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20景凌凌
【摘 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必须走创新的发展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同步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柳州 产业转型 高职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74-02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获得批准实施,正式确立了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黄金水道的区域发展布局。柳州地处西江黄金水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柳州在广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日益凸现。在《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柳州市政府提出了今后五年柳州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汽车城,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目标。
由此可见,在“十二五”时期,柳州市经济发展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在此期间,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对优势产业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新兴产业的规模。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升级必须有高技能人才和科技作为支撑。
一、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高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人才需求分析
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柳州市工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抽样调查。共抽取了包括柳汽、五菱、上通五、柳工、柳钢等重点企业在内的50家企业,涉及机械、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涵盖食品、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及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问卷中,我们对企业未来几年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三大类人才的需求数量、学历构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以及企业紧缺工种和人才流动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柳州市工业企业未来几年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预计2015年人才总量比2010年增长40%,其中增长最多的是汽车行业,达到65%;钢铁行业最低,仅有3%。
从人才类别看,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增长22%;专业技术人才增长42%;技能型人才增长44%,是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增长的2倍;总体呈现管理人员逐步减少,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的趋势。
到2015年,柳州市工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比重将超过65%,有的汽车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方盛实业公司甚至达到80%。
汽车产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远远高过平均水平,特别是汽车城建设使整车生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东风柳汽的需求增长达到246%,五菱有限公司需求增长接近100%。可见,在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
技能型人才主要来源于大专生(高职生)、中专生(中职生)。从工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学历要求来看,未来将偏向于大专毕业生。仅东风柳汽2015年预计大专学历技能型人才达到2128人,比2010年增长15.6倍。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相应调整
《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2009年底,柳州市高技能人才仅为3万人,总量偏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该规划提出在未来的5-10年间,在重点产业,比如汽车、冶金、机械、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领域,确保其人才资源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行业;围绕广西“两区一带”的战略新布局,利用柳州传统的产业优势,按照建设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发展定位,大力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承接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成熟产业,主动加强跟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的人才合作关系;主动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东盟法律、外经外贸、涉外旅游、保税物流、小语种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探索,改变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同步。
二、建立适应柳州市产业转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深入,高职教育在柳州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阶段,柳州市高职院校的发展尚未能够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质量、专业结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为柳州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壮大西江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必须与柳州市产业升级背景紧密结合、协调互动、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共同发展。
(一)以柳州市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随着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能适应生产一线生产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方面。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人才需求更趋向于高端的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具备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面对这样的趋势,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作出应对,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在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追求办学规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既注重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的发展。
2.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更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应该直接跟企业的发展需求挂钩,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提倡“所学即所用”。高职院校应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将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及时地体现到教学中来。
(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转型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好坏的两个重要参数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要准确地设计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和机构模式,必须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要求高职院校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与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合作,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
人才培养规格必须在行业专家指导下,分析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养,设定可量化的指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决策层必须认识到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更新办学的理念,不断优化专业的设置,以适应产业不断升级的要求。
2.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实现高职人才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在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高职人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合理地设计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其专业设置所依据的是学科的门类,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设置。高职院校在开设新的专业前,必须组织相关的团队进行深入的企业调研,将调研结果作为新专业开设的重要依据。
4.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根据文献资料及到相关院校的调查,了解到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运用“Delphi法”以行业工作岗位对就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需求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技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原则。而近年来,在大陆高职院校中,“工作分析法”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本质上来说,“工作分析法”和“Delphi法”是一致的。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工作分析法”是构建岗位能力需求导向课程,颠覆学科体系导向课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课程建设和开发中的作用,构建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近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运用“工作分析法”对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进行改革,构建了完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值得向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带动柳州高职院校课程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
5.整合资源,为实现人才培养和转型升级提供保障。人才培养的转型和升级需要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切实保障。因此: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环境;二要有效地整合与配置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联合高新企业,打造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三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打造高效、精干的教学团队。四要建立和完善制度,构建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和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欧阳剑波.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 张慧敏.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12(20)
[3]李晓东,宋科凡.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 [J]. 职教通讯,2013(5)
[4]王雅丽,林仕婷.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
[5]禹工. 如何构建适应产业升级要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师,2010(7)
[6]李东航. 论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台湾经验对柳州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
【作者简介】景凌凌(1980- ),女,陕西汉中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商法学。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