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学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2015-03-21任轶博吴晓莉
任轶博 吴晓莉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论高学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任轶博 吴晓莉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随着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的提及,创客迅速被人熟知。其实,在此之前,创客就广泛存在于高校学生中,他们为自己的梦想积极地努力着。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择业观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有志和有条件创业的学生,引导他们突出重围的关键是创新,这就需要辅导员自身的高学历、高素质做支撑。研究显示,往往具有更高学历的辅导员在以往的学习和交流实践中,拥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前沿的创新思维。
高学历 思想政治辅导员 创新创业教育 指导作用
伴随着“创客”一词越来越被大众熟知,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中。人们对辅导员自身的水平有新的讨论,胜任新形势,将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全方位加强。目前高校招聘辅导员,一般均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相当一部分院校已经将标准提高到博士研究生。某些人发出疑问:辅导员工作是否需要高学历做支撑呢?还是只是为了单纯提高选拔的门槛?抑或是为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质量,培养辅导员中的精英而选拔人才?本文从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发掘问题,研究问题。先看《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8日的报导: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2013年辅导员招聘公告中,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是“原则上为全日制博士学历”,并强调应聘者的本科出身是“985”、“211”院校。此外,扬州大学2013年辅导员招聘笔试早已举行,此次招聘20名辅导员,却有1332人报名参加,其中有10多名博士生,而大部分硕士生都来自“985”高校,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只是众多辅导员招聘信息中的冰山一角。相比辅导员工作对学历的高要求,某些人认为部分学校的辅导员从事的是 “保姆式”、“大管家”、“班主任”式的工作。还有些关于辅导员职业的留言,比如很多人口中的“辅导员不是老师”、“辅导员谁都能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但是,实际工作中,有多少辅导员能够按照1:200的人数管理学生?又有多少辅导员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呢?从学生跨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到毕业离校的那一刻,甚至毕业后的一些后续问题,有问题找辅导员。但是某些人仍然不知道辅导员到底是干什么的,是老师,是班主任,还是行政人员,原因大概在于辅导员工作的多样性。学生的各项日常事务:请假、卫生、迟到、缺勤、奖惩、监考、传达通知、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到就业、升学、资助、心理、体育、文艺、出国……甚至其他条线的工作,辅导员似乎是高校中管的最多、最不可或缺的一个职位。
合格的辅导员需要有临危受命的处变不惊、面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冷静头脑、化解学生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指引学习落后学生的适当方法、调控大局的眼界……辅导员是架在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既向学生传达学校精神,又向学校反映学生中的问题。
某些人说,其实辅导员很少的时间在做思想政治工作,大部分都在做其他的学生事务工作,比如联系招聘单位,想方设法提高学校就业率,参与评比分配各项奖助学金……
诚然,这些事情看似与思想政治几个字丝毫扯不上关系,但是仔细琢磨,其实并不难发现,身在辅导员岗位,其实要做的和要面对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事务,在看似毫无关系的一个个事件中,用你为人处世的方法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借鉴良好的经验,从而越走越好。
当前,在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多重原因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特别是有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更是早早地为毕业后开创自己的事业早早做好准备。在几年的高校学习中,学校的各种活动、比赛,莫不是今后迈入社会的财富积累,而高学历辅导员则可以运用自身的学习知识、学生活动积累及更多的接触新形势政策对学生有大方向的引导,避免学生在创业之时走弯路、走错路,费时费力,而高学历辅导员对创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作用更重要。面对众多学生选择创业的大浪潮之中,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的知识,是学生迫切需要引导的地方。
先不说为何需要有高学历背景支撑。先谈谈如果没有高学历背景的辅导员会怎么样?现代社会,虽然说学历高并不等同于能力强,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就是他接受的教育越高,他在学校的时间久越长,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都经历或者听说过,比如在研究生的某个阶段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果只读到本科,那是遇不到的。同时,绝大部分辅导员招聘的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必须为共产党员,而能够在本科或是研究生阶段入党的人,必须是各方面的标杆。由此可见,在思想觉悟的层面看,不具有高学历的人,自然少了竞争力,也就是大家平常说的:经历的事情太少。
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职业化,不管是心理、还是就业、创业、体育还是在辅导员思想政治觉悟方面,都不断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某些辅导员老师担任着形式政策课、就业指导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老师,更有些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学习背景兼任专业课授课的任务。领导眼中的“多面手”,学生眼中无所不管、无处不在的“神人”……
同样,摆在辅导员职业化道路上的一个问题是,辅导员工作由于其多样化、多面性的特点,导致辅导员岗位更适合年轻人担任,高频率地加班、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手机24小时待命以防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指哪打哪的特性确实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随着年龄的增加,某些基础性工作,变得愈发不适应,年轻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青年学生打成一片,思想较前卫,有共同话题,家庭负担小,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工作中,等等。所以某些辅导员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几年之后都陆续转到其他岗位。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辅导员岗位上锻炼过的人,以后无论放到哪个位置,都能够很好地胜任。这对辅导员的能力是一种极高的认可。不难看出,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此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是:年轻人在专业程度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上,或多或少是欠缺的,这就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及实际工作的锻炼,才能更好地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起到正确并且有一针见血的见解。在辅导员选拔的时候,同样也要求有学生干部经验的人优先,部分学校还要求有兼职辅导员经验者优先。这其实都需要有多年的学校生活(有高学历)作为支撑,因为高学历的青年人往往具有最先进的思想,代表着最新的一代。
换个角度讲,设想如果辅导员不具更高的学历,就像某些人所谓的“熟练工而已”谁都能干。那么,当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切实问题、时事问题、当下流行的想法时,单纯靠以往熟练的经验是不足以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效的指导。创业遇到挫折出现心理问题,当学生需要更深层次的指导,当学生需要在活动中获得更可行的建议时,在学生热血激情挥洒在为创业拼搏的职业场上的时候……这岂是光靠“熟练”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同样,由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政工,除去平时繁杂的工作,还要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果只靠经验和熟练,能够对学生授之以渔吗?没有高学历做背景支撑,学生一旦对专业问题发问,能够有更高深度的解答吗?况且,如果自身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和思路,如何对学生加以指导?故而,辅导员岗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绝不是单纯的筛选机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普及,网络的便利,某些辅导员通过微信、微博等情况默默了解学生的动态。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辅导员的个人前途发展又如何呢?正如前文提到的,某些辅导员在积累了几年经验,正是厚积薄发之时,往往因为工作压力大、强度大、感觉力不从心,重复性的繁杂工作使得身心疲惫,进而申请调离辅导员岗位。这就反应出一个问题,即“缺乏归属感”,辅导员工作中的分管工作多而杂。真正能够提高辅导员能力的机会寥寥无几,专业的培训、系统的学习都是很欠缺的。重视辅导员的能力培养,应该比空谈“专业化”、“职业化”的口号要受欢迎。高学历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在辅导员职业化的道路上更快地确定目标。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可以使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如同企业HR一样的职业专业化素养和职业化经验,而绝非大保姆似的只盯着就业率。
当前,某些学校将科研放在首位,某些辅导员在做工作时常常受到一些来自权威的阻力,殊不知学生就是在一次次的工作、活动中逐步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高学历的辅导员往往能够在遇到阻力的时候,更具有话语权,受人尊重,而不是一味退让。正如人们看待艺人的眼光一样,学历高、读书好的艺人往往更能被冠以“有才”的帽子,不管其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学历高,受尊重和仰慕的人越多。
因此,要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切实学习到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经验,首先需要辅导员自身的硬条件,即学历要高,其次能力强,学历不一定能够代表办事能力,但是学历一定能够证实一个辅导员的学习能力。相信,一个具有梁高学习能力的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创新创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必将在辅导员职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4]5号.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4]黄勋敬.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M].北京:北京有点大学出版社,2007.10.
[5]刘凯华.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6]若尘.高校辅导员要高学历更要高职业标准.中国青年报,2013,01.28.11.
本论文属于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创客”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