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M 数字可调均匀光源的设计
2015-03-21范伟军上官景仕余桂英
范伟军,张 浩,上官景仕,余桂英
(中国计量学院 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1 引 言
在影像测量工件基本尺寸的过程中,检测工件轮廓需要采用下照明,光源的均匀性和适中的光强是非常重要的指标[1],不均匀的光源会造成不均匀的反射。光源较弱时,图像上的噪声增强、光圈加大、景深减少;光源较强时,图像亮度失真,给后期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带来不便,有必要设计一种精确数字可调的均匀光源,适用于二维光学测量系统[2]。其中LED 阵列和导光板可以得到均匀的光源,LED 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和传统光源相比,其集成了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低污染等诸多优点,是未来理想的替代光源[3]。
为了保证在测量中有好的照明环境,应设计出具有较理想亮度和照明均匀度的LED 阵列。环形阵列可以显示被测物体边缘和高度变化,突出难以看清的部分,是边缘检测和损伤检测的理想阵列方式。将LED 阵列设计成中央视场直径2cm 内的环形阵列。其控制器接收来自上位机的命令和参数,经过处理,由驱动电路控制LED光源按照设定实现PWM 调光。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PWM 数字可调的均匀光源系统,系统分为LED 均匀光源的设计、LED驱动电路的设计。LED 均匀光源的设计是通过正交实验法计算出LED 的数量(4~12 个)和倾角(35~45°)等设计出一套均匀光源,LED 驱动电路的设计通过控制器程序控制D/A 转换输出模拟电压,输入恒流源驱动LED。
2 LED 均匀光源的仿真与设计
作为照明光源,要求在照明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均匀光通量和照度。但单颗LED 的功率很小,所以采用LED 的曲线阵列形式,保证中央视场直径2cm 内获得较理想的亮度和照明均匀度[4]。
正交实验设计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与分析多因素实验的一种方法。从实验因素的全部水平组合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实验,对这部分实验结果分析,全面了解实验的情况,找出最优的水平组合。
LED阵列式照明系统,影响照明效果的因素有LED 数量、LED 环 形 曲 线 半 径、LED 倾 角、发光面与照射目标面的距离等[5]。因为所需视场直径2cm,而环形阵列半径为3cm 时符合设计要求,因此确定LED 的数量与倾角,以及其与目标平面的距离为正交实验因素,选用6因素5水平的正交表(正交表L9(34)),取前四列,如表1所示。经反复尝试,最终确定因素水平:LED 数量在8~12 之间,光源距目标面距离2.5~6.5 mm,LED 倾角在35~45°[3]。
表1 LED照明方案正交实验表Tab.1 LED lighting solutions orthogonal table
表中均匀性为目标面上中心直径为2cm 的最小照度与最大照度的比值。第16和23组实验均匀性较好,其照度分布如图1和2所示,在Φ20mm的 范 围 内 照 明 均 匀 性 达 到 了72.803 1% 和86.410 3%。
但第16组的照明强度有所不足,在各因素水平下均匀性波动较大,故可确定LED 数量为12粒,同理算出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均匀性如表2所示。
图1 16组曲线阵列光照图Fig.1 The 16th figure curve array illumination
结合表1和表2作图分析确定LED 曲线阵列半径为3.5cm 时,在中心获得直径为2cm 的均匀光强视场。LED 倾角变化时,光源的均匀性处在较好水平,且波动较小,为便于设计设定倾角为45°。发光面与照射目标面的距离在2~3.5 mm 变化时,均匀性相对较好。
图2 23组曲线阵列光照图Fig.2 The 23th figure curve array illumination
表2 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均匀性Tab.2 Uniformity of fa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uniformity
3 LED 驱动电路总体设计
为提高光源稳定性,设计一种高精度可调的均匀光源驱动电路,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D/A转换输出模拟电压,输入到恒流源电路驱动LED[7]。其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系统包括PC机软件、RS232串口、STC89C52、DAC0808数模转换模块、恒流源电路等[8]。
3.1 单片机控制器与D/A 转换电路接口
系统单片机选用STC89C52,是八位高性能MCU,该芯片采用了高性能的处理器结构,指令执行时间只需2~4 个时钟周期,6 倍于标准80C51器件。只需要较低的时钟频率即可达到同样的性能,这样降低了功耗和EMI[9]。电路设计中,STC89C52的P2.0-P2.7与DAC0808的A1-A8脚相连用于发送控制码。数模转换电路如图4所示[10]。
8位并行数模转换器DAC0808,该芯片功耗低,精度为0.019 53V,满足LED 光强控制要求,它的片内高精度输出放大器支持轨对轨的输出,A1~A8 是并行数据输入端,通过它接收控制码。DAC的VREF端输入的电压基准为5V,输出电压如式(1)所示,实现了256级可调。
图3 控制系统框图Fig.3 Block diagram of control system
图4 系统数模转换电路图Fig.4 Circuit diagram of the digital-analog conversion system
式中:A1~A8是单片机接收上位机发给DAC 的控制码。
3.2 恒流源电路
控制器发出的每一个控制码都对应D/A 输出的一个恒定电流的电流源,经高增益运放转换为电压输入到恒流源电路中。如图5所示为恒流源电路,该电路属于电流串联负反馈的拓扑结构,反馈组态能稳定输出电流。在电流源电路中,Vin是前级DAC 输出的控制电压信号,其范围是0~5V。电路中采用的集成运放LM358内部包括有两个独立、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运算放大器。LM358内部运放1的输出电压经电阻R1反馈至反相输入端,构成同相比例电路。功率三极管与运放的基极相连,用来增加驱动电流。在LM358的同相端输入电压恒定时由于负反馈的存在,保证了LM358输出电压恒定,从而使流经LED 负载的电流为恒定电流,且耗能少,延长灯具[11]。
图5 恒流源电路Fig.5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circuit
4 通信程序设计
通信程序是烧写到STC89C52 中的下位机程序,串口通信采用方式1,其波特率由定时器1的溢出率控制。与串口通信有关的寄存器主要是SCON,其中SM0和SM1确定串口的工作方式,TI和RI是串口发送和接收的标志位,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个标志位不能自动清零,需要通过软件清零的方式清零。还有一位就是REN(允许接收控制位),只有当REN=1时才允许接收RXD 上的串行数据;若REN=0,则禁止接收。
为方便软件的设计,定时器1的工作方式选择方式2,为可自动重新装载的8 位计数器。只要给定时器的高位和低位设置一样的初值,就可以方便的控制串口通信的波特率。由此可以设置SCON 的值为0x50。
单片机采用内部时钟电路,外接11.059 2 MHz的晶振。当定时器采用方式2工作时,对于定时器初值X 可以通过式(2)得到,其中SMOD是PCON 寄存器中的一位,在计算时直接影响结果。
当设定波特率为9 600b/s并且SMOD=0时,计算的定时器初值为0xfd。
图6 通信程序流程图Fig.6 Communication program flow chart
单片机与上位机通信程序流程图如图6 所示,用查询方式接收和发送数据,不停的检测发送标志位(TI)和接收标志位(RI)有没有置1,如果置1,则检测缓冲区中的数据并将其取出,发送到相应的I/O 口,同时将此时I/O 口的数据发送到缓冲区用以返回单片机I/O 口的工作状态。
5 LED 均匀光源实验验证
利用光学显微影像测量系统,在所设计的LED 环形阵列光源上方的测量平台上放置导光毛玻璃。考虑实际测试情况,在最小放大倍率0.7倍以及最大放大倍率4.5 倍两种极端情况下,采集观测面上的均匀照明图像,通过上位机亮度调节软件调节光源亮度级别分别为60、120、240、255,并分别采集这四级亮度的数字图像,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并用中值滤波算法滤除图像采集过程中的椒盐噪声干扰,研究验证设计的均匀面光源的均匀性。
图7 放大倍率0.7图像中值滤波后的三维图Fig.7 Three dimensional picture of image median filtering at 0.7×
图8 放大倍率4.5图像中值滤波后的三维图Fig.8 Three dimensional picture of image median filtering at 4.5×
在放大倍率为0.7,亮度级别为240时,所采集图像经处理后,显示三维图如图7所示。
在放大倍率为4.5,亮度级别为240时,所采集图像经处理后,显示三维图如图8所示。
以此类推,在同一倍率下,调整亮度级别采集图像,研究图像均匀性,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采集图像均匀性的结果Tab.3 Results of collected image uniformity
从表3中数据可知,在光学显微镜相同放大倍率的情况下,图像亮度随着数字信号的增大而增大,在4.5倍率时其图像亮度较倍率0.7有所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增加放大倍率的过程中,随着CCD 摄像头的移动,使进入摄像头的光通量减少,导致图像变暗,同时在放大倍率增大时,由于导光毛玻璃本身的导光性能不佳,使所采集图像的均匀性变差。光照面均匀性符合设计要求,可满足显微影像测量需要。
6 结 论
设计了基于PWM 的光源系统,完成了对均匀光源、LED 驱动电路、控制器程序的设计,实现了光源的均匀可调。系统稳定性好,测试数据有效,完全符合实际影像测量中的要求。实验系统在最小放大倍率0.7倍以及最大放大倍率4.5倍下,检测4个级别的光强均匀性都达到了83%以上。实验结果证明,系统稳定可靠,可以广泛的用于实际影像测量。
[1] 孔祥伟.组合光源与图像处理算法在工件表面缺陷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7.Kong X W.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 and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in the workpiece surface defects in the application[D].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
[2] 马祖怀.大功率白光LED 驱动研究以及驱动电路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Ma Z H.High-power white LED driver and a driver circuit design research[D].Xi'an:Xi'an Dian University,2011.(in Chinese)
[3] 向健勇,戚勇,苟超.分时驱动式LED 显示屏图像串扰的解决方法[J].液晶与显示,2013,28(3):398-402.Xiang J Y,Qi Y,Gou C.Solution of image crosstalk time-sharing driver LED display[J].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s and Displays,2013,28(3):398-402.(in Chinese)
[4] 汪晨.LED 显微镜均匀照明系统的设计[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2010.Wang C.The design of LED uniform illumination microscope system [D].Hangzhou:Modern China Institute of Metrolog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in Chinese)
[5] 杨光.照明灯具中白光LED 阵列的排列及配光[J].灯与照明,2008,32(1):1-4.Yang G.White LED array and light distribution in LED lamps[J].Lamps and Lighting,2008,32(1):1-4.(in Chinese)
[6] 闫峰,孙文军,王淑英.LED 照明光场照度均匀性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7,33(增刊):327-328.Yan F,Sun W J,Wang S Y.Study of illuminance uniformity for LED illumination light field[J].Optical Technique,2007,33(Suppl):327-328.(in Chinese)
[7] 李壮辉,朱清慧,任拥伟.液晶显示应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液晶与显示,2013,28(6):889-894.Li Z H,Zhu Q H,Ren Y W.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 [J].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s and Displays,2013,28(6):889-894.(in Chinese)
[8] 李晓寒,何华平.驱动白光LED 技术综述[J].中国照明电器,2010(9):9-11.Li X H,He H P.Overview on the technology of driving white LED[J].China Light and Lighting,2010(9):9-11.(in Chinese)
[9] 杨虎,刘琼荪,钟波.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Yang H,Liu Q S,Zhong B.Mathematical Statistics[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in Chinese)
[10] 郭强,刘志峰,张爱平,等.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智能交通系统设计[J].机电一体化,2008(11):85-92.Guo Q,Liu Z F,Zhang A P,et al.Design of traffic lights control module based on STC89C52[J].Mechatronics,2008(11):85-92.(in Chinese)
[11] 白林,黄力,宋冬梅,等.太阳能LED 路灯智能控制系统电力控制与负载驱动[J].发光学报,2009,30(6):892-897.Bai L,Huang L,Song D M,et al.Inteligent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load in LED streetlamp system driven by solar power[J].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2009,30(6):892-897.(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