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黑箭》中译看文化意象翻译的等效层次

2015-03-20邹维佳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原文

邹维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从《黑箭》中译看文化意象翻译的等效层次

邹维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化意象历来都是文学翻译的难点,本文将等效论引入文化意象翻译中,对描摹、转化和创造三个层次的等效进行描述和归纳,探讨等效论下文化意象翻译的可行性。

文化意象 等效层次 描摹 转化 创造

《黑箭》是苏格兰小说家Robert Louis Stevenson于十九世纪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红白玫瑰战争初期的英国,主人公迪克历尽艰难险阻,在埃利斯带领的绿林英雄的协助下,最终战胜丹尼尔为代表的邪恶势力,与恋人乔安娜终成眷属。小说中,斯蒂文森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鲜明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精心安排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此外,小说语言中贯穿了很多文化意象,细腻独到,优美的文字激发了读者心灵的震荡和想象。笔者参与了《黑箭》的中译工作,将结合自己的译文,探讨文化意象翻译的三个等效层次。

一、文化意象的阐释

意象一词源于诗学,庞德认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形成的形象显现”(赵毅衡,1986:133)。

在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的表述和阐释始见于谢天振所著的《译介学导论》一书中。所谓意象,就是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形象,包括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两个部分。其中物象是意义情感的客观载体,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境中引申的主观思想,两方面共同依存、有机统一。文化意象往往与某一民族的历史典故、成语、修辞、谚语等有着密切联系,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符号,只有身处相同文化语境的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和同等的共鸣,一旦进入新的文化语境,尤其是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原语的文化意象往往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各民族间不同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物质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差异,都有可能产生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造成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译,无法实现两种语言间绝对完全的对等。

二、文化意象的翻译原则

在长期翻译实践中,基于这种语言的不对称性,交际学派代表人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Nida,1964:159)。在此之上,我国著名翻译家金堤认为“译文和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金堤,1998:18)。具体地说,就是译文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要用最贴切的对等语将原语内容表达出来,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和语境。由此可见,等效翻译是动态的,靠近译语读者。另外,等效延续了翻译的过程,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为原作—译作的过程,而等效则是原作—译作—读者的过程。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采用等效论将,进一步扩大文化意象可译性的范围,更有效传递原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文化意象的等效层面及翻译策略

两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化意象存在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及完全不对等的情况,在对原语文化进行筛选之后,译者可以通过模拟、转化及创造三个层面实现译语和原语的等效。

1.模拟

模拟是指如果两种不同文化间具有共性,原语的寓意能被译语读者领悟,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完全可以保留原语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文化特色。通过模拟原语,译者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延续原文的文化生命,另一方面许多外来词汇、新的句式和表达源源不断地增加到译语中,赋予译语新的生命。

原文:“An ye be so feeble of hand,ye should keep the cl oser guard upon your tongue.”

译文:“看你那柔弱样儿,管住你的舌头吧。”

在中国文化里,我们经常用“管住你的嘴”劝诫别人少说话,而不常用“管住你的舌头”。如果保留“舌头”一词,中国读者一样能准确理解原文。所以沿用“舌头”一词,不仅避免了语义的丢失,而且完整形象地保留了原作的异国文化韵味。

原文:“I am your bedesman for this letter.It hath shown me a fox’s hole.Command me,Master Shelton;I will not be backward in gratitude,and to begin with,York or Lancaster,true man or thief,I do now set you at freedom.”

译文:“因为这封信,我受了你的恩惠。它让我看清了狐狸的窝。请吩咐吧,迪克少爷。在报恩的时候,我不会逃避的。首先,不管你支持约克党还是兰开斯特党,不管你是男子汉还是小偷,我现在就给予你自由。”

Fox在英文中可以形容 “a person who is cunning and sly”,狐狸狡黠,警惕性高,经常“搬家”,所以极难发现其巢穴,这是共识。“看清狐狸的窝”即指看清了坏人的真实意图,和我们常说的“看清狐狸的尾巴”是同样的意思,因此保留巢穴而不用“尾巴”,在交际语境中无需过多解释依然可以传达出原文的准确含义。

2.转化

转化指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原文的模拟已无法实现,译者需要将原文信息进行解码,结合语境按照译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进行编码,对原有的文化意象进行阐释,尽可能多地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文化内涵,避免语义生硬、含糊不清,产生误解。

原文:“Ah!Lion driver!”said a feeble voice.

译文:“啊!勇士!”一个微弱的声音说道。

狮子在所有文化中都是威猛的代表者,英文中就用“as brave as a lion”表达一个人的勇猛。“lion driver”意指骑狮子的人,但在中国,人们不会把狮子当坐骑,英雄通常骑着高头骏马出现,所以原文中的骑狮人并不太适合汉语的表达,直接将其转化为勇士就可以了。

原文:“He has thieves’heels;he can run,by St.Banbury!”

译文:他溜得贼快。他真能跑,圣班伯利!

“heels”指脚后跟,“贼的脚后跟”形容动作矫健,溜得很快,但是这一说法不曾出现在汉语中,照搬原文有着很浓的翻译腔,相当生硬,转成汉语里的“贼快”就自然多了。

原文:The man stumbled and fell,and a great cheer arose from Hatch and the pursuers.But they were counting their corn before the harvest.The man fell lightly;he was lightly afoot again,turned and waved his cap in a bravado,and was out of sight next moment in the margin of the wood.

译文:那人踉跄了几步就倒了。哈奇和那些追逐者们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不过,他们高兴得太早了。那人虽然摔了一下,但立刻又站起来,还回过头来放肆地挥舞他的帽子;而下一秒钟,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在了树林的边缘。

“counting their corn before the harvest”指谷子没熟就数谷子,鲜明地刻画了哈奇和那些追逐者幸灾乐祸的形象,但接下来出乎意料的是即将到手的“猎物”居然从他们眼皮底下逃走了。因此,将此处转化为“高兴得太早”,更能与上文“欢呼”衔接,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

3.创造

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原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一旦离开本民族的语境,要在不同文化中移植成活是很困难的。思维共性的缺乏及语用规则的不同,促使译者需要进行大胆创造,甚至重塑新的文化意象,传递原语的文化价值。

原文:Would ye shoot at the moon with a hand-gun?”said Dick.

译文:“你不会以卵击石吧?”迪克问。

“shoot at the moon with a hand-gun”的字面意思是用手枪射击月亮,如果直接这样译,相信中国读者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说不要自不量力。但是,如果采取意译译文就会丢失原文的文化意象,所以较为可取的做法是进行创造,换掉原文中“手枪射月”,将中文里的“以卵击石”这一文化意象用在此处就比较贴切,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生动性,又让读者易于接受。

原文:Then,when he hath got to earth with such ragged handful as escapeth us—all his great friends fallen and fled away,and none to give him aid—we shall beleaguer that old fox about,and great shall be the fall of him.’Tis a fat buck;he will make a dinner for us all.”

译文:“劳利斯”对方说,“如果丹尼尔爵士要去莫特堡,他肯定经过这里。这一仗,我们必须谙熟于心,稳超胜券。当他的几个手下丢盔弃甲跟着他落荒而逃之际——他的那些好朋友可定会作鸟兽散的,没有人会给他卖命——我们将要围攻这只老狐狸,他的末日就要到了。这是头肥羊,是我们的下酒菜。”

原文中的“old fox”与“老狐狸”意象重合,蕴含了相同的联系意义。但是“a fat buck”译为“肥鹿”就让人费解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鹿是祥瑞之兽,代表着吉祥如意、富裕长寿。而在原文中,绿林兄弟认为丹尼尔爵士即将进入他们的伏击圈,面临走投无路、任人宰割的境地,很明显并非祥瑞之兆。此外,丹尼尔爵士本身地位显赫,极为富裕,所以此处不禁让人想到汉语中一个与之形象意义非常接近的词 “肥羊”,“肥鹿”被替换成了“肥羊”,更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丹尼尔的形象和此刻的不利处境。

原文:Except for the ship’s own lantern,and for some lights in Shoreby town,that were already fading to leeward,the whole world of air was as black as in a pit.

译文:除了船上的信号灯和肖尔比镇的一些光亮,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as black as in a pit”比喻像深坑一样的黑暗,汉语里能让人联想到的黑暗肯定是“伸手不见五指”,顺着汉语的逻辑,很容易就重塑了一个新的意象,而且原文中的比喻得到了保留。

四、结语

古今中外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孜孜以求原语与译语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对等,但是,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语言系统内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不完全对应。等效翻译以译语读者的反映为归宿,从而化解了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文化意象翻译的困难性和局限性,实现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对于文化意象的模拟、转化和创造来说,它们都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工具和方法,作为译者,其掌握了这些必要的技巧将开启翻译事业的新视野。

[1]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赵毅衡.新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GDQN2 012016。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原文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