者的对比,在自然与文明二者中,小说并不是倾向于返回自然,而是在探讨从自然向文明过渡的时候应该到达怎样的文明和怎样到达文明的问题。
自然文明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独特的叙述结构,讲述了发生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主仆之间的故事。小说主题内涵丰富,对小说中爱恨主题、人性主题的研究已有许多,对小说中自然与文明关系进行研究的也有不少。笔者从人物与情节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思考,认为艾米丽·勃朗特在小说涉及自然与文明的关系时,并不是倾向于返回自然,而是意在探讨在自然向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应该到达怎样的文明和怎样到达文明的问题。
小说中的呼啸山庄处在山上,条件相对恶劣,常年经受狂风暴雨,可以看作自然原始的象征。画眉田庄处在山脚,气候适宜,加上主人的细心布置,可以看作文明世界的象征。前人对此研究颇多,此处便不赘述。表面上看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希克厉、卡瑟琳遭受了来自代表文明的画眉田庄的冲击,伴随着主人公的离世,画眉田庄也覆灭了,好像是在表达复归自然。但是,小说结局颇为耐人寻味:一是牧童看到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灵魂在一起了,但是他们生活在象征文明的画眉田庄,而不是符合他们天性的呼啸山庄;二是卡茜(卡瑟琳之女,以下均称之为卡茜,以区别于母亲卡瑟琳)和哈里顿结合之后也生活在画眉田庄。如果作者是想表达复归自然的主题,为何不安排他们生活在呼啸山庄呢?尤其是为何不安排摆脱了文明环境束缚的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灵魂生活在呼啸山庄呢?
笔者从卡瑟琳,希克厉,埃德加,哈里顿,卡茜,小林敦等主要人物性格以及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展开分析。在逐个地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命运进行分析的同时,加以比较对照,笔者发现了三组人物关系,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1.希克厉与林敦
希克厉与林敦是小说中自然与文明属性最鲜明的两个人物。希克厉接受了纯粹的自然影响,林敦接受了纯粹的文明的影响。
希克厉在呼啸山庄长大,是一个充满原始野性的人物。在他身上几乎是找不到文明的影子的。他热爱自由,不拘打扮,尤其是他与亨德莱的对决更显野性。起初他也向往文明,如趴在画眉田庄窗口往里面望,在奈莉的鼓励下把自己打扮干净,但是他克服自卑鼓起勇气却一再受到文明社会的排斥。他与卡瑟琳一起去画眉田庄,田庄的主人热情款待了卡瑟琳,而将孤儿希克厉拒之门外。又由于遭到林敦等人的鄙夷嘲弄,他与文明才彻底决裂了。他有着强烈的爱恨,他只爱卡瑟琳,恨其他人。这才有了他后来对呼啸山庄,尤其是对画眉田庄的复仇。最终他大仇得报,却失去所爱,孤独地死去。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充斥着原始野性的希克厉的悲剧告诉我们,过于放任原始天性会导致悲剧。这就表明,作者并不赞同保留完整的自然的原始野性。
与希克厉完全相反,林敦是一个只具有文明属性的人。他在象征着文明的画眉田庄长大,仪表堂堂,但是他的个性偏于温和,身体也不好。他既不叛逆,也不勇敢,他对他所受的教育颇为认同。作为丈夫,他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妻子。作为哥哥,他疼爱关心自己的妹妹,但是当伊莎蓓拉与希克厉私奔后,深受教化影响的他难以忍受妹妹的行为,与之断绝关系。作为父亲,他是慈爱的,他悉心教导卡茜。文明的教化让他成为一个合乎规范的丈夫、哥哥、父亲,但是面对希克厉的复仇,他却不能保护他们,这就显出他的软弱。在文明环境中成长的林敦的悲剧,说明了割除了原始自然天性的文明是脆弱的,不健全的。
单一的自然野性会产生极端与暴力,单一的文明又脆弱得不堪一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单一的自然和单一的文明都没有偏袒。
2.卡瑟琳与哈里顿
小说中有两个人物在代表着自然的呼啸山庄长大,而后接受到来自代表文明的画眉田庄的影响,他们就是卡瑟琳和哈里顿。卡瑟琳和哈里顿都生长在呼啸山庄,他们性格中属于自然的东西都比较多,热爱自由,情感热烈。他们都憧憬着文明世界,各自有着不同结局。
卡瑟琳自幼生活在呼啸山庄,她的天性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十二、三岁时,她进入画眉田庄,第一次接触到文明世界,而后一生都渴望得到文明世界的认同。老林敦夫妇对待她体贴周到,对待希克厉粗暴,使她意识到自己与希克厉的不同。亨德莱与法兰茜丝的有意引导,使得她开始注重自己的美貌、衣着。显然画眉田庄精致温柔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赞美,都对她产生了影响。她再不愿意把衣服弄脏,会为了保持干净而与希克厉保持距离,甚至会觉得与希克厉在一起会丢脸。她向往画眉田庄,常常去画眉田庄拜访,并且与林敦交往密切。她隐瞒甚至违背自己的天性,去获得文明世界的人们的认同与赞美。她希望自己也成为文明中的一部分,一心要嫁给林敦,尽管她对他的爱不过像一片树叶一样。
哈里顿也是自幼生长在呼啸山庄,除了呼啸山庄的自然环境在塑造他的性格时的影响外,希克厉对他的有意识的引导——拒绝文明——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在哈里顿的身上,原始野性表现得更加鲜明,。他无父无母,外表邋遢,希克厉又教他野蛮凶狠才讨人喜欢,于是他成了一个浑浑噩噩、满口脏话、粗暴无力的人,可他毕竟本性善良。当爱情降临后,他也尝试接触文明——主动学习,看书。起初他的积极性被小林顿的嘲笑打击,于是他暴躁地烧掉了书。后来在卡茜的帮助下,才真正走向文明,并且收获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
同样是在自然环境长大的两个人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细心比较就会发现,两个人接受文明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卡茜接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文明,而是浮于社会表层的金钱、身份、地位等。在试图进入文明社会时,她把自己的天性隐藏,甚至压抑起来,这种内在心灵与外在行为的矛盾给她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哈里顿则不同,他并不是从衣着、身份等方面来接受文明的。通过卡茜,他学习读书识字,接受知识,他才是真正学习到了文明的内核。真正的文明不是身份、金钱、地位,而是精神的富足。并且,在哈里顿接受文明教化时,并没有隐藏或抛弃自己的天性,他就是展示真实的自己。文明教化更多是起到去愚昧的作用。
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生长在自然社会,富有原始天性的人,在接触文明社会时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并且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作者正是由这两个人物探索自然接受文明影响时的不同方式与结局,揭露了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以及自然接受文明的教化而不导致自然本身覆灭的可能性。
3.小林敦与卡茜
小林敦在呼啸山庄外成长,十二岁进入呼啸山庄后,希克厉为了复仇的计谋,也安排了他的教育。卡茜从小生活在画眉田庄,接受父亲为她安排的文明教育,一次偶然进入呼啸山庄。小林敦和卡茜都可以被视为被放入自然社会的具有文明属性的人。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看到小说在探索文明如何接触自然方面的尝试。
小林敦在文明世界长大,他的身体不好,对饮食极为挑剔,不适应呼啸山庄粗犷凌冽的环境。他的性格怯懦,对父亲希克厉极为畏惧。在呼啸山庄生活的几年里,他的性格并没有受到自然原始野性的影响,反而变得越发怯懦,极度自私。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安危而出卖卡茜。最终,他因身体越发孱弱而去世。小林敦的早逝说明了不加改造的脆弱的文明是无法在自然中生存下来的。
作为小林敦的参照,卡茜的经历截然不同。她在画眉田庄长大,文明教化已经内化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了。她很了解自己在身份上的优越。第一次见到哈里顿时她是有好感的,一旦得知哈里顿的身份后,她便立刻瞧不起他了。由于父亲对他的宠爱与宽松的管教,她保留着热爱自由的天性。在被希克厉设计与小林敦结婚留在呼啸山庄后,她敢于反抗,而不是像小林敦一样懦弱。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后,也敢于挑战希克厉。最终,她收获了幸福。
由此可见,具有文明属性的人在自然中生存是可能的,但是要勇于摒弃对自然原始天性的偏见,并且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
从以上三组对照,我们对何为自然,何为文明,以及它们各自的属性都有了一定认识,对文明与自然互相接触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式也有所了解。除了从相似或相反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对照进行分析,笔者还发现了小说中融合自然与文明的三次直观的尝试。
1.卡瑟琳与林敦
小说中自然与文明的第一次尝试是卡瑟琳与林敦的结合。卡瑟琳向往文明,她为了和林敦结婚,不惜掩盖了自己的天性。尽管她在画眉田庄久久凝视呼啸山庄,她向往自由,但她最终还是自愿地束缚自我。林敦性格温和,甚至有些怯懦。夫妻之间表面上是卡瑟琳强势,林敦对她百依百顺。实质上,卡瑟琳却下意识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而让于林敦,以符合她的身份。在这里,自然放弃了自己的天性,几乎完全屈从文明。于是就形成了内在与外在的剧烈冲突。他们不幸福的婚姻关系正说明了这种融合方式的破裂。
2.希克厉与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倾慕希克厉,希克厉为了复仇就诱拐了她,二人私奔了。伊莎贝拉希望通过依从于希克厉来化解恨与获得爱。很快就证明她错了。伊莎贝拉并没有得到她渴望的生活,他遭受丈夫的虐待,而且失去了兄长的爱与支持。最终,伊莎贝拉又逃到文明社会里来了,并且生下病弱的儿子。第二次尝试无疑也是失败的。,这次文明顺从于自然,而由于文明本身较脆弱,又缺乏反抗能力,也就只能以悲剧告终。
3.哈里顿与卡茜
第三次尝试是哈里顿与卡茜的结合。卡茜由于文明教化的影响,便因哈里顿低下的身份和粗俗的举止而对他产生偏见,甚至嘲笑哈里顿渴望习得知识的愿望,导致哈里顿放弃。这似乎是希克厉被文明拒绝的重演了。小说在这里有转折。当卡茜被希克厉囚禁在呼啸山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透过哈里顿粗俗的举止看到他善良的内在,便渐渐放下了自己的偏见,真诚地向哈里顿道歉,并且教哈里顿识字读书。而哈里顿本身也心地善良(始终保持了善良),他克制了他暴躁的脾气,原谅了卡茜。二人这次最终走到一起。在这次尝试中,文明抛弃了对自然的偏见,也敢于反抗,同时也承担起教化的责任。正如卡茜发现了哈里顿自然天性中的美好品质,教他读书写字一样。自然则摈弃了自身暴躁易怒的特质,勇于向文明靠近。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实现了自然与文明的和谐。
以上三次尝试可以看出无论自然还是文明,单方面的示弱,甚至摒弃自身都是不当的。只有在保持自身优势,去除自身缺陷的基础上,二者才能实现融合。
现在,对于本文开始的问题也就可以作出解答了。小说最后让他们二人以及希克厉与卡瑟琳一起生活在画眉山庄其实就可以看作一种暗示——自然最终还是要向文明过渡的。首先作者对单一的文明和单一的自然都不是全然肯定的,因为无论是单一的文明还是单一的自然都存在缺陷,而且文明并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些身份等级,也不是物质、金钱的代言,真正的文明是知识精神的崇高。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几乎不可能出现倒退的可能性。作者身处在一个工业革命、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自然社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此过程中,出现种种困惑是必然的。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及情节发展可以看出,因为文明过于脆弱而难于抵抗侵袭,而自然有时又过于狂野而不理智,所以无论是自然迁就文明,还是文明迁就自然,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既然自然注定要走向文明,那么只有双方互相配合——由文明对自然施以恰当的教化,而自然要帮助文明解放部分的天性,才能实现顺当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二者都不必摒弃自身,而应实现有保留的进化。
此外,有人依据艾米莉一生几乎生活在荒原而认为她倾向于自然,笔者并不十分赞同。诚然,在霍沃斯的生活形成了她的荒原特质。但是从心理上看,一个因身体不适应外界而只能生活在荒原的人真的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吗?鄙陋之见,仅供参考。
[1]艾米莉·勃朗特.方平译.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1(第1版).
[2]高万隆,孙靖,刘富丽,赵学峰.艾米莉·勃朗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第1版.
[3]梁昕.建构和谐世界——评〈呼啸山庄〉中自然与文明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5,VOL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