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学龄前患儿接受静脉输液的影响

2015-03-20娄开艳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娄开艳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心理护理对学龄前患儿接受静脉输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患儿依从率为81.00%,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接受静脉输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同时可提高静脉输液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学龄前患儿;心理护理;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学龄前患儿由于年龄幼小,对静脉输液充满恐惧感,依从性比较差,有较强的逆反心理[1]。针对患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有必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其水平和技能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2]。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4.8±1.4)岁,实验组患儿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4.5±1.1)岁。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研究方法 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1.2.2实验组研究方法 护理人员对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1.2.2.1输液室环境 护理人员应该保持输液室干净整齐,用鲜艳的色彩和儿童喜爱的玩具、饰品布置输液室,用温馨的设计消除患儿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抵触心理。调节输液室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按时开窗并保持空气新鲜、流畅,促进患儿的舒适。

1.2.2.2热情接待患儿 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面带微笑的接待患儿,可以从患儿感兴趣的话题与其进行交流,也可以运用抚摸或者拥抱等方式亲近患儿,消除患儿对医护工作人员的陌生、恐惧心理。

1.2.2.3善于分散患儿注意力 在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善于用语言或者非语言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2.2.4运用鼓励性语言和奖励措施 在患儿出现恐惧和抵触心理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且采取适当措施安抚患儿。护理人员可以用鼓励性言语鼓励患儿。在患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得到一定缓解时,护理人员应该给与患儿一定的奖励,可以准备一些小红花等礼物作为奖品,用这种方式刺激并鼓励患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静脉输液。

1.2.2.5为患儿家长做心理护理 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患儿一旦生病入院,牵动着很多家长的心。患儿家长也会出现很多不良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家长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患儿,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家长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家长存在的负性情绪,并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家长一起共同为患儿提供情感支持。

1.3观察指标 静脉输液过程中,观察患儿的依从情况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以此作为观察指标。患儿依从性好的标准为:在穿刺时患儿能主动配合或者基本上配合,并成配合整个输液过程的顺利完成。依从性差的标准为:穿刺时患儿完全不配合需在别人协助下进行穿刺,或者穿刺成功后因哭闹、躁动引起的针头脱落、外渗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A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描述,以P<0.05标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儿依从性情况 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情况,实验组患儿依从率为81.00%,对照组依从率为48.0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情况,实验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3.00%,对照组为78.0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研究心理护理对学龄前患儿接受静脉输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患儿依从性情况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上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心理护理运用于静脉输液中可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提高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此外,心理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减轻了患儿的负面情绪,以提高了患儿的配合,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常用给药方式之一,因其具有吸收最快,可用于大量补液,营养物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同时也是学龄前患儿最重要的给药方式。然而,这种给药方式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原,容易引起疼痛,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它不仅生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影响护理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3]。因此,患儿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在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下,另一方面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使患儿积极的接受治疗,以达到提高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目的。

心理护理是以患者的心理活动变化为重点,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因素,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各种行为对其进行积极的正向疏导,促进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4]。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渴望得到爱与尊重等心理上的慰藉,这就要求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5],从而可以进一步推进优质的护理服务,深化心理护理,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龚蕾,顾叶勤.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01:30-31.

[2]张玉花,蒋仁鹏.心理护理干预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07:60.

[3]李桂秋,冯洁.输液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83-84.

[4]陈静华,唐小红.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3,08:107-109.

[5]孙长文,杨文东.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2008,09:790-791.

编辑/王敏

猜你喜欢

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
对输液室患者实施图片式拔针宣教的效果研究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心得
输液两种插皮条排气流程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