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有效帮扶教育资助对策研究
2015-03-20卫茹静郑辛酉
卫茹静,郑辛酉
(1.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2.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14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由于西部开发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也随之迅速扩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又缺乏其他经济来源,无法正常缴纳学费、缺少必要生活费用.建立完善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帮扶资助体系,使他们能摆脱相对窘迫的经济现状,减少因为贫困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他们获得与普通大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亟需思考的问题.
1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学习后都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其中有36.4%的学生反映“不知道学习重点,学习很盲目”,23.5%认为“课程难度太大,上课听不懂”,22.1%的学生觉得“上课进度太快,跟不上”,还有7.4%的学生表示“听不懂老师讲话”.在“入学以来,你觉得学习最困难的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中,选择“专业课”的学生占38.6%,其次是“语言类课程(英语、普通话等)占32.1%,“高等数学”占17.9%,“计算机课程”占7.9%.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在政策上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设定招生比例,降低分数录取少数民族考生.这就造成了一旦进入高校后,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大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入学前游接受过汉语培训,但基础较为薄弱.民族地域语言的制约,影响了他们对汉语授课的理解程度,表现为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有困难,以至于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业成绩.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贵州、云南等地的学生反映英语课程晦涩.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经济情况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很多学生的父母是靠务农为生,家里兄弟姐妹也比较多,在校的生活往往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有52.1%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23.6%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至50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只有13.6%.目前上海高校普通专业每年学费为5000元.调研中只有11.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能支付得了全部的学费,有52.9%的学生自己可支付的学费额度在2000元以下.
根据上海市目前的消费水平,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在800元以上.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只有25.7%的少数民族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在800元以上,有40%的学生生活费用在200至600元之间,甚至还有4.3%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还不足200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中,“伙食费”与“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占42.4%与32.5%,剩余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学习资料与用品”、“交通费”、“学习培训”和“寄回家里”.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其他娱乐类项目的支出.有84.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当自己经济上遇到困难是,会选择向家人寻求帮忙或自己解决”.因此有大约55%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会“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加打工或兼职”来赚钱部分生活费和学费.
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看,大学期间学费与生活费,特别在上海等经济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并希望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经济资助,其中80.7%的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已申请了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补助.因此也不难理解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对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用餐费用、住宿费用的增加、洗浴费用的结算方式、教材二次利用等学校政策和措施比较敏感的原因了.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
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美丽的自然风景,铸就了他们豪爽倔强、善良率直的性格,,这对维护同学之间的团结、建立同学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有75.8%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同学关系很融洽或比较融洽,他们认为与班级同学相处是件比较愉快的事情”.有81.5%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在学习生活中,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在交流上没有任何困难”或者“虽然有一点困难,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
同时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都保留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勇于表现自己.有84.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学校或者班级的各种活动”或者“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参加学校与班级的各类活动”.
2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帮扶资助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校比较常见的资助体系主要是“奖、贷、助、补、减”的模式体系.这种资助体系的特点是借助外力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而且侧重的是物质上的.主要有:奖: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这是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的专门补助、减收或免收学费.在整个资助体系中,以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通过以上实施的高校帮扶资助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资助,缓解了他们经济上的困难.但由于大部分高校中的资助帮扶手段是笼统的,在资助的有效性上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1 奖助学金力度有限
在调研中,有62.9%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在过去的一年中所获得的资助额在3000元以下”,27.9%的学生选择在“3000元至5000元”.其中,54.9%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过国家助学金,41.0%享受过学费减免,45.1%享受过节日慰问,43,4%享受过生活补贴,只有14.8%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在“你觉得目前所获的经济资助能否缓解的实际困难”问题中仍有33.6%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不太能,只能解决一部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奖助学金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学费提成及社会捐助三个途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数量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些奖学金的资助标准中对学业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品学兼优,而这些少数民族贫困生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落后了,所以在大学里他们往往学习成绩都相对薄弱,只能享受金额相对较少的国家助学金,很难获得一笔金额较高的助学金的帮助.
与此同时,由于资助经额有限,学校有时为了照顾到面,只能减少对每个学生的资助力度.结果资助面小额少,如同杯水车薪,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只不过是暂时“缓贫”而己.
2.2 校园贷款走入困境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切实地解决了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在高校的实际学费贷款中存在供需差距,许多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审核严格,从审核到放贷的时间比较久,给予的名额也很有限.而由于申请贷款过程比较复杂,许多学生对贷款的流程与手续不了解、不清楚以至于许多学生虽然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但仍不愿贷、不敢贷.
在调研中,申请过助学贷款的学生只占调研人数的36.4%.在限制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助学贷款”,15.7%的学生选择“手续繁琐,感觉很麻烦”,还有11.4%的学生选择“名额有限,争取不到”.
2.3 勤工助学岗位缺乏
不少高校受实际校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只能给学生提供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大多数贫困生的需要.也有些高校由于校区远离中心城区,以至于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离校区距离较远,使学生在勤工助学中遇到困境.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等因素,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更是难上加难.在调研中,有58.6%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有效缓解自己经济状况的方式是“勤工助学或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但真正在平时能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之友22.1%,绝大部分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从没参加过.在参加过勤工助学岗位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只有42.1%的学生人数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非常适合自己,能很好的胜任这个岗位”,大部分同学认为“有点难度”、“不太适合,正试着去适应”.
2.4 困难认定过程艰巨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一直是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一大困惑.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存在很大难度.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费支出和家庭实际状况.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少报或不报,以没有收入为由拖欠学费,申请减免或资助.也有一些经济并不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申请资助的一系列证明,成为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接二连三地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并得到资助.
同时在困难认定的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读写与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他们来说特别是刚入学时准备和填写一系列的申请材料、证明非常困难,经常大费周折,导致最后虽然通过了困难认定,但早已错过了一些助学金申报的时间,失去了资助的机会.
2.5 关心关怀相对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因此在高校中对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关注的更多一些,学生和师生更多给予他们的帮扶都是物质上的.但根据调研,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之外,在问到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有50.0%选择“饮食不习惯”,40.4%选择“不适应上海的天气”,24.3%选择“语言交流遇到障碍”,15.0%选择“无法融入集体”,6.4%选择“同学关系欠佳”.而遇到这些困难时,他们最想得到帮助的人的排序分别是:同学(39.9%)、家人(22.1%)、辅导员(19.3%)、专业老师(10.7%)、同乡(8.6).
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经济困难只是他们遇到的一小部分问题,还有许多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的大学生活,而他们最希望自己的同学与老师与他们进行交流,互相开导,给予他们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因此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帮困资助的手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加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才能将帮扶做到实处.
3 建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帮扶资助的对策与建议
3.1 做好经济帮扶,确保少数民族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少数民族学生来校后,最首要的困难就是经济困难,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筹措学费、住宿费等求学费用,学校在报到时就为新疆少数民族新生我们准备了完善的基本生活用品,资助办老师和辅导员第一时间介入他们的经济困难认定材料办理,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很复杂的认定材料办理.使他们在入校后的第一时间清楚地理解与掌握学校学生经济帮扶的有关政策,保障了他们的学杂费和基本生活需求.学校还多方面提供机会让新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和各类生活补贴,以提升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为其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广阔空间.
3.2 重视学业指导,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部分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地区的少数学生,因为语言障碍,仅仅能够满足日常的必要交流,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对专业课程的的理解和掌握上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高等数学、统计学等比较抽象的学科,更是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因此学校可以开展普通话、英语、高数等课程的一对一帮扶班,组织普通话应用能力好、专业业务素质强的学生骨干,与少数民族同学结对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互动,提升少数民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可以组织高年级的骨干民族学生对低年级民族学生开设学习方法和实习经验等学业方面的讲座,安排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做班级导生,利用民族学生的优秀学生在民族学生群体中开展榜样教育,树立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
3.3 加强思想教育,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帮扶资助工作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感恩意识.通过师生党支部与民族学生或民族班级开展结对活动,切实使民族学生体会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关注思想动态,通过定期走访寝室,及时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开展谈心工作,给予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指引,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班团活动,融入校园集体生活;鼓励他们投入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服务意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离家遥远,绝大多数同学甚至是第一次离家,思乡情绪重等问题,开展了团训、游戏、座谈等活动疏导情绪,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发展.
3.4 融合校园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帮助资助工作中要将多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学校可以借力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少数民族风情展示、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方式,结合微博、微信、易班等多种渠道普及民族风情文化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学会相互尊重、互相接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的舞台,树立少数民族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校园大环境,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校园生活.
〔1〕田劼,崔卫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2〕夏天成,克力比努尔.新疆少数民族时间观念差异与文化适应[J].西部学刊,2014(3).
〔3〕王贞贞,马俊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王静芳.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