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
2015-03-20尉肖帅
尉肖帅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 东燕郊 010601)
0 引言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以来,创业型人才逐渐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早在1947年哈佛大学便开展了创业教育,此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各高校都先后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更是得到了迅速普及。
中国教育部1999年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首次将创业教育提到教育的高度。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之后,创业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顺应高校教育的发展和需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及其附件《“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的文件中指出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由此,培养综合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烈,又不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创业型人才成了高校重点发展的目标,更是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兴起,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无疑肩负着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这一重大的使命。
1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模式
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1.1 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主的创业教育
这种模式重点为学生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为此很多学校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浙江大学开办“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在本科生中选拔具有较强工程背景和较好经营管理素质的工科类高年级学生,对其强化经营管理培养,着重培养其高新技术风险创业和创新方面的意识、素质和技能[1]。
1.2 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
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大部分是建立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探讨的教师和专门机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同时还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2]。学生在真正的感受、体验创业的过程中,提高了创业技能。同时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都有相关教师进行指导。
1.3 综合式的创业教育
综合式创业教育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所需要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如:上海交通大学突出以“三大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为指导思想,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得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对有志创业的学生还提供专门指导。[3]
2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创业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而言并不陌生。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大学教育中都大力提倡创业型教育,十分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然而,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大学生自身,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解都存在误区。许多高校领导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内容,因此往往未能设置专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即便是有部分学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仅仅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始终未能将其上升到专业高度。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未能对自己准确定位,在思想观念上认为创业是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无奈之举。
2.2 缺乏完善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迄今为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课程,需要以专门课程教学体系为依托。目前虽然不少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与就业形势分析等课程,但内容往往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未能准确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在课程教学中偏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创业型人才培养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可以借鉴。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相对滞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效果。
很多院校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少的现象,课堂教学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对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设计,难以形成合理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内容上,与实际脱节,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2.3 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作为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各高校中逐渐被上升到专业教学高度。但由于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体系尚未健全,教学资源也相对薄弱,这就对教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情况来看,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课程教学偏理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业实践教学有待完善。
3 基于实践教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设计
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总体构成要根据高校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来进行整合调整。根据不同学生对于创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展开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
3.1 面向全体在校生的创业教育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是全体在校学生。一般来说,通常的做法是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强化对创业教育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各类创业政策和创业信息;成立各种大学生创业实践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举办“企业家论坛”、“校友创业对话”等活动,通过知名创业家和创业研究学者的演讲,强化“自下而上”创业动力的因势利导。
但是,在目前国内外创业型人才培养形式和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下,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所开展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3.1.1 开展创业通识必修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创业通识课程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一旦建立之后,就要保持其在一定时间的相对稳定性。通识必修课要覆盖到整个学校所有专业,特别是对于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全体在校学生能够通过创业通识必修课,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流程、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创新能力。华北科技学院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对部分在校大二学生开展《创业基础》的通识必修课的教育,课程以专业为单位,设置32个学时,每周参加一次创业通识必修课。2014-2015第一学期有12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学习《创业基础》课程,2014-2015第二学期剩余28个专业均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课程形式方面,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外,还采用了与MOOC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有传统的教师讲授环节,我们还加入了头脑风暴、小组作业、创业项目路演等模块,要求学生做出自己的创业设想并陈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1.2 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丰富创业教育类课程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在于满足不同兴趣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创业教育公选课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教育公选课,但是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以“大学生创业基础”居多,课程形式也多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公选课可以更丰富一些。例如,温州大学在公选课中主要开设三类课程,第一类是创业类基础课程如“营销概论”、“企业管理”,第二类是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如“温州模式与温州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第三类是专业创业类课程如“艺术设计与创业”。同时,学校要求每位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创业教育课程。[4]大连理工大学开设KAB创业选修课,面向接受过创业教育基础课的在校生,通过“学生报名——教师面试选拔”的形式,选择真正对创业感兴趣,想要了解和参与更多创业课程的学生。
3.2 面向具有创业需求的在校生的创业教育
在第一层面创业型人才培养基础上,针对部分有创业热情和创业需求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推进系统的创业教育。这一层次的创业教育主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技巧和创业能力。
3.2.1 开办各类创业教育精英班
以辅修、双专业、工商管理硕士等不同层次的形式开办各类创业教育精英班,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自1999年以来,浙江省不少高校陆续开办此类班级,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创业管理精英班”、竺可桢学院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城市学院的“创业人才孵化班”,浙江工业大学的“工商管理(创业管理)双专业班”、“创业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强化班”,温州大学的“创业先锋班”、“创业管理双专业班”等。以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为例,该班学制两年,由学校每年在理工农医各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中开放式选拔60名优秀学生组成,班级主要以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为核心,围绕创新、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领导、组织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5]。
3.2.2 依托现行专业增设创业培养方向的专业教育
这一途径基本以理工类专业为主。从我国发展的宏观战略看,国家创新体系需要有大批创新型产业来支持,我国经济近期发展状况也显示,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对高层次创新型和创业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必须为此持续输送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之路,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合肥工业大学的工科(汽车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南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华南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国药科大学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在2009年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华北科技学院是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主的综合性院校,理工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也有很大的需求,可以开设“XX专业与创业”等类似课程,促进学生将自己的专业与创业的结合。
3.2.3 围绕专业实践环节融入创业活动的实践教学
具备一定创业意识并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去实践,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为创业型人才的深入培养提供了路径。高等院校可以鼓励各院系依托专业实验中心或以产学合作形式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或实践性创业企业,调动学科专业资源,为学生的专业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Innovation Space(创新空间)就是由该校设计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出资成立的一个企业性质的机构。在这里,3个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可以接受为期一年的来自工业设计、通信设计、工程创业、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教师共同授课,通过“做中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果学生有好的创意,还可与校内外合作者一道,在学校知识产权部门的协助下,将其转让给私人企业进一步开发。
4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下运行的。为此,必须建立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相关保障机制,并加以实施。
4.1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师资队伍
当前创业教育师资主体来源单一,大多数来自经管类专业教师或学生管理中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特色师资队伍成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以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基础教研室为例,该教研室目前有专职教师3人,都是来自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外聘教师5名,大部分是来自或者讲授过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师。整体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教师专业素质距离专业的创业教师团队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应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激励的完善用人机制。
人才引进上,要特别注重引进有实践背景的教师,把实践经历视为与学历、职称、科研业绩同等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时,引进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创业教育师资。2015年5月华北科技学院创业基础教研室与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社联合邀请乐熟网CEO王家豪,超级课程表联合创始人兼COO吴琪生,华科校友商会会长指尖传媒总裁王成在礼堂为全体学生做了一次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人才培养上,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在企业兼职,获得对企业运作状况的丰富经验,这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6]同时,注重对专业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可以组织有兴趣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KAB创业教育培训班,组织校内外创业教育教学调研活动等。目前华北科技学院创业基础教研室的教师主要参加的创业教育培训班是KAB创业教育培训班,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和吸收了KAB10年累积的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应用于《创业基础》课程之中,受到了良好的学生和教师反馈。根据2015年6月对本学期学习《创业基础》课程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Q21:您如何看待创业基础课老师的工作表现?有何建议?大部分学生认可老师们的讲课方式和风格,认为“老师的思维我觉得挺好的,老师上课热情也高,懂很多东西,讲的很好。”
人才激励上,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创业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引导专业教师投入创业教育。
4.2 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
创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创业型人才培养必须延伸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产学合作是打造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途径。一种形式可以将企业办进校园。即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学校依托专业平台提供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合作共建一个基于统一组织框架的校内准企业环境,给学生提供围绕企业产品研发或技术创新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请已经成功创业的校友、企业家担任创业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另一种形式可以将学校办进工厂。即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创业教育进度和创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序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运作环节中进行相应的运营实践。[7]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在时间和模式上更为灵活的方式,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假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到工厂、社区实践;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创业教育产学合作机制等。
4.3 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可以配合创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8]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应从以知识评价为主向能力目标评价转变,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级评价制度,实现课程成绩构成多样化,尤其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考核纳入其中,避免“走过场”。目前华北科技学院《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对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标准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创业项目路演,创业计划书撰写等项目)占70%。通过小组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创业项目路演是模拟真实的创业路演过程,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创业想法的同时体验相对真实的路演过程;创业计划书的撰写项目对学生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路演展示创业项目,而且能用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阐述自己的创业项目。建立科学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创业型人才的关注应从现状延伸到学员毕业若干年后,建立长期的科学跟踪调研机制。
[1] 魏丽红,陈忠卫.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创业型人才培养[J].教学研究,2009,32(2):22-25.
[2] 王岚.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3(20):38-40.
[3] 李冰,高雨薇.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5):50-52.
[4] 李虹,王星敏.高校实践背景下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26-28.
[5] 周嫄.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和现状分析——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风,2014(13):35-38.
[6] 粟丽历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人才,2010(6):66-67.
[7] 李晶晶.基于校企联盟的网络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29):45-47.
[8] 唐雪莲.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