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按摩技术对产后乳胀的效果评价

2015-03-20周小卫唐述文王晓军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穴位按摩效果评价

周小卫 唐述文 王晓军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穴位按摩技术对减轻产后乳胀的效果。方法 将产后乳胀的 300例产妇,随机分成传统组、穴位组两组,各150例。传统组用热敷、按摩、挤奶手法;穴位组对肩周及背部、乳周共十个穴位进行按压及乳房按摩。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后24h内双侧乳胀消退情况,乳房疼痛程度 、每次乳汁排出量及疗效。结果 穴位组治疗后较传统组乳胀明显消退,疼痛明显减轻;穴位组每次乳汁排出量较传统组明显增加。结论 有效的穴位按摩对减轻产后乳胀有明显效果,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按摩 ;产后乳胀 ;效果评价

产后乳胀是产后常见症状,轻、中度乳胀是乳汁充盈的表现,重度的乳房胀痛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痛苦,可能导致化脓性乳腺炎或泌乳减少,产妇情绪急躁,对哺乳失去信心,直接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甚至可引起高烧不退。因此,及时有效地疏通乳腺管是减少产后乳胀、产后乳房并发症的关键,也是提高母乳喂养的重要措施[1]。传统方法是热敷3~5min,用手掌大鱼际按摩后再挤奶的操作方法,使产妇感觉疼痛难忍,为了找寻一种让产妇容易接受又感觉较舒适且有效的产后乳胀处理方法,我院自2011年9月,采用中医穴位按压乳房按摩方法,对产后乳胀的临床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 8月在我院分娩产后 2~3d乳胀的产妇300 例,年龄21~42(26.3±3.1)岁,孕周37~42w;其中初产妇219例,经产妇81例,无产科并发症,新生儿吸吮能力正常,无母乳喂养禁忌症,均能按需哺乳。将300例产妇随机分为传统组、穴位按摩组各150例,两组资料乳胀情况、疼痛程度、每次乳汁排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方法

1.2.1传统方法 用热毛巾热敷每侧乳房 3~5min,避开乳晕和乳头部位,避免毛巾过热烫伤皮肤。乳房按摩是用手掌大鱼际部位从乳房根部螺旋式向乳头方向按摩,挤奶时用拇指和食指相对向胸壁方向下压,一挤一松,反复挤压使乳汁流出。

1.2.2按摩、推、点穴方法

1.2.2.1热敷乳房 产妇取仰卧位,先用45~50°的湿热毛巾热敷乳房3~5min(乳胀严重时忌热敷),避开乳头及乳晕部位,然后用清洁的湿软毛巾清除乳头表面乳痂和污垢。

1.2.2.2按摩乳房 按摩者用一手掌从乳房根部将乳房托起,另一手五指自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推、按摩乳房,左右乳房各5min;如有肿胀处先按柔软处,逐步轻按肿胀处,疏通乳腺管,按摩完一侧,再按摩另一侧。在按摩过程中,与产妇交流沟通,了解产妇感受并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注意事项,树立信心。

1.2.2.3推 产妇坐位或仰卧位,先用手掌或食、中、无名指并拢沿胸骨自上而下按揉3~5遍,并用手掌沿胸骨向两旁分推3~5遍。然后一手托乳房下方,另一手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由轻到重直推以排出积存的乳汁,直至肿块软化为止,搓摩胁肋2~3min。

1.2.2.4点穴 用拇指或中指轻揉点穴中府、膻中、乳根穴各1min。间歇1~2min后产妇取俯卧位,用掌推法自背部至腰部推5次,然后用拇指按揉点穴天宗、肩井、厥阴俞、肝俞等穴各1min,促进下奶和疏通乳腺。

1.2.2.5注意事项 按摩、推、点穴手法严格按操作流程、技巧施术于产妇乳房或穴位;在这过程中注意保暖;结束后,嘱产妇休息3~5min。

1.2.2.6挤奶 拇指、食指相对放在距离乳头約 2cm处的乳暈上,其他手指放在乳暈下, 有节奏地向胸壁按压、放松,再按压,反复进行,直至乳汁流出,注意力度适当,手指不要在皮肤上滑动。

1.2.2.7时间 从开始按摩到点穴,一次时间一般20~30min为宜,对个别奶胀严重的产妇可适当延长到1h。每天可按摩乳房1~2次,视情况而定。

1.3观察指标 治疗 24 h后观察产妇乳房肿胀程度 、疼痛程度和乳汁排出量。乳房胀痛程度分级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由产妇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痛,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10级为重度疼痛。乳房肿胀的硬度分为3度:I度触之如嘴唇,为正常或轻度肿胀;Ⅱ度触之如鼻尖,为中度肿胀;Ⅲ度触之如额头,为重度肿胀[2]。乳汁排出量的判断:每次喂奶前后称婴儿体重,其差值为乳汁排出量,加上喂奶后用吸奶器吸出的奶量,间接算出每次乳汁排出量。疗效判断:治疗后24h乳房肿胀由Ⅱ度或Ⅲ度转为I度,即乳胀消失或明显减轻,排乳通畅,乳汁排出量增加,疼痛明显缓解为有效;治疗后24h乳房肿胀仍为Ⅱ度或Ⅲ度,乳汁排出不畅,疼痛未减轻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乳房肿胀情况及乳房疼痛程度比较采用χ2检验 ,乳汁排出量采用方差分析 。

2结果

2.1两组产妇治疗后乳胀、疼痛程度及每次乳汁排出量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两组产妇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位组治疗后较传统组乳胀消退明显,疼痛减轻明显且乳汁排出量增加 。

2.2两组产妇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3

3讨论

产妇产后2~3 d,乳房开始充盈膨胀,局部的温度随之升高,并开始由少量清亮的初乳变为黄白色的乳汁,由于乳房分泌的乳汁得不到及时排出或乳腺管淤积不通等原因引起乳汁排出减少从而引起乳胀[3]。传统方法容易使产妇不适、疼痛,不情愿挤奶,就不能很快疏通乳腺管,消除乳块,乳汁过多者,可引起急性乳腺炎。对乳房进行按摩、推、点穴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按摩促进乳房血液循环,疏通乳腺管,减轻产妇乳房胀痛的痛苦,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我院的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乳房周围穴位按摩是一项简单易行、见效快、无创的护理技术, 并且易学,便于推广使用。治疗后,乳房局部无胀感,减少了乳胀及乳房硬结的产生,且无其他副作用,对防治和减少产妇产后乳胀效果好,产妇感觉舒适,易于接受。目前以效果显著且易于接受在我院实行近3年,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成文.LK-3系列妇产科电脑综合治疗仪治疗产后乳胀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 l6(5A):54-55.

[2]金璇,何仲.护理干预对产后乳房胀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16.

[3]于璐.产后康复治疗仪对减少产后乳胀的疗效观察[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9(3):153.

编辑/申磊

猜你喜欢

穴位按摩效果评价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热敷与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乳房胀痛及泌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