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引热”法治疗皮肤病临床应用举隅
2015-03-21梁丽珠
梁丽珠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 德阳 618000)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以热引热”则是指火针治病的一项原理,意为用其热力破门泄邪,使郁结之火热得以发之。笔者将“以热引热”引申为用温热性质的针灸疗法治疗内有郁热的疾病的方法,用“以热引热”法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显著疗效。皮肤病多以“湿、热、瘀、毒”为外在表现,临床上大多应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之法治疗,针灸也多采用放血、拔罐等方法来治疗。但笔者用“以热引热”针灸法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兹举例如下。
1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以成簇的炎性水疱,沿神经走行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并伴有明显神经痛为特点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病因为情志内伤,兼感毒邪,肝郁化火,火毒外泛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蕴化热,复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发。因多夹杂湿邪,病情容易缠绵难愈。
例1 米某,女,66岁。2014-01-06初诊。主诉反复右侧腰腹疼痛伴红斑水疱1个月。患者1个月前出现腰痛,为灼热、刺痛感,当地诊所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予自制膏药外用,无明显好转。后腰痛加重,伴瘙痒,即见右侧腰背部、腹部出现蚕豆大小红斑、水疱,当地医院诊为带状疱疹,予西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7 d,水疱开始结痂,疼痛无明显好转。后服中药治疗,疼痛减轻,但前日又出现水疱及疼痛。刻诊:右侧腰背部、腹部散在分布簇状水疱,部分结痂,见褐色沉斑,伴疼痛、瘙痒,纳眠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疗:选取皮损对应之夹脊穴及疱疹四周进行针刺,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1次,然后将烧红的毫针对准未结痂的水疱进行点刺,每次不超过5个点,每日1次。第2 d患者即诉疼痛减轻,5次后疼痛已不明显,水疱均结痂。仍以上法针刺,但不使用火针,在皮损区上方悬灸10 min,用梅花针叩刺拔罐,隔日1次,3 d后患者诉疼痛消失。
按:患者反复出现水疱,与其素体湿重,病邪与湿邪缠绵有关。用火针能温阳散寒,破结散瘀,达到开门泄邪的作用。同时配合艾灸能温化寒湿,扶助正气,将深入之邪气引至肌表,再用梅花针叩刺将其祛除,达到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目的。
2 痤疮
痤疮,中医多责之肺胃热盛,治疗常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虽然病情一时得解,但往往反复。这些患者常伴有畏寒肢冷,面色黯或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等。女性患者还常常伴有月经不调的情况。
例2 黄某,女,29岁。2013-06-28初诊。主诉面部起丘疹粉刺1年余。患者1年前面部起红色丘疹粉刺,伴有轻微瘙痒,近来部分发展为黯红色硬结节,结节顶端时有脓头,有痒痛感,曾求治于皮肤科,给予外用药擦洗治疗后上述症状无减轻。后服用中药治疗,症状时有反复。刻诊:两颧及下颌分布大小不等痤疮,部分顶端有脓头,局部皮肤硬并有色素沉着。月经后期,量少色黯,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治疗:取突起的结节和囊肿为施针点,常规消毒后将烧红的毫针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点刺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未接触正常组织为宜,每周1次。然后将生姜片放置于大椎及双侧肺俞、肾俞上,其上放艾柱,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感觉舒适温热为度,每穴每次5壮,隔日1次。采用上述方法治疗2周后患者面部结节和囊肿消失。停用火针,于面部色素沉着集中处施隔蒜灸,每次5壮,隔日1次。治疗2周后,患者皮损处皮肤变软、光滑,色素沉着变淡。继续治疗2周,色素沉着基本消失。嘱患者清淡饮食,少食生冷。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痤疮的病机实为“寒包火”,《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因此,借火针之力外通其寒痹,内散其瘀结,再借艾灸之力散寒活血,乃标本兼治之举。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温阳散寒;“肺主皮毛”,艾灸肺俞穴可散皮肤肌表之寒;肾阳为人身元阳之本,艾灸肾俞穴可补肾中之真阳,引虚火下行。另外,大蒜中含大蒜辣素和大蒜素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多种细菌具有拮抗作用,蒜汁渗透到局部可抗菌解毒,直接治疗痤疮[2]。
3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是一种慢性局限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皮肤瘙痒及皮肤苔藓样变,好发于肢体受摩擦的部位,初发时皮肤瘙痒,皮纹加深,由于搔抓致局部皮肤逐渐肥厚革化,继而出现不规则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毒侵袭所致,当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主。
例3 梁某,男,38岁。2010-10-24初诊。主诉双小腿外侧皮肤瘙痒、颜色加深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小腿外侧皮肤瘙痒,自购皮炎平、达克宁等使用无效,今前来就诊。刻诊:局部皮肤粗糙、角化,呈苔藓样变,约3 cm×7 cm大小,双侧对称。瘙痒频繁,睡眠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消毒皮损处,将多头火针烧至通红,迅速垂直点刺皮肤,深度约为2~5 mm。结束后,行隔姜灸,每隔1 cm放置1个生姜片,其上放艾柱,每次5壮。以上治疗每周2次,1周后患者即诉瘙痒减轻。治疗1个月后瘙痒消失,皮损变软变薄,触之光滑。6个月后随访告知皮损颜色变淡,无不适症状。
按:神经性皮炎以瘙痒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痒症多与风邪有关。火针疗法具有开门泄邪、温经活血之功,可直接疏泄腠理,使风邪从表而出,又可借其温热之性,使血热而行,血行风自灭,瘙痒自止。生姜本身具有散寒走表之功,用隔姜灸能加强灸法温通气血,燥湿止痒的作用,使风邪从表而解。
小结综合以上3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皮肤病大多是以“湿热”病邪致病为外在表现,但因为夹杂湿邪,往往病情缠绵难愈,久则耗损阳气,用火针结合艾灸治疗则可以避其损阳之弊。火针疗法,一可借火助阳,二可开门祛邪,三可以热引热。短时间的刺激,亦不会耗损阴液而出现助热之弊。艾叶苦辛,性温热,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现代研究证实,艾灸产生的局部刺激效应能够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增强,从而增强局部皮肤的组织代谢,调节免疫功能[3]。所以,将这2种方法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起到温阳化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可起到攻补兼施,补泻结合的目的。所以,“以热引热”法可作为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法。
[1]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1.
[2] 梁欣,江瑜.围刺结合隔蒜灸治疗面部痤疮2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4):36.
[3] 裴丽洁,杨文超,商建婷.艾灸联合行气散足底热疗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的观察研究[J].河北中医,2014,36(3):4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