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高校增强“90后”大学生责任感路径研究

2015-03-2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大学生学生

张 超 赵 彬

网络背景下高校增强“90后”大学生责任感路径研究

张 超 赵 彬

[摘 要]在网络深入介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今天,部分在校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社会责任感观念淡薄,极端自我思想有所抬头。高校作为培育祖国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从而正确引导标榜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90后”大学生去承担他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有着很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背景;“90后”大学生;责任感;路径研究

[作 者]张超,法学硕士,新疆工程学院社科部讲师;

赵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网络背景下“90后”大学生责任感缺失表现

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站为代表的一种新媒体作用的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正在不断兴起,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同时,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可见,互联网的影响已越来越大。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教育统计,截至201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2468万,可以这样理解,在校大学生占中国网民的比例接近4%,这个比例不算低。绝大部分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不低于2小时,他们对国家大事和社会万象有着自己的信息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辩证看待网络对于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双刃剑”作用,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正面引导在校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一)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要源于对祖国深厚的“爱”。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自他们从幼儿园起,就受到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但爱国的教育效果却不太好。个别大学生甚至公开说“爱国是口号,实惠才最好”,对国家的发展无担当意识,这不是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应有面貌,因为他(她)是同龄人的佼佼者,他(她)得到了比非大学生同龄人更多的资源。故此,高校应通过古今中外爱国事例,有效引导“90后”大学生担负起自己对国家的担当。客观上讲,一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缺乏关爱的情怀,高校应多组织在校大学生走出学校,为社会做些志愿者性质的服务,使在校大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索取与贡献等关系”。

(二)对家庭责任感观念不强

现在的“90后”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在蜜糖罐里泡大的群体,是家庭的焦点和重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长期唯我独尊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骄横任性、不肯吃亏的毛病。再加上一直忙于校内学习,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没有深刻理解,很多大学生认为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是应该的,而其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家庭未来的责任则几乎没有考虑过,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失败。在“90后”大学生已经成年的大学阶段,高校应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思考对于家庭所肩负的责任,这个引导切入点对于家庭的和睦幸福很有必要。

二、高校增强“90后”大学生责任感具体对策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它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极大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一生的人格塑造和“三观”形成。

第一,多悬挂充满正能量的生动易记标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增强在校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手段。而要想建成具有自我特色和浓郁氛围的校园文化,除了需要办校历史的积淀外,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多悬挂充满正能量的生动易记标语。如高尔基所说的“当你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时,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当你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又如毛泽东主席所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同学们在校园内经常见到这些简单易记的标语,并不断得以强化,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起到正能量催化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注重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微信、BBS等平台,从各个层面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第二,增强校园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诸多大学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而所有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后,需要教职员工去人性化执行和落实,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高校教职员工理应自觉树立“以生为本”“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的理念。若教职员工与学生说话语气不耐烦,轻则会让在校大学生感到不舒服,重则会改变在校大学生的一些认知,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老师尚且这样的责任感,我又何必做得更好呢?”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现在每个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意味着每个大学生都有海量的信息源,这就要求高校“深化课堂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大学生对重大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上述效果,应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注重教育形式的平等。高校所开设的几门思政课,在校大学生或深或浅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再加上当前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促使他们凸显个性自由与张扬,若思政课教师讲课风格不活泼,授课语气有点“居高临下”,很可能导致一部分“90后”大学生排斥讲课。所以,思政课教师应少些灌输,多些亲切交流。多向学生发问,先听听他们对国际国内或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理解,然后再加以分析和正面引导。思政课教师抛出有含量的并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论题并不比口若悬河地讲课容易,这需要思政课教师课前多下功夫,多与同事和学生交流。

第二,推荐优秀影视频、书籍。当前,一些电视台娱乐节目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可以说弊大于利,这些节目除了娱乐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不大,甚至误导性的话语不少。因此,高校应该教育当代大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批评:“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以理性态度对待人生。

高校可多向在校大学生推荐优秀影视频和书籍。如《读者》《中国青年》等杂志,王树增所著《朝鲜战争》,曾获得普利策奖的大卫。哈伯斯塔姆所写《最寒冷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沈志华教授所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书籍,以及央视12频道的《一线》栏目、央视10频道的《我的一本课外书》等栏目,《金砖国家》《人民的好儿女》《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一个古丽》等优秀影视频。通过推荐,并让学生写观后感,在很大程度上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

(三)支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学生社团的成立和良性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积极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近20年大部分高校在市区边缘地带建设新校区的现状,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很多在校大学生提出了“学业之外的拓展舞台在哪里”的疑问。所以,校团委或学生处、各院系应积极支持学生社团的成立,在指导教师和资金方面给予帮助。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其责任感意识。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取得成功事业和幸福家庭的重要人格品质。大学育人应树立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把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一个认识到自身责任和义务,并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的大学生意义重大。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具有承传的艰巨使命。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伟光.新大众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4.

[3]曾令辉.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5]王建南.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J].求是,2014(8).

猜你喜欢

责任感大学生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