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词语翻译新探
2015-03-20季红琴,张丽花
英汉文化词语翻译新探
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英汉文化词语翻译方法新探”
季红琴,张丽花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14)
摘要:英汉文化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存在共性与异性两面。英汉文化词语的翻译可根据他们在两种不同文化中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共性与异性,选择适合不同类型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使译文中的文化词语在不同层次实现与源语文本的对等。
关键词:文化词语;文化共性与异性;概念意义;联想意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范畴,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也包括社会成员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文化词语是指那些负载了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国内对文化词语的英文表述有多种,较为权威的说法为孙致礼(2003)中的表述,文化词语被表述为“culture-loaded words”,简称CLW[2]。翻译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但由于文化词语本身的文化独特性,文化词语的翻译常远不止语言间的转换那么简单。
Leech(1974)将词语的意义分为三大类共七小类: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包含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3]。概念意义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一般在词典中有固定的解释,属于词语的基本意义,借助翻译工具及翻译知识等,一般都能在两种语言中直接得到转换。联想意义则多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来构建语义,所产生的语义在基本意义之上,无论是理解还是翻译都有难度。
文化词语常融合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因素,常具有较丰富的联想意义。文化词语的联想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很大,且常具独特性,很难在目的语文本中找到与源语文本对等的文化词语。因此,译者即使具备了专业知识、具有了双语能力、学会了运用翻译工具,也未必能较好地完成文化词语的翻译。然而,文化词语的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经常遇到的译点,因此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翻译文化词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英汉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词语翻译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体文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其中以文学著作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为主,最为常见的是《红楼梦》、《儒林外史》、《浮生六记》等经典文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二是字幕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如《满城尽是黄金甲》、《越狱》、《老友记》、《卧虎藏龙》、《色戒》等在某一时期比较热门的影视作品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三是某一具体类别的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如颜色文化词语、动物文化词语、婚葬文化词语、谚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四是从文化差异视角来分析和探讨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等。
国内还没有关于文化词语翻译的专著,但一些翻译著作中有关于文化词语翻译的探讨,如《语言与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词语翻译丛谈》及《词语翻译丛谈续编》(陈忠诚等,2000)、《文化与翻译》(郭建忠,2000)、《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包惠南等,2004)、《文化词语与英语教学》(许国璋,1980)等。部分高校教材中也有涉及文化词语翻译的章节,如《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等,2010)、《英语笔译实务》(卢敏,2011)、《高级英汉翻译》(孙志礼,20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吴平,2012)、《实用英汉翻译教程》(何三宁,2009)、《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2002)、《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2003)、《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2009)、《简明汉英翻译教程》(曾诚,2002)、《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何其莘等,2009)和《实用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廖国强等,2011)等。此外,穆雷、何自然、屠国元、王东风、朱耀先、刘士聪、谷启楠、郭建忠、许国璋、王佐良、陈宏薇等学者也都对文化词语翻译提出过较有建树的见解。
国外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文化词语的概念意义和外延意义的研究;二是对文化词语翻译对等策略的研究。国外对文化词语翻译探讨较具代表性的学者有M.Baker,E.A.Nida,L.A.Samover,P.Newmark,L.Venuti和M.Snell-Hornby等,但目前并未就文化词语的翻译形成系统的理论或方法。
现有的研究对英汉文化词语的翻译起到了良好的启发与指导作用,但总体来看,也存在诸多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某些具体文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或某些类别的文化词语的翻译,缺乏广泛的应用性。本文将试图根据英汉文化词语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共性与异性,从整体上总结出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翻译方法。
二、英汉文化词语意义的同与异
英汉两种文化的渊源、发展各不相同,因此,英汉文化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常具有较大的异性。但两种文化具有兼容性和流变性,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似的生活经验又使得英汉文化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产生一定的共性。
(一)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
英汉文化中有一些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导致英汉文化的共性,因此,有一部分文化词语的概念意义与联想意义在两种文化中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如“red”与“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均代表颜色,完全相同。二者的联想意义也有部分相同,都有“喜庆、吉祥、欢乐”之意。西方人将“圣诞节”描述为“red-letter day”(吉日),在欢迎贵宾或影视节时使用“the red carpet”(红地毯)等。再如“fox”与“狐狸”在中西文化中的概念意义都是指一种动物,联系意义均指“狡猾”。英语中有“as cunning as a fox”的说法,汉语也常将狡猾之人形容为“老狐狸”。
(二)概念意义不同,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
英汉语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等,有些文化词语概念意义完全不同,但联想意义却相同或相似。如“God”和“天”,“God”源于《圣经》,概念意义指基督教中的“上帝”;“天”在中国文化中概念意义指“上天”,这两个词语的概念意义完全不同。但联想意义却十分相似,在英美文化中,God具有无穷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扬善惩恶,是一个“千里眼”、“超级体”,英语中有“God bless you”等说法。“天”在中国人的心中也是“无所不能”的“超级体”,因此中国有“人在做,天在看”,“老天会惩罚的”、“只有天知道”之类的表述。中国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被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三)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由于导致文化现象的因素常具有共通性,因此,英汉语中具有相同指示关系甚至相同概念意义的词语大量存在,但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却使得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文化词语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如“yellow”和“黄色”的概念意义均表示颜色,但二者的联想意义却完全不同。“黄”在中国文化中经历了从最高地位到最低地位的转变。由于“黄”与“皇”读音相同,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黄”的联想意义包含“尊贵”、“最高权力”等,不同百姓未经授权使用黄颜色的东西或亵渎“黄”字将会招致“灭九族”的惩罚。但在现代社会,“黄”却具成了“淫秽”、“低俗”的代名词,如“黄色书”、“黄色电影”等。以上联想意义,“黄”在英语文化中完全没有,但“yellow”在英语文化中所代表的联想意义“软弱”,在中国文化中却完全没有。
三、英汉文化词语翻译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虽然译者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但不可能精通百家文化,因此,文化词语的翻译也需要译者去掌握和运用翻译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异性,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文化共性与直译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兼容性,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概念意义相同,且联想意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词语。在翻译此类词语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使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形式、内容、意义、风格、意象等方面取得最大程度的对等,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文本的文化特性,以求达到“形似”和“神似”的效果。如:
(1)纸老虎。译:paper tiger.
(2)old wine in new bottle.译:新瓶装旧酒。
(3)Stony heart.译:铁石心肠。
(4)To pick bones from an egg.译:鸡蛋里挑骨头。
以上(1)至(4)均采用了直译法,如例句(1)中,“老虎”和“tiger”在英汉文化中均有“凶猛”、“动物之王”等概念意义,均有“权力”、“凶悍”等联想意义。“纸老虎”和“paper tiger”都代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二者与所表达的联想意义完全一致,因此可采用直译法翻译。
例句(1)至(4)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一致,这样的方法译出的文化词语形象、生动,同时又保留了语言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共性与借用
英汉语有部分文化词语概念意义不同,表述形式也各异,但由于文化的相似性,二者的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刘重德(1991)指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渊源、形成有很大的区别,在英汉互译时,我们不可能都能进行“字对字”的翻译[4]。对于概念意义不同,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词语,如果我们还采用“字对字”的翻译方法,必将犯错。但我们可以借助联想意义相同的“桥梁”,采用借用法来翻译,即使用目的语文本中与源语文本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来翻译原文,以求取得与原文“神似”的效果。如:
(5)挂羊头卖狗肉。译: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
(6)The pupil outdoes the master.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7)Castle in the air.译:空中楼阁。
(8)有其父,必有其子。译:Like father,like son.
例(5)至(8)均采用了借用法进行翻译,原文和译文表述形式不同,但联想意义却相同或相似。如例(5)中,原文的“羊头”、“狗肉”,和译文的“wine”、“vinegar”在概念意义上各不相同,但二者的联想意义却相似,均表示“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兜售低劣的物品”,“表里不一”。中文的“挂羊头卖狗肉”这个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述借用英语中有另外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述“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不仅可以帮助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和吸收源语文本,也可以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译文的流畅性和趣味性。
(三)文化共性与移植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部分文化词语仅独立存在于英语或汉语中,因此,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词语来翻译。但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原文的表述“移植”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移植”到译文后产生“共鸣”。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目的语文本的读者也将逐渐接受和认可“移植”过来的文化词语。移植法不仅可以促进两种文化交流,也可以最大化地保留原语文化的特点。如:
(9)Flog a dead horse.译:鞭打死马。
(10)饺子译:Jiaozi
例(9)“Flog a dead horse”本是英文的习语,意为“做无用功”。汉语中本无“鞭打死马”的说法,该句形象的比喻得到汉语读者的接受,联想意义在两种文化中得到共鸣,遂将英语“Flog a dead horse”移植译为“鞭打死马”。例(10)的“饺子”是中国的传统食物,已经成为文化词语。起初“饺子”被译为“dumpling”,后来比较发现中国的“饺子”和英美的“dumpling”实则有很大区别。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饺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知道,因此,英语采用移植法,现将“饺子”直接译为“Jiaozi”。
(四)文化异性与意译
英汉语中有部分文化词语的概念意义相同,但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形成固定搭配或习语后,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却大相径庭,我们无法在目的语文本中找到与源语文本相同或相近的表述。Peter Newmark(2001)将翻译功能划分为语义功能和交际功能[5],Nida(2004)将翻译对等划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他认为动态对等才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最自然、贴切的语言来翻译原文[6]。如源语和目的语无法形式对等,为了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使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意义,我们可以使用意译法,实现语言的动态对等。虽然源语文本的形式已经无法保留,但却可将源语文本的意义转入到译文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11)It rains cats and dogs (elephants and whales).译:大雨滂沱。
(12)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译:昨夜我听见他酣声如雷。
(13)太和殿译:The Hall of Guaranteed Harmony
无论是例(11)中的“cats,dogs”或“elephants,whales”还是例(12)中的“pigs”,在英汉语中,它们的概念意义都是指某种动物,但在(11)和(12)两句习语中,英文原文联想意义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文化词语来表述,此时,我们只能用意译法,将原文的“意义”转换到译文。
对于此类文化词语的翻译,最大的“陷阱”是目的语中有相似的表述,但联想意义却不同,如果盲目使用目的语中相似的表述来翻译,将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译。如:
(14)Pull one’s leg译1:拖某人的后腿(×)译2:跟某人开玩笑,取笑(愚弄)某人(√)
(15)Self do,self take.译1:自作自受(贬义)(×)译2: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中性)(√)
(16)Georgiana,the eldest,with her black ringlets,her noble aquiline nose,her swan-like neck,was orientally dazzling.
译1:大小姐乔治亚娜一头乌发,鹰钩鼻,加上白天鹅似的柔颈,活脱脱一个令人炫目的东方美人。(贬义)(×)
译2:大小姐乔治亚娜一头乌发,高高的鼻梁,加上白天鹅似的柔颈,活脱脱一个令人炫目的东方美人。(褒义)(√)
当然,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在英汉语中,还存在一些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都不相同的文化词语,对它们的翻译,同样也只能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意义”转换到译文中。如:
(17)Jack of all trades.译:杂而不精的人。
(18)Adam’s apple译:喉结
例(17)和(18)中的文化词语是英文所独有的,汉语文化中没有“Jack”也没有“Adam”,但这两个词语在(17)和(18)中所表达的联想意义并不是他们本身所代表的“人名”,因此,需采用意译法将他们的联想意义表述出来,以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能够理解。
(五)文化异性与增译
在英汉语中,对于独立存在于某种文化中的词语,虽然可以采用上文所述的移植法或直译法,但此两种方法翻译的译文目的语读者并不一定能完全读懂,此时,增译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增译法有多种手法,包括直接增词、释义、脚注、尾注等。如:
(19)A Shylock 译:夏洛克(指贪婪、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人)
(20)在西安的64米高的大雁塔是玄奘西游回国后的居留之地。
译:The 64-meter-high Dayan Pagoda in Xi’an was the living place for Xuan Zang,a great monk in the Tang Dynasty,after his returning from India.
例(19)和(20)中的“Shylock”和“玄奘”并不是两个普通的人名,这两个词语仅存在于英语或汉语中,二者的概念意义或联想意义具有独特性,不被另一种文化中的读者所熟悉,因此,需要通过增译法,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
文化词语负载的文化信息千差万别,所反映的语言意义也十分丰富。英汉文化词语的翻译不能只是从英语到汉语,或汉语到英语的简单语言转换。我们需要在掌握英汉文化词语多种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异性,掌握语言运用的场所等[7],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以求实现不同层次的对等。当然,英汉两种语言在发展,两种文化的交流也与日俱增,对于英汉文化词语翻译的探讨并不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18.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7.
[3]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74:10-27.
[4]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49.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Vii.
[6]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59.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20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我国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CGJ020)
作者简介:季红琴(1979—),女(汉),湖南岳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068-04
New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JI Hong-qin,et al.
(SchoolsofForeignLanguages,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410114,China)
Abstract: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in conceptual and associative mean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We can choose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culture-loaded words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conceptual and associative meanings,which will help achieve equivalence on different levels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text and target language text.
Key words:culture-loaded words;cultu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conceptual meaning;associative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