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0—201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分析

2015-03-20曾丽波张加龙李亚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县域云南省

曾丽波,张加龙,李亚娟,曹 影

(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明650224;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0 引言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到清代和民国时期,其基本面貌已大致稳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渐趋活跃[2]。人口分布反映了人口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又有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可以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规律[3],同时,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和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W.Tobler等运用经纬度划分格网的方法,对世界人口的分布信息进行了分析[5];C.P.Lo利用 DMSP-OLS 在夜间获得的 1 km 影像数据,根据光线的聚集程度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人口的分布信息进行了分析[6];W.Luo等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广西及其相邻的云南、广东省内的壮族区域人口形成的基于亲属关系的显著性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成因——文化及语言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7];Y.Wang等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利用关键信息深入调查法对云南省元江、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哈尼族和傣族的人口迁移模式进行了分析[8]。李泽红等以湖北省为例,采用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指标对湖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9];叶明应用GIS软件,采用基于空间模型与属性模型相结合法,对宁波市人口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10]。陈红娟等以石家庄为例,采用GIS和SPSS软件,并以人口集中指数和人口密度为基础分析了石家庄市不同方向人口密度分布的均匀性[11]。潘倩等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等对中国近300年来的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12]。以上关于人口数据空间化的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据的分布变化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刘聪粉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02,2005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据进行了空间化分析[13],但其分析只是针对全省范围内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相关性以及离散度,而对于局部区域内少数民族人口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空间差异性的显著性变化并未确切说明。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采用表达空间关联关系的空间权重矩阵,可以有效地解决相邻地域间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性问题。本研究运用基于空间关联矩阵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从全局和局部两个空间尺度上揭示1990—2010年以县级为单位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差异,进一步探索影响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差异动态的空间机制。以期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资源、人口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至2010年,全省共建立了8个民族自治州和29个民族自治县,147个民族乡,其中,世居5 000人以上少数民族有25 个[14]。1990,2000,2010 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省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3.41%[15],33.41%[16],33.39%[17]。20 年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与云南省总人口增长率几乎持平。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云南省县域为空间分析尺度,所用数据为云南省1990,2000,2010年三期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云南省行政区划数据。

1.3 研究方法

1.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eary’s C系数是2个用来度量空间自相关的全局指标。其中,Global Moran’s I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较为常用。而

Global Geary’s C系数与Global Moran’s I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所以,本研究选用Global Moran’s I指数来表示全局空间相关性,其计算公式[18]:

在显著性水平下,如果Moran’s I显著且为正,则表明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相近的观测值出现集聚分布,区域观测值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小,Moran’s I越趋近于1,则区域观测值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越强;如果Moran’s I显著且为负,则表明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相近观测值出现离散分布,区域观测值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大,Moran’s I越趋近于-1,空间差异性越大;当 Moran’s I=(-1)/(n-1)[18]时,区域观测值在空间分布上是相互独立的,此时,可以用基于独立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全局Moran’s I只是反映区域观测值与周围平均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不能有效地反映局部区域间的空间差异。所以,需进一步探讨局部区域间的相关性。

1.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Moran散点图分析局部区域的空间相关性变化,然后,通过计算Local Moran’s I,进一步分析局部区域存在的空间差异性。

①Moran散点图。将变量Z与其空间滞后向量(Wz)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散点图的形式加以描述,则构成了Moran散点图[19]。其中,横坐标代表变量Z的所有观测值,纵坐标是变量Z对应的空间滞后向量(Wz)的所有取值。每个区域观测值的空间滞后就是该区域周围邻居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具体通过标准化的空间权重矩阵来加以定义[19]。在研究中,将Moran散点图分为4个象限,定义如下。

HH:研究区域与其周围相邻区域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人口密度均较高,区域空间差异性小。

LH:研究区域自身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人口密度较低,而其周围相邻区域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人口密度较高,区域空间差异性大。

LL:研究区域与其周围相邻区域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人口密度都较低,区域空间差异性小。

HL:研究区域自身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人口密度较高,而其周围相邻区域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人口密度较低,区域空间差异性大。

在Moran散点图中,标准化统计量Z只是一个传统数学意义上的算术统计与平均,所以,这也使得用于划分散点图4个象限的数值只是基于定量的分析,而缺少对于实际情况的判断。

②Local Moran’s I统计量。局部区域的空间相关性指数总和与全局空间相关性指数成比例,所以本研究选用局部Moran指数来描述局部区域间的空间差异性,其计算公式[16]:

2 结果分析

2.1 总体空间差异

云南省1990,2000,2010年三期县域少数民族人口相对人口密度数据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及其显著性(表1)表明:整个研究期间,Global Moran’s I显著为正,证明在近20年内,云南省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相对人口数值相近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同时,对比三期的Global Moran’s I值也发现,随着时间推移,I值在逐渐降低,表明在近20年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出现了分散分布,空间分布差异性在逐渐变大。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更为落后。建国后,我国政府根据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分配。199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比53.6%和46.4%[20]。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以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们开始向其他产业就业转变。同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80%,9.6%和10.4%[21]。与此同时,云南省政府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资金投入、物资分配上采取优惠、照顾,合理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人员结构的流动。2000年,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总体平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22],同年,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 77.6%,9.3%和13.1%[23]。到2010 年,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3.9%和66.1%,工商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规划与调整,同年,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调整为60.4%,12.6%和27%[24]。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调整,说明少数民族区域人民生活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是逐渐走向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由于二、三产业主要分布于环境、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这样,就使得以往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出现了向工商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流动的趋势。但是,具体是哪些局部区域出现了人口流动的集聚或分散,还需要进一步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差异性分析中找出答案。

表1 云南省1990,2000,2010年县域少数民族相对人口密度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Tab.1 Estimate of Global Moran’s I for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minority at county level in Yunnan Province in 1990,2000,2010

2.2 局部空间差异

分析1990,2000,2010年三期云南省县域分布于各象限的区域个数(表2)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相对人口密度的Moran散点图(图1)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分布于HH象限的区域个数在逐渐减少;分布于LL象限的区域个数,则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个数并未变化;而分布于HL和LH象限的区域个数从1990年到2000年,再到2010年,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这表明,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在局部区域分布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增大,由此使得全局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也增大,这与上一步得出的全局Moran’s I指数降低的趋势是一致的。

表2 云南省1990,2000,2010年分布于不同象限的区域个数Tab.2 The number of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in different quadrant in 1990,2000,2010

图1 云南省1990,2000,2010年县域少数民族相对人口密度Moran散点图Fig.1 Moran scatter-plot for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minority at county level of Yunnan Province in 1990,2000,2010

为了较好地比较1990—201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局部变化格局,分别计算了1990,2000,2010年县域少数民族人口相对人口密度的Local Moran’s I值及其显著性,并将结果表现在Moran散点图上(图2)。由图2a看出,199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具体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 HH区域,这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滇东南红河州、文山州,滇西北丽江、怒江州、迪庆州以及滇西南思茅、西双版纳州,其中,属于显著性HH象限的县域有13个;②LH区域,这部分人口的分布较为零散,分布于HH区域或者LL区域周边,这些区域中,属于显著性LH的区域有1个;③LL区域,这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昭通,滇东昆明、曲靖、楚雄、玉溪以及滇西德宏州,这些区域中,存在显著性LL的区域有8个;④HL区域,这部分人口分布较少。在研究中,通过将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2a)与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2b)和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2c)对比分析发现,这种非显著性人口分布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另外,通过分析云南省县域少数民族1990,2000,2010年相对人口密度的Local Moran’s I显著性区域(表3)发现,1990—2000年,云南省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存在显著性HH区域的个数并未发生变化;但是,2000—2010年,个旧、开远、建水、文山、勐腊转变为显著性HH区域,且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红河州、文山州和西双版纳地区。说明在这10年里,云南省滇东南地区县域间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而且相邻县域间人口分布出现了扩散效应,如红河、元阳、蒙自等。

图2 云南省1990,2000,2010年县域少数民族相对人口密度Moran散点图Fig.2 Moran scatter plot for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minority at county level of Yunnan Province in 1990,2000,2010

表3 云南省县域少数民族相对人口密度的Local Moran’s I显著性区域Tab.3 Significant areas of Local Moran’s I for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minority in Yunnan Province

为此,通过查阅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发展的大量文献资料,更加详细的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解放前,在社会形态方面,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的社会形态较为先进,已经是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时期,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较为落后;在经济发展方面,当时的民族工商业在红河州、大理州比较发达,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除了传统的小手工业外,几乎没有工业;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铁路主要集中在红河州境内,而公路则主要集中在滇西和滇中地区[25]。以往这些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使得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非在同一起跑线上。建国后,云南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2000年,云南省政府又推进云南“兴边富民”政策,进一步促进边境地区发展。截止2010年,红河州拥有工业企业数228个,占整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18.7%[24]。工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周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人口集聚区域的人口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流出。

3 结论

1)1990—201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云南省由最初的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以及新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在逐渐降低。

2)随着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划,使得逐渐形成的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出现了人口在滇东南地区集聚且增加的现象,县域间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在逐步增大。

3)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迫于资源以及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会改变原有的聚居形式,而向着资源丰富的区域流动。这样,少数民族人口在地区间分布的空间差异性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应当注重各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生产发展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区域,可以通过引进投资以及高效利用耕地条件种植经济作物,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以及新建公共基础设施等措施,加强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口扩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1] 胡焕勇,张善于.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 张善于,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1):17-25.

[3] 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96-102.

[4] 孟向京,贾绍凤.中国省级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1993,12(3):56-63.

[5] Tobler W,Deichmann U,Gottsegen J.World Population in A Grid of Spherical Quadrilaterals[J].International J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gy,1997,3(3):203-225.

[6] Lo C P.Modeling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Using DMSP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Nighttime Data[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2001,67(9):1037-1047.

[7] Luo W,Hartmann J,Liu J,et al.Geographic Patterns of Zhuang(Tai)Kinship Terms in Guangxi and Border Areas:A GIS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Change[J].Social& Cultural Geography,2007,8(4):575-596.

[8] Wang Y,Kusakabe K,Lund R,et al.Mobile Livelihoods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Insights from Yunnan[J].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2013,67(4):187-199.

[9] 李泽红,郭文杰,董锁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83-87.

[10] 叶明.城市人口空间分析及其GIS应用模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8.

[11] 陈红娟,彭立芹,冯文钊.基于GIS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方向性研究——石家庄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132-137.

[12] 潘倩,金晓斌,周寅康.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13,32(7):1291-1302.

[13] 刘聪粉,仲伟周,刘瑞青,等.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11):87-93.

[14]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5]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中国民族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16]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7]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8] 徐建华.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9]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6):965-974.

[20]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199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21] 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1991[Z].昆明:云南年鉴杂志社,1991.

[22] 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3] 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2001[Z].昆明:云南年鉴杂志社,2001.

[24] 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2011[Z].昆明:云南年鉴杂志社,2011.

[25]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的成功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县域云南省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