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以中国晚清翻译活动为例
2015-03-21唐昱
唐昱
(闽江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0)
试论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以中国晚清翻译活动为例
唐昱
(闽江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0)
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中国晚清翻译活动为例,从意识形态的视野探讨翻译活动,从探讨译文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译者所受的限制和翻译活动的本质,从而批判地认识在晚清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翻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意识形态 晚清 翻译活动
“意识形态”也被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决策及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翻译史上,正是在清代这个朝代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翻译高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物面对民族危机,图自强,谋复兴,共赴救亡图存大业,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科学人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源自于希腊文idea(观念)和logos(逻各斯),字面意思是观念逻各斯,即观念的学说。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辞海》是这样界定的:“某一阶级、政党、职业内的人(通常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它是某一国家或集体流行的信念,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同时,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也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可否认,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独特的意识形态体系。
二、意识形态对中国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所有翻译实践在清朝末期都可以概括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这是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结果。一开始,这个向西方学习的新的意识萌芽诞生了。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意识形态促成了翻译,并把译者推到了意识翻译的最前沿。换句话说,包含在原文中的先进的西方意识首先影响了译者,然后影响了翻译文本。这样,意识形态使翻译在清朝末期出现了高潮,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近十年研究晚清翻译的著作大致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对翻译史实的描述性研究、对翻译家的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制约、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著有:李伟编写的《中国近代翻译史》,介绍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传教士的早期翻译、近代翻译理论的出现等。韩洪举介绍了林纾的译介活动。王宪明从文本源流、著译动因、关键词语与观念、政治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严复译的《社会通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胡翠娥研究了文学翻译与文化间的互动影响。季压西等人根据大量近代条约和历史档案分析晚清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等。论文集《翻译与创作》是迄今为止香港、内地及国外学者合作研究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第一项重大成果。吴莎从操纵论角度研究近代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封建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在文本翻译中相互碰撞,从而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意识形态使得翻译目标更加明确。
三、意识形态在晚清翻译活动中的局限性
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会给翻译文本过程中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一方面,任何译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活动,必定要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处于某一社会上历史背景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保证绝对中立和客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一整套或有系统的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个人无法摆脱他(她)自身意识形态的限制。
意识形态在晚清的翻译活动中大量体现在归化翻译方法的使用。所谓归化翻译,就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首先,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虽然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又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他们的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例如,他们喜欢选择《伊索寓言》作为补充圣经的文学文本,而一个名为“中国系列”的传教士出版商会把《伊索寓言》翻译成系统自动化的文本。以下这段文本就是出自《伊索寓言》中《狼和羊》的故事:
Onceuponatime,awolfwaslappingatastream.When helookedup,hesawalambdrinkingalittlelowerdown.“There’smysupper,”hethought.“Iwillfindsomeexcuseto catchit.”Thenhecalledouttothelamb,“Howdareyoumuddlethewater?”“No,master,”saidthelamb.“Icannotmuddleyourwaterbecauseitrunsdownfromyoutome.”“Well,then,”saidthewolf.“Whydidyoucallmebadnamesthis timelastyear?”“Itwasimpossible,”saidthelamb.“Iamonly sixmonthsold.”“Idon’tcare,”shoutedthewolf.“Ifitwas notyou,itmustbeyourfather.”Afterthatherushedatthe poorlittlelambandateitup.
“盘古初,鸟兽皆能言。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乃强责之曰:汝浑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浑浊无碍。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去年某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是汝之罪。遂烹之。谚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也。”
这里,译者为了统一宗教思想,运用了归化翻译,补充了伦理和道德内容,改变了原文的背景和时间,甚至在译文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阶层概念。虽然这一翻译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意识,然而,高度统一的归化翻译使得翻译变得极为单一。不仅如此,归化翻译有时还会通过增减翻译内容而导致与原文本形式相矛盾。
其次,清朝末期的主要意识形态就是想要通过向西方学习变革社会,尤其是从十九世纪开始,关于社会变革的小说逐渐兴盛起来。在这一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小说中的艺术和娱乐方面被广大译者忽视,而大多数的译者会选择归化翻译,并以此高度赞扬小说的引导作用,甚至会把文本的每个章节翻译成中国传统的繁体小说形式。因此,翻译的统一正是通过归化翻译使读者去了解国外的意识形态,使大多数中国人仅仅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唯一的标准,而译者为了满足这个标准,会对原文本进行修改和删减。例如,在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时,林纾和他的翻译伙伴就删减了原著中对于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活动,因为中国的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无需提及外貌、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归化翻译产生了片面性,其目的是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学,这也很显然是中国社会固有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
四、结语
从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探讨研究翻译活动,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使翻译研究从文本内部走向了文本外部,并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下更深入地探讨翻译活动。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中国晚清翻译活动为例,从意识形态的视野探讨翻译活动,从探讨译文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译者所受的限制和翻译活动的本质,从而批判地认识在晚清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翻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总之,进行翻译批评需先了解译作产生的时代,以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审视译作,深入分析译作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出客观的评价。
[1]王晓元.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控[J].中国翻译,2003(5).
[3]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肖琦.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J].文化学刊,2009,7(4).
[5]史革新.清代以来的学术与思想论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方仪力.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翻译——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