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复修辞格的文化特征
2015-03-21高明
高明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 中文系,辽宁 丹东 118003)
论反复修辞格的文化特征
高明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 中文系,辽宁 丹东 118003)
反复修辞格是汉族人民和语言大师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其中蕴含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因素,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定式和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反复修辞格 传统思维方式 审美情趣
用同一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叫反复修辞①。反复修辞格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反复修辞格是汉族人民和语言大师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定式和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一、反复修辞格所折射出的传统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心理底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反复修辞格,体现着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一)反复修辞格体现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
“所谓整体性思维,是指汉民族自古以来,便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这个系统又是由许多小系统构成,而每个小系统又由不同的部分构成,整个宇宙就是由这样的部分所构成的系统化的整体。”②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和五行强调的整体合一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多个小部分构成系统化的大部分,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反复修辞格中,表现为遣词造句中不仅注意整体的语言风格,而且注重语句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如: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其中虽然介绍的入侵国家不同,占领地点不同,租借时间不同,但反复运用“强占”和“租借”等词语,使整个语句的语势文风一致,情感表达“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强调了帝国主义的蛮横霸道,突出了中华民族在那个年代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又如《诗经·周南·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全诗每章皆是“桃之夭夭……之子于归……”的结构,只是更换少数字句,但反复咏叹,不仅使诗歌音韵缭绕,而且结构上体现出一种整体自然的美感。诸如此类的,还有《再别康桥》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反复使用:“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种语句的间隔反复不但表达了人们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而且使得诗句结构首尾呼应,自然天成。
(二)反复修辞格体现汉民族的意向性思维
所谓意向性思维,是指“中国人的思维过程中,不是以客观世界为追索对象,而是以自我情感体验为主,……实现主客体内外合一的境界”③。这种思维使得汉民族更加注重内心的沉淀与感受,讲究情感的抒情写意,反映在反复修辞格上,则是语言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电视剧《蜗居》中的台词:
(1)老婆,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错哪了?我哪都错了,我不应该惹老婆大人生气,……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错了。
这是剧中苏淳和海萍吵完架后向海萍道歉说的,苏淳前后将“错”反复说了五次,是为了在妻子面前表达自己认错的诚意。事实上,看过电视剧的观众知道,这次吵架不全是苏淳的错,但苏淳反复说“错”,就将其善良平和的性格表现出来,将其哄妻子开心的心情表达出来。又如:
(2)这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永远只差那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
这是急着存钱买房的海萍面对同事结婚要出礼金时的抱怨,句中连续反复使用“一点点”三次,将海萍心中不满和不愿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还有影片《爱有来生》,被认为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片中的台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反复修辞格更是贯穿电影的始终,如“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在影片中反复使用了十四次之多,构成了整部影片情感表达的灵魂,使电影表现出奇特的韵味,感染力强,令人回味无穷。
二、反复修辞格所追求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人对美的欣赏、感受与评判:审美情趣是指欣赏者内在的情调与趣味。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美的事物的不同追求和喜好。”④反复修辞格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过程中的审美情趣。
(一)反复修辞格体现一种重复美
反复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自宇宙创生以来,“时间是反复的,四季交替、日夜更迭、反复永远是主旋律;空间是反复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反复仍然是主旋律”⑤。反复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社会生活、物质及精神追求中。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反复修辞格的运用不胜枚举,它往往表现为字词的重复使用,语句的重复咏叹,段落的反复排列,体现一种重复美。比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诗歌运用到了反复的手法,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成了《诗经》主要特色之一。如《芣苢》篇: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复的,但看起来单调的重叠,却也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重复美感。此外,还有《伐檀》、《黄鸟》、《采薇》等篇也都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整部诗集的基本章法也是建立在重章复唱的基础上的。据统计,《诗经》305篇中,有272篇是分章的。其中分三章的居多,有112篇,而三章相重复的又占了70%;分两章的有41篇;其余的多章中,亦多有重章。不仅如此,古代诗词曲中也使用反复修辞格,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黄盆黄壤垫黄沙,旱莲种罢意无涯。……分香分暖到邻家。”(刘章《种旱莲》)中首句“黄”字反复使用三次,使得韵律和谐,增强了重复感,而尾句又用了两次“分”,突出了旱莲高贵的风格;又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使由行动(寻寻觅觅)到环境(冷冷清清),再由环境到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融为一体。后面“点点滴滴”四个叠字的使用更是写出作者天涯沦落的悲哀。如此用心的重复,使作品产生较强的重复美效果,更是使情景融为一体。同样,元曲在反复修辞技巧上也是花样繁多,异彩纷呈,可以说,反复修辞格对于构成重复美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反复修辞格体现一种节奏美
“节奏”一词在希腊语中意为匀称、端正。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的表述说明节奏最早源于音乐:“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而今,节奏一词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并延伸出更加丰富的含义。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修辞手段,反复修辞格在一咏三叹的表达形式中表现出节奏美。如商业广告中词语反复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广告“为什么都选择三精蓝瓶的钙?蓝瓶,纯净的钙;蓝瓶,充足的钙;蓝瓶,好喝的钙。三精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中“三精”、“蓝瓶”、“钙”反复使用多次,占整个语篇全部用词的38%。广告词里恰当地运用反复修辞格使广告看着醒目,听着悦耳,读来上口,有力地抒发情感,体现一种节奏的美感。诸如此类的还有使用了连续反复的绕口令“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使用间隔反复的绕口令“小蟋蟀,蟋蟀小。眼睛瞪,胡子翘,磨牙齿,举脚刀。……小蟋蟀,蟋蟀小,净打架,不害臊。”无论是连续反复还是间隔反复,反复修辞格的使用使例句节奏起伏,简洁明快,形成一种因反复而完整的美感和因起伏而摇曳的韵律,读来有一种一唱三叹的节奏美。再如颐和园长廊和北海石桥,因前者的廊柱和后者的桥栏杆间距相等并不断重复,正是反复修辞格的节奏美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三)反复修辞格体现一种情感美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体验,是人类在世的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反复修辞格是人的情感表达需要,它通过形式上的反复咏叹表现出浓烈深沉的情感美。如流行歌曲中使用反复修辞格,就达到强调感情、加强节拍的表现效果。例如歌曲《相约九八》中“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绿色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无论咫尺天涯。”反复使用“来吧”、“相约”,表现出真诚的邀请。而日常生活中,反复修辞格在多种情况下的广泛运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也体现一种情感的美学。如当人身处困境不知所措时出于本能而喊出的:“救命啊!救命啊!”;当愿望及心愿得以实现时而感慨说出的:“太好了!太好了!”得到别人的帮助而真诚表达的:“谢谢你!谢谢你!”及伤害别人时及时说出的:“对不起!对不起!”,等等。不管是焦急、慌乱的情绪,还是激动、亢奋的心情,反复修辞格起到了强调某种意思,传达某种纯粹感情的作用。除此之外,反复修辞格的情感美也体现在建筑上。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国庆大典上,天安门广场出现56根民族柱,每一根民族柱的柱身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民族柱依次排列,间距相等,高度相同、图案风格一致,表现出一种反复的建筑物形式。真挚而浓烈的民族情感也通过重复排列的民族柱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综上所述,反复修辞格作为汉民族古往今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形式优美,内涵丰富,是植根于汉民族土壤中的修辞语言艺术,体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注释:
①陈道望.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199).
②③王治生,刘晓利.从汉语修辞特征看汉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的精神机制[J].2008(5).
④张岱年,姜广辉.中国文化传统对话[M].1990.5月(95).
⑤李占伟.反复的美学哲学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