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框架
2015-03-20翁翼飞刘忠见
翁翼飞,刘忠见
(华北科技学院外事办,北京 101601)
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职能。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坚持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做好教学、科研、培训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1]。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院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战略理应成为高等院校在新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
1 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无论是教育产业化国家(英、澳等)还是非教育产业化国家(加、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科研学术、定向培训、国际师资、国际生源等领域都十分重视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重大成绩,并向纵深发展。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主要形式有: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等。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和《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管理暂行办法》;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并建立了政府奖学金;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公派出国资助项目,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孔子学院和孔子课题建设风靡全球。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规模、效益远远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较简单;二是资源共享度较低;三是市场意识不强等。
2 高等院校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遵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院校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高度,着眼于学校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局,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与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核心工作有机结合并高度统一,产生“1+1>2”的战略协同作用,使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更有魂魄,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实际,更讲科学发展,更能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谋求更大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3]。
3 高等院校国际化战略的发展构想
本文用“五个三”来概括高等院校国际化战略的发展规划及工作构想。
3.1 第一个“三”:国际交流与合作要为教学、科研、培训三个主体服好务
在教学方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方法、教学大纲、教材和高水平外籍教师;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积极探讨留学生汉语预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积极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的模式和发展方向[4]。在科研方面,积极联络并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学者的合作科研,共同申报国外的科研基金项目,引导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向国外著名期刊尤其是SCI或EI源刊投稿,提升科研水平、国际科研交流、科技论文质量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学术声誉。在培训方面,以国际合作培训项目为平台和机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培训的国际化水平。
3.2 第二个“三”:国际交流与合作要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三项工作服好务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引进由高水平外籍教师讲授的原汁原味的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对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对我们自身的专业建设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结合发达国家现代大学建设的经验和长处[5],让我们从社会需求和学术需求的角度思考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对学科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国际化对这三项基础性工作的促进,是对大学底蕴及其传承的最大贡献。
3.3 第三个“三”:国际交流与合作要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个对象服好务
归根结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面向是广大学生,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了,学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否则国际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际化要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其国际化视野,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并为其提供出国深造的平台和捷径。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也是国际化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方教师以助教、助课、助管等方式参与到外籍教师课堂和教学进程中来,学习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双语教学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地方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以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形式赴国外留学、进修、深造。在和国外高校打交道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学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总之,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互派”为基本合作方式,充分挖掘、汲取和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营养和潜力。
3.4 第四个“三”:国际交流与合作要为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目标服好务
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在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合作,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学术效益。以来华留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在开辟新的合作项目和留学生市场的同时,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国深造和机会,给外国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丰富国际国内校友资源,充分显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社会效益。伴随国际化的规模扩大、结构合理、层次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国际科研合作等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显见。
3.5 第五个“三”:从结构、层次、规模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目前高等院校在来华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外国专家、学生出国留学服务、因公出访、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科研和培训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从上述形式的结构和比例平衡上还要做大量工作,在各个形式内部结构上也有文章可做,如中外合作办学,可考虑扩展合作学科和专业,既有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市场需求较大专业,更应与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科学术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合作办学领域。在层次上,重视与国外政府、非政府组织、高水平大学、教育科研培训机构、大型企业的合作,比如中外合作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研究生项目上;重视招收留学生研究生工作;重视申请国际科研项目和基金工作等。广开渠道,大力增加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和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国际科研和培训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金额,形成规模效益。总之,从结构、层次、规模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4 高等院校国际化战略的实现形式
4.1 来华留学生教育
根据办学层次及留学生自身特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研究生、本科、汉语预科、非学历短期或长期培训班。高等院校留学生工作历来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亮点,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继续深入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
第一,继续扩大留学生规模。巩固现有生源地,继续加强同亚洲国家的联系。开拓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招生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国际教育展览会大力宣传我国的高等院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积极探索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留学生的双学士学位模式,以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等。
第三,认真研究来华留学生研究生的培养机制。高等院校应对留学生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和方案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培训质量,扩大海外校友资源。
4.2 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高品质教育资源、吸收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和经验、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的重要途径[6]。重视和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搭建和拓宽国际教育平台是高等院校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接轨、创新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高等院校应稳定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开拓和发展新的合作项目,使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在结构、层次和规模上实现拓展。
4.3 外国专家工作
外国专家工作包括:外国专家的聘请、管理和服务工作。现在,各高等院校都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抓好教学管理和劳动纪律管理的同时,应积极为外籍教师提供周到细致的教学服务和生活服务。现在的重点应从语言类专家向从事专业研究和教学的高端专家提升。
4.4 留学访学与因公出访
留学是指师生公派或自费出国为获得学历、学位的深造。访学是指教师公派或自费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作博士后或访问学者,访学不以获得学历学位为目的,时间和学习、研修方式更加灵活。留学和访学均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地方公费留学项目,也可由学校或教师本人承担出国费用。对于教师出国留学访学工作,高等院校应每年鼓励广大教师申报公派项目,并积极帮助教师联系国外大学。对于学生出国留学工作,学校可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的平台,积极为学生申请和办理出国留学咨询和相关手续,鼓励学生以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对口院校为平台出国留学深造[7]。因公出访是指学校组织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赴国外执行培训项目,或访问合作高校、研究和培训机构、著名企业等,已达到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开阔眼界和融会贯通的目的。
4.5 汉语国际推广
“汉语国际推广”包括下述形式:第一,“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汉语教师;第二,向国外派遣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第三,远程网络汉语教学;第四,兴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第五,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第六,汉语水平考试(HSK)。
4.6 国际科研合作
国际科研合作是指我国与国外的机构和个人合作申请科研基金,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高等院校单位和个人跟上国际科学技术的潮流,共享先进的知识和资源[8]。
国际科研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建立国际研究中心、合作申请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基金、举办国际研讨会、合作撰写学术专著和论文、合作进行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高等院校可考虑如下举措:第一,引导国内科研人员研究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和培训经验,同时吸引高水平外国专家进入中心与国内研究人员一起共同开展研究工作;第二,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申请国外的科研基金;第三,举办综合性或专题性国际会议,提升会议论文集的检索层次;第四,鼓励和资助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与国外高水平学者联合撰写学术专著和论文、开展材料技术设备等应用领域的发明创造。
4.7 国际培训合作
国际培训合作是指在相关领域,高等院校与国外培训机构、大学、著名企业及其培训专家等合作举办的涉外培训活动。主要形式包括:第一,“请进来”,即引进国外高水平培训专家来学校对学员或教员进行培训;第二,“走出去”,组织培训学员或教员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和培训;第三,与发达国家的培训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发培训大纲、教材、软件、硬件、方式、方法等;第四,引进发达国家的培训大纲、教材、软件、硬件、方式、方法等;第五,申请并实施国际培训项目。
5 结论
总之,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应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与教学、科研和培训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协同作用,推动高等院校各项事业深入发展。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 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R]. 2003.
[3] 翁翼飞、刘忠见. 华北科技学院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国际化战略[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118-121.
[4] 翁翼飞,刘忠见. 华北科技学院“五大战略工程”的国际化内涵[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4):53-56.
[5] 史博,翁翼飞. 论ESL教学体系中群体动力机制对个体绩效的影响[J]. 中国成人教育,2012(7):133-135.
[6] 盖雨鸥. 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J]. 职业技术,2011(7):92.
[7] 张驎,翁翼飞. 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创建安全科技特色的探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0):73-78.
[8] 吴江,张秀阁.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背景、内涵、趋势与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2003(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