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成果
2015-03-21陈雅洁帅建祥罗太元
陈雅洁 帅建祥 罗太元
(1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成果
陈雅洁1帅建祥1罗太元2
(1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
毛泽东不但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是明确的。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作出的贡献,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绩,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成果
一、经济建设的主要成果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重视价值规律的理论观点。
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这一概念,他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1]他这一观点打破了苏联认为商品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商品生产只能局限于生活资料的观点。他在纠正人民公社运动时,明确指出,要“等价交换”、“各计盈亏”、“按劳分配”等[2]。这一系列论断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奠定了在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础。他还对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论述,尤其是《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一系列精辟阐述,成为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代表性著作。他还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把这一思想确立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他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的论断[3]。这些思想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综合发展,体现了他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深思熟虑,是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贡献。
从建国初直到毛泽东逝世,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递增7%。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比较,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11.1%左右,而当时的美国只有4.0%、英国2.5%、法国5.2%,甚至日本、联邦德国也分别只有10.9%、5.7%。建国后30年时间,中国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从120亿元增长到到4892亿元,相当于旧中国百年发展积累的40倍。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建立了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一大批新兴工业生产部门。农业经济取得巨大成果,农业总产值也从329.5亿元增长到1698亿元,粮食产量从1.12亿吨增长到3.048亿吨,大规模扩大了农村灌溉面积,近30年时间,增长了32倍。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的水利建设、改良土壤及培育杂交水稻、建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这些成就是旧中国的历届政府,甚至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望尘莫及的。成渝、宝成、成昆、湘黔、川黔等大量的公共和交通基础设施也得以建设。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走完早期工业化国家近百年的发展之路,开始了独立自主地对外经济交流,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工业体系,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二、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
毛泽东通过深入思考,在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重大理论。他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这些重要的理论思想,是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画上了句号,让广大的无产阶级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维护了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的权利,开创了民主建设的新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创立了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充分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形成了既生动又活泼的民主政治局面,对新中国迅速平息战后创伤,发展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巨大作用。历史证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历程中的一大创举,为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显著的中国特点和自身优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中国,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敏感话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始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开创性地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平。他指出,我们党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要把民族团结看做国家统一稳定的基本保证。纵观古今中外,这样的民族政策是从来没有过的。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奠定了中国民族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让中国的民主事业建设向前迈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在对外关系上,毛泽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外交政策,在他的倡导下,确立了对外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反对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尤其是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这些都直接奠定了我们今天外交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
党的八大之后,为了吸取苏共二十大引发的社会动荡等教训,毛泽东又把更多精力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防止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问题上。他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不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三、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
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政治、经济大发展的直接反映,毛泽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同政治、经济建设都看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其中专门提出要实现“科学文化现代化”[4]。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始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推动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和继承性,认为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应当挖掘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服务。他在讲话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5]对于外国文化,他也认为应当吸收外国文化中的先进成果,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他提出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文化 “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6]。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指明了方向。他还针对文化思想领域中出现的乱贴政治标签及片面化、绝对化、教条主义倾向,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建设方针,允许文化艺术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本原则下,可以有不同流派学派、创作风格等在他的指导下,群众性文化事业蓬勃开展,创作出一大批群众性电影、舞台剧本,开办各类文化艺术学校,等等,促进了文化艺术创作更倾向群众,更面向基层。催生了电影《上甘岭》《智取威虎山》《地道战》、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小说《闪闪的红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戏曲也得到较大发展。直到今天,在改革开放的30年后,我们仍然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经过历史检验,说明“双百”方针是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的方针。
可以说,正是“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的提出,才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等重大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石。
总之,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尤其是建国后,毛泽东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教训。习近平同志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7]可以说,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出的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从不同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石,为改革开放后,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77.
[2]《毛泽东选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4.
[3]《毛泽东选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21.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116.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8.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