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钜与宣南诗社
2015-03-21
梁章钜与宣南诗社
欧阳少鸣(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清代中晚期的经世名臣、著名学者梁章钜,其政绩与学术成就在近代以来比较引人瞩目。这些卓著成就与其在中年时期参加京城著名的宣南诗社及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宣南诗社之聚会活动为文人雅集修禊,但其活动内涵并不单一,关注国计民生,研讨和助力经世致用之思潮,倡导改革更法亦为活动之要素,对诗社成员的影响更是绵长深远。
[关键词]梁章钜;宣南诗社;经世致用
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员外郎,知府、兵备道、按察使、布政使。道光十六年(1836年)擢广西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调江苏巡抚,两度兼署两江总督。梁章钜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经世名臣和学者、文学家,在其50多年仕途中,以“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自勉,倡海运、废盐引、兴水利、救灾惠民、力主抗英禁烟,政绩显著,案牍之余博涉文史,勤于著述,在多个文艺学术领域均有出色的建树和创举,著述达70多种。梁章钜的这些政文成就,与其中年时期参加京城的“宣南诗社”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洗濯以拔除不祥的“修禊”,经历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了文人士子雅集的一种形式,春禊之外还有秋禊、饯春、消夏、祭祀先贤等不同的雅集形式与内容。到清代,修禊的内容与形式因着时局的变化,还融进了品评时政、讨论学术、交流传播经世意识等要素。宣南诗社就是清代嘉道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个以文人雅集为主要形式的文艺团体。
宣南诗社发起人是嘉道时期大名鼎鼎的陶澍。嘉庆九年(1804年)冬,时为翰林院庶吉士的陶澍与朱珔、吴椿、顾莼、夏修恕、洪介亭等7人组建了“消寒诗社”,其成员是嘉庆七年(1802年)的同年进士,当时都在翰林院供职。次年因陶澍回乡丁忧守制等原因,诗社的活动几乎停止。嘉庆十四年(1809年)陶澍回京,诗社活动又趋活跃。嘉庆十九年(1814年)陶澍与翰林院编修董国华重振诗社,随着来自东南各省的京官和知识分子的加入,诗社的规模与活动内容也更加繁荣,又因诗社成员多聚居于京师宣武门之宣武坊南,遂有“宣南诗社”之称。嘉庆十九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是宣南诗社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
宣南诗社的活动,主要是继承了修禊、赋诗唱酬、享受自然风光、纪念祭祀先贤等这些传统的形式。这从梁章钜在这一时期所写诗歌的标题也可以窥得一二。但在宣南诗社所有的活动内容中,还蕴含着一些应当引起人们瞩目的要素。一是清初以来逐渐积淀的“宣南文化”浸染在诗社成员内心而形成的思想与学术自觉,以及修禊这种传统士人聚会形式所蕴含着极强的文化功能;二是参与诗社的成员都是当时朝廷的中下层官员和知识分子。这批中青年才俊汇聚于诗社,他们思想并未固化和迂腐,由于职务、知识、年龄等原因,他们在聚会活动时,很自然地会参杂着对时政、国计民生的关注,进而探寻古今治道之理,研讨和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这在诗社成员当时所写的诗文和序跋中已有印证。后来这批中青年才俊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成为总督的有陶澍、林则徐、贺长龄、朱为弼、潘锡恩等;成为巡抚的有梁章钜(曾两次代理两江总督)、周之琦等;担任过尚书、侍郎的有卓秉恬、吴椿、张祥河、朱士彦、李宗昉、陈用光、程恩泽等;还有一批成员在朝廷中任御史、郎中、给事中、主事等职,在地方任布政史、按察使、道员、知府、学政等职。成员中成为近代思想家的有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包世臣等,成为经世名臣、卓然有成的学问家有陶澍、林则徐、洪介亭、龚自珍、魏源、包世臣、梁章钜、谢阶树、钱仪吉、汤鹏、吴嵩梁、翁元圻、周蔼联、陈奂、徐松、张际亮、杜煦等。一些诗社的成员,不仅限于坐言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之学,此后一些获得外任的诗社成员,如陶澍、梁章钜、贺长龄、林则徐、李彦章等都成为经世思想与学风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胡承珙曾回忆说:“嘉庆十有九年之冬,董琴南编修始约同人为消寒诗社,间旬日一集,集必有诗。嗣是岁率举行,或春秋佳日,或长夏无事,亦相与命俦嘨侣,陶咏终夕,不独消寒也。尊酒流连,谈噱间作,时复商榷古今上下,其议论足以祛疑蔽而泯异同,不独诗也。然而必曰消寒诗社者,不忘所自始也。”[1]23所谓“商榷古今上下”“祛疑蔽”即涉及学术与时政。陈用光在送梁章钜出守荆州时所写的《送茝林出守荆州》一文中也曾说:“茝林与吾党八九人,文字相切劘者有年,……夫聚散不能无感情也,以文字相切劘,艺也,由艺而窥夫道,则体用之学备。……谓吾辈之交游,非徒曰艺而已也。”[2]6可见,当年他们雅集时并非是“徒曰艺而已”,而的确是对体用之学进行研究,对“道”进行关注,这些也是宣南诗社活动内容题中的应有之义。
嘉庆七年(1802年)28岁的梁章钜参加会试成进士,但自29岁至39岁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执掌福建浦城的南浦书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40岁的梁章钜进京销假,仍在仪制司行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梁章钜考选军机章京,同年冬加入宣南诗社。
梁章钜加入宣南诗社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个诗社的首批主要成员都是嘉庆七年(1802年)的进士,梁章钜与诗社的成员们有着很深的情谊,更重要的是他与诗社的成员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以及政治抱负、思想理念。梁章钜自42岁加入宣南诗社,至道光二年(1822年)48岁授湖北荆州府知府,这头尾7年的时间,正是宣南诗社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纵观梁章钜一生,他所参加宣南诗社活动的这些年,是他一生中最为愉快和惬意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成熟与定型的时期,对他后来的政绩和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有着重大的影响。
梁章钜与宣南诗社的成员志趣相投,感情深挚,他们不仅相互赠答唱和诗词歌赋,而且在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相互切磋和慰勉,特别是与陶澍、贺长龄、朱珔、顾莼、朱士彦、卓秉恬、孙世昌、林则徐、李宗昉、谢学崇、刘嗣琯、董国华、屠倬、谢阶树、胡承珙、陈用光、李彦章、程恩泽、潘曾沂、魏源、龚自珍、黄爵滋等人来往较多,感情较深,受益良多。陶澍诗歌集中相与唱和最多者为梁章钜,梁章钜的才识及其在仕途上的发展,与陶澍的赏识、提携引荐分不开,梁章钜任职江苏时,与陶澍共事5年之久,他们共同策划疏浚江河、治理湖泊,此后他们还共同主张禁烟抗英,抵御英军入侵。黄爵滋作为禁烟派的中坚,一样得到了陶澍、林则徐、梁章钜等的鼎力响应和支持。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与梁章钜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情谊,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政治见解与经世致用的思想,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逾七旬的梁章钜在扬州还特地约见魏源,共商国是,两年后梁章钜所编撰的、别具一格的《雁荡诗话》就是受魏源的启发和鼓励而写成的。梁章钜任职于京师期间和参加宣南诗社活动期间,即与龚自珍相识、相交,他们都对国家有着一种责任感,都极欣赏对方的才华,且对时事政局认知看法相似,随着交往深入,相知也渐深。道光十五年(1835年)梁章钜赴任广西任巡抚,龚自珍提笔撰写了专文《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篇以送梁章钜,对他报以极大的期许和厚望。梁章钜与林则徐不仅是福州同乡、鳌峰书院的同窗,而且在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中,相互内心牵挂,相互呼应。梁章钜与林则徐、李彦章还被时人称誉为“福州三杰”,梁章钜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枢垣纪略》成书后,还专门将书稿寄与李彦章,请其指正,待书稿修订寄还后才放心付梓。梁章钜离开京城赴任荆州守时,宣南诗社的诗友们都前往前行,赋诗赠别,时任礼部侍郎的陈用光以祭酒身份代表宣南诗社的朋友,写了一篇题为《送茝林出守荆州》的赠别序文,表达了极为殷切的希望。朱珔、朱士彦、贺长龄等还分别为梁章钜的《文选旁证》《制艺丛话》《枢垣纪略》《退庵随笔》等著作写过序,等等。这些活动与交往,已经不是诗酒唱和活动所能涵盖其内涵的了。梁章钜在其晚年所著的《师友集》中对这些诗社的朋友及自己的感受多有记载。
二
梁章钜参加宣南诗社活动的时间达7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促使他经世致用的思想成熟以及此后在仕途中把这种思想抱负付诸实践,而梁章钜此后的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成果与特色也与这段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梁章钜对民生、社会、时政等问题始终予以高度的关注,并有着自己清醒、独到的见解。他敢于直面社会与民间存在的严重不均现象:“圣人言均无贫。今天下之不均甚矣,焉得而不贫。”[3]249梁章钜认为这种不均与民间赋税深重有着直接的关系。明清时的漕运关乎国家与朝廷的安稳,清廷还专设漕运总督,并有一整套独立的运行机构。但因漕运事务繁杂,官吏腐败,致贪污舞弊、耗费惊人,梁章钜直指其弊端和危害:“河工,天事也,患之偶也;帮费,人事也,患之常也。无事无往不复,人事有加靡已。就使河流顺轨,漕艘畅行,而帮费日增,漕弊日出。”[3]258他更指出这些负担最后都转嫁到农民身上,成为清朝一大苛政。梁章钜提出以海运来代替漕运,而这一思路的提出也是总结了当时江苏巡抚陶澍、布政史贺长龄于道光六年曾组织成功的案例而提出的。梁章钜经过缜密分析,认为海运不仅利国利民利官利商,而且能够解决历来存在的漕运“盗贼、潮湿、侵蚀”等三难。同是宣南诗社成员的包世臣也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盐课亦为清政府主要财政收入,为保收入,清政府推行了官商垄断的“纲盐”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官商勾结,官盐滞销,私盐充斥,财政收入锐减。为破解这个问题,梁章钜提出可以仿行明代李雯所主张的就场纳税的办法,在确保税课收入的前提下破除纲商垄断,减少中间环节,加速流通,降低盐价,从而变私盐为纳官课之盐,“将使民之贫者、富者、远者、近者无人不可以为商,即无人不可以自食其力。上不损于国用,下有济于民生,是示变通之一策也。”[3]260这一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竞争机制,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化私为官,扭转因官不敌私而引起的官滞私畅的局面。梁章钜对这个问题认识和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开阔,在当时可说是少有人能匹敌的。
当时的一批经世名臣都对水利、漕运、盐课、吏治等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而且都亲身投入其中,这些官员多为当时宣南诗社的成员。水利始终是梁章钜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他提出许多让人折服的见解。他认为水利建设要因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从根本上整治河患。“余官河上三年细加体察,如果海口初淤河身,水垫则当专治海口,今受病之河实不在尾闾,而在中膈,则当兼治河身。”在具体的治理方法上,他十分欣赏康熙时的治河名臣靳辅的分流法,提出建立分洪区[3]263。梁章钜在道光五年秋黄河盛涨时,就曾力主用此法。
梁章钜更致力于在实践中去实现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救灾、治水上政绩显著,最典型的是在湖北与江苏的任职上。道光二年(1822年)的监利水灾、道光四年(1824年)清江浦高家堰水灾和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江淮大水灾等3次水患发生时,梁章钜均任地方主要行政首长,他努力救灾,成效显著,为其赢得巨大的民望和声誉,其中又以道光十一年的江淮大水灾为最。道光十一年,江南连降暴雨,河湖泛滥,毁田无数,百姓损失惨重,尤以苏、皖两省为最甚。此次灾患,受灾面积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受灾人口之众,前所未有。此时的清王朝已到晚期,吏治腐败,各类社会问题堆积如山,面对灾荒,清廷按照惯例进行救济。当时,两江总督的陶澍、江苏巡抚的程祖洛、安徽巡抚的邓廷桢、江宁布政使的林则徐等,皆为一时之干才,都参与了本辖区的赈灾。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梁章钜更是责无旁贷,积极应对,贡献尤大。当时灾民蔽江而来,每日有万余的灾民沿江聚集苏南。如按常规办法,已无法应对。梁章钜当即提出4个措施,一是率先捐款,并率僚属捐廉,出示募捐;二是给船资送;三是设厂留养;四是动员巨贾富商不必因循故套,可量力而行,形式不拘参与救灾。在长达7个月救灾过程中,梁章钜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员的作为,“资送出境者六十余万人,自初冬至次年春季在厂留养者四万余人,”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面对如此众多的灾民,“一冬数万人无啼饥号寒疾病死丧之事”“以为吾属归不少一人,且增新产儿数十百辈。”[3]266这一结果,为梁章钜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望。灾民感念他的恩德,元和县令何士祁代表地方亲作一幅《目送归鸿》画卷相赠,以示感激,林则徐挥笔题写了一诗《题梁芷林方伯〈目送归鸿图〉》,高度称颂梁章钜的行为。
治水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朝政与民生问题,也是宣南诗社成员经常思考讨论的问题。梁章钜在任地方官期间,亲自主持多项水利治理工程,以求能够造福于民,他深知劝捐放赈只能救灾于一时,只有兴修水利,才是利国利民的长治久安之道。道光七年(1827年)甫任江苏布政使,即主持修治了泖湖和吴淞江。他督同太守修治泖湖,仅一个月而事竣,其于水利重视与办事效率可见一斑。接着他又奏请筹款挑浚吴淞江,于该年冬兴工,次年夏竣事。吴淞江治理为太湖水利之关键,梁章钜“亲诣督率筹办”此项工程,他会同按察使潘恭常、苏松太道陈銮等,将吴松水道逐细勘估,提出浚治吴淞江水利工程,并对工程规模、土石方、资金、劳力等,都作出了具体方案。此项工程,陶澍与梁章钜通过实地考察,创新撤闸通海的治理方法,被称为水利史上的创举。
道光十一年(1831年),梁章钜护理江苏巡抚,即组织救助灾民,并着手修复练湖牌坝。练湖自元明以后因淤积和围垦,逐渐堙塞,须每年挑浚。道光帝亲命陶澍、梁章钜主持此工程。陶、梁二人精心筹划督查,工程顺利竣工,达到了工坚费省、济运能漕的目的。孟渎三河,即武进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此三河皆南通运河,北达大江,能够直到沟通南北的作用。若遇旱年,则可以引江潮以济运和灌田;如遇水涝,即可宣导洪水入江,不至壅溢为患。因此,这3条河道,实为重要的水利要道。但明清以来,由于失修致水道淤塞不通,农田受困。时梁章钜奉命护理江苏巡抚,向朝廷力争批准疏浚整治孟渎三河的工程。梁章钜即陪同两江总督陶澍前往现场查勘,而后筹款准备进行疏浚。道光十一年(1831年)工程终于动工,工程虽艰难,但成效明显,饱受水患的民众对梁章钜更加感激。
梁章钜在宣南诗社的经历,对其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仅从笔记创作即可见一斑。梁章钜的笔记创作以其博识庞杂、讲求致用、著述宏富而著称,在笔记集大成的清代占有重要的位置。宣南诗社的经历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与选材、注重原创精神和创作风格等3个方面,其核心则是实用和“致用”。
梁章钜笔记以其题材广、内容杂、数量丰而著称。其所著主要有《浪迹丛谈》《归田琐记》《枢垣纪略》《退庵随笔》《称谓录》《楹联丛话》《师友集》等。这些笔记的内容从国计民生、军政要事、典章制度,至经史议论、遗闻轶事、时事人物、园林佳胜、里巷习俗、民间验方等等,无所不包。其内容之所以如此庞杂,也与梁章钜在笔记创作方面的目的有着直接关系。他认为“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虽小说家亦然,要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故虽历千百年而莫之或废也。”[4]1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笔记创作有着很强的实用与“致用”的目的,梁章钜还在这些笔记中寄寓自己对人生、时局的感慨,并有“济时警俗”的意味,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的真实情况。
梁章钜的笔记颇多创制,有些题材以往多所未见。这类笔记研究性质颇浓,尤以《楹联丛话》《称谓录》《枢垣纪略》等最为典型。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应用面极广的文艺形式,自唐至清延续上千年而至顶峰,却少有人对其收集整理,无人深入研究,更谈不上以类似于诗话、词话、文话形式对其进行研究评述了。梁章钜编撰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它打破了楹联史上有作品而无研究的状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书不仅汇集了自宋代以来的各种名联,更重要的是梁章钜对各类楹联分别叙述缘起、考订真伪、品评特色,使联话成为继我国诗话、词话、文话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文学评论形式。故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状元、江苏巡抚陈继昌在《楹联丛话》序言中赞叹道“一为创局,顿成巨观”即为此意[5]3。《称谓录》一书对千百年来的各类称谓进行搜集、整理、归类和阐释,从而构建了超越前人所提出的最为完善、最为细致的称谓体系,堪称是称谓学的划时代著作。这部著作所列资料和例证极为丰富,为后人学习研究我国古代称谓的常用工具书,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林则徐亲为此书作序,盛赞此书是一部“稽古徵今之作”[6]1。《枢垣纪略》一书的原创体现在对论述领域空白的填补。清朝之军机处在当时整个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对其缘起、源流、规章制度等,在官修的著述中却极少涉及。故梁章钜《枢垣记略》一书正是弥补此不足、补史载之缺憾。此书较详尽地记述了军机处的地、前后变化、人员
升迁调补以及奖惩等制度。因此,这一著作一出,几成清代军机处之专史,可见其权威性与开拓性之作。
梁章钜笔记的风格特点呈现出内容具体翔实,题材无所不包,文风简淡,叙述从容冷静而简约,文笔质朴而雅洁,谋篇布局与结构则以简约平实的面目示人,无一定章法,质朴而自然。归根到底,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在其求真、实用与致用审美思想指导下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四·消寒诗社图序[M]// 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梁章钜.师友集·卷六·陈用光[M].道光二十五年北东园刻本.
[3] 梁章钜.退庵随笔[M]// 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6] 梁章钜.称谓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责任编辑:高坚)
Liang Zhangju and Xuannan Poetry Club
Ouyang Shaoming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Liang Zhangju was a well-known official and famous scholar in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His administration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still draws much atten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at he remarkably did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famous Xuannan Poetry Club and its activities in the capital city when he was in his middle age. The club’s activities are not merely a gathering-together of literati. In addition, the activities would focus on national economy, people’s livelihood, trend of thought applicable to the current society, political reforms and so on, which would hav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members of the club.
Key words:Liang Zhangju;Xuannan Poetry Club;Applicable
[作者简介]欧阳少鸣(1959-),男,福建福州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 01- 20
[文章编号]1673-8535(2015)02-0075-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K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