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角度论治痛经经验

2015-03-21王亚娟石珺胡博马淑然

环球中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行四君子汤妇人

王亚娟 石珺 胡博 马淑然



从脾胃角度论治痛经经验

王亚娟 石珺 胡博 马淑然

本文主要从脾胃与月经的关系入手,认为脾气虚弱是引发痛经的关键,得出调理脾胃是治疗痛经之本的结论。临床中运用健脾益气之法,以四君子汤加味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痛经,疗效颇佳。

脾胃论治; 痛经; 四君子汤

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1]。中度痛经表现为经期或经期前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用止痛措施疼痛缓解;重度表现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2]。

本病属于中医月经病之经行腹痛范畴,由于女性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历代医家对妇科疾病病机和治法多以肝肾、冲任为主,认为痛经在辨证的过程中以“气滞、寒凝”二证为主,治疗上强调本病的基本病因,抓住一个“瘀”,治疗原则着眼一个“活”字[3]。笔者从脾胃立论,认为脾虚是痛经之本,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佐以温经化湿、和胃降逆等思想治疗中重度痛经,每获良效,现述其下。

1 脾胃与月经的关系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它的产生是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陈良甫《妇人大全良方》曰:“《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女子阴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气降,故曰天癸。常以三旬一见,以像月盈则亏,不失其期,故名曰月信。”因此可以看出,月经是阴血下达子宫,子宫定期藏泄的结果,其生理是气血相和,即气血的正常产生和运行,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血脉的动力,气血和调则经侯如常。气血和调在先天肾精的基础上,有赖于后天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任,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相表里。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又脾主中气,其气主升,具有统摄血液,固摄子宫之权。脾健运,则血循常道血旺而经调。脾气虚弱,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常道而下溢。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乃多气多血之腑,足阳明胃经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有“冲脉隶属于阳明”之说,如《临证指南医案》曰“冲脉隶属阳明”、“凡经水之至,必有冲脉而始下,此脉胃经所管”。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亦盛,月事以时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气血之化,总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又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女科经纶》引程若水亦曰“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可见月经的发生及正常藏泄与脾胃有较大的关系[4]。

2 脾胃与月经病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主,具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特点,而这些生理特点都与冲任二脉盛衰关系密切,而冲任二脉需要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才能使冲任脉通,太冲脉盛,血海满溢,经期方可如期而至,故从脾胃论治月经病在妇科运用很广泛[5]。妇人若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思虑伤脾,痰湿内生,损伤脾胃,生化之源不足,冲任亦虚,胞脉失养,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甚至闭经[6];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失约,血不循常道而外溢,可引起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而脾阳不振,运化失权,则水湿停聚,化为痰浊,壅塞胞脉,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经行泄泻、浮肿等妇科疾病。如《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曰:“妇人经水后期而至者,血虚也。此由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不能生血所致。”李东垣曰:“妇人脾胃久虚……学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经绝。”《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女科撮要》亦认为:“脾气虚损,不能摄血归源……胞络伤而下崩。”这些均从脾胃方面论述了与月经病的紧密关系。

3 脾胃失常是痛经之根

痛经病位主在下腹,重者连及腰骶、股内前侧,皆为足太阴脾经所属所循行之处。如《素问》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笔者认为,脾胃失常引起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脾失健运,不能将水谷精微化为气血,导致化源不足,经行血海溢泄,冲任之血势必更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2)脾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日久成瘀,阻滞冲任、胞宫之气血运行以致不通则痛。(3)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或过劳损伤脾气,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遂致湿从内生,湿邪黏滞重浊,主下趋,流注于胞络脏腑之间,阻遏气机运行以致不通则痛;或因湿为阴邪,易耗伤阳气,虚寒内生不能温煦胞宫,虚寒滞血,经血运行迟滞以致小腹冷痛,正如《妇人大全良方》曰:“妇人冷劳,属气血不足脏腑虚寒,以致脐下冷痛,手足时寒,月经失常,饮食不消。”姚洁琼等[7]对古代医案中痛经的文献研究发现痛经中脾胃虚弱之病因位居第四,频率为9.13%,亦证明了本病与脾胃的密切关系。

此外,中重度痛经患者多数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亦是脾胃失和、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在内经中可归为脾经“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范畴,包括食则呕、腹胀善噫、溏、泄等。笔者认为,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气亦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邪下走大肠,故有泄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若胃的受纳和降受影响,则易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因此,从脾胃入手治疗痛经之伴随症状亦是其根本。

4 调理脾胃是治疗痛经之本

依据从脾胃立论的病机基础,气血无源是气血失和、月经周期中阴阳失衡等病理变化的根本,脾胃虚损在痛经的发病中处于核心地位,治疗时以“澄源为主,止痛为辅”为原则,借鉴陈良甫调经“大补脾胃为主”以及武淑卿“必审脾气生化之源,而健脾为调经之要也”的法则,首先选用健脾补气为主法,兼顾他症的药物参合以治之,使得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气血精微生化有源,冲脉血海定时充盈,阴阳消长有序,气血平和则经调痛不发[8]。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此二者,则尽善矣”;《女科秘诀大全》引陈良甫曰“妇人以血为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营卫不足,月经不行,寒热腹痛,或崩带症,皆脾胃不足所生病。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也”。再者,治疗痛经时亦不可缺少温补肾阳之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而脾的健运亦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因此在治疗痛经时亦不可缺少温补肾阳之品。

因此,在临床中结合以上思路为指导,治疗痛经以四君子汤加乌药、艾叶、小茴香为基本方。方中四君子汤补脾益气,乌药、艾叶、小茴香三药均入脾、肾两经,性温,肾主生殖,肾阳得温,胞宫、冲任方可温煦,湿邪又可温化,有温暖胞宫,缓急止痛之效。如伴有吐泻等症配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和胃渗湿止泻,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疗,疗效颇佳。参苓白术散中除四君子外,薏苡仁、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湿邪得以温化和渗泄,脾气本源得以健固,胞宫、大肠邪气得以祛除,病痛自愈。吴茱萸汤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参、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气、温肾止痛、化湿降逆之功。

5 典型病案

患者,女,26岁,2014年6月23日初诊。患者12岁初潮,自初潮即经行腹痛,近1年加重伴有经行吐泻。平素月经周期21~23天,行经3天,月经量少,有血块,经血色淡质稀,经行腹痛较重伴有吐泻,肛门坠胀,需口服止痛药方能缓解。平素疲倦乏力,畏寒,带下量多、质稀。末次行经日期2014年6月3日,现经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滑尺脉弱。西医诊断:痛经(中重度)、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经行腹痛、经行泄泻;辨证分型:脾虚湿盛、冲任不调证;治法:益气健脾、温阳止痛、降逆化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吴茱萸汤加减。党参10 g、茯苓10 g、炒白术30 g、白扁豆30 g、陈皮10 g、莲子肉10 g、山药30 g、砂仁后下10 g、生薏米30 g、桔梗10 g、生艾叶8 g、乌药10 g、小茴香10 g、吴茱萸3 g、生姜6 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2014年7月6日。患者服上药3剂后月经至,痛经明显缓解,无吐泻,月经量较前增多,经色转红,血块减少,现月经干净4天,自觉乏力,带下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稍无力。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病;辨证分型:脾虚湿盛证;治法:益气健脾,化湿止带;方药:四君子汤合完带汤加减。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山药30 g、生薏米30 g、苍术10 g、白芍10 g、车前子10 g、柴胡10 g、陈皮10 g、荆芥穗10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服,7剂药后带下净,乏力无。随访2月,痛经愈,无经行吐泻,带下正常。

按 此患者素体脾虚,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浊流注胞宫、冲任,阻碍气血运行致不通则痛、经血夹块;湿邪损伤肾中阳气致使肌肤不得温养则畏寒怕冷;湿渗大肠故大便泄泻;脾胃虚弱,气机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故见恶心呕吐;脾主四肢,脾虚中阳不振则神疲肢倦乏力;脾虚化生不足,血海亏虚,经期无血以下故月经量少;脾气虚不能奉心化赤,故月经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津液滑脱而下,故带下量多。初诊予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加小茴香、艾叶及乌药温暖胞宫、行气散寒止痛,三药相加又可助湿邪得以温化;加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全方合用健脾以固中州,吐泻自止,益气则气血通畅,痛可止矣。患者复诊时月经至,痛经较前明显好转,吐泻愈,但仍有乏力、带下量多之症,此为脾虚日久带脉失约之象,方用四君子汤合完带汤主之,其中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完带汤益气健脾燥湿,两方合用则脾气健,湿邪祛,故白带自愈。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4:362.

[2] 黎烈荣,刘佩云.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妇产科疾病良方妙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19-325.

[3] 陈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中重度痛经32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7):67.

[4] 王海侨,郭华民.浅析妇科疾病从脾胃论治的重要性[J].江西中医药,2004,35(257):15.

[5] 郭维秀,韩佳佳,叶青,等.脾胃与月经病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220-221.

[6] 陈丽,尤昭玲.《陈素庵妇科补解》从脾胃论治妇产科疾病特色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17(4):12.

[7] 姚洁琼,陆续天,熊洋,等.痛经医案治疗特色评析[J].环球中医药,2013,6(6):453.

[8] 刘春燕.从脾胃论治原发性痛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20-21.

(本文编辑:蒲晓田)

北京市朝阳区著名中医药专家下基层暨学术经验继承工程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01/010002607)

100011 北京,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王亚娟),中医科(石珺);奥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胡博);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淑然)

王亚娟(1986- ),女,硕士,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E-mail:wangyajuan03@163.com

马淑然(1964-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天人相应理论与临床。E-mail:mashuran64@sina.com

R271.1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18

2014-12-14)

猜你喜欢

经行四君子汤妇人
足三里穴位植线联合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
Potential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Clearing Heat and Dampness in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经行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犬人
犬 人
经期为何睡不醒
加味四君子汤对碱烧伤食管组织中p53和Bcl-2表达水平的影响
四逆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经行浮肿的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