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吐字发声”教学的思考

2015-03-20韩佳蔚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吐字普通话语言表达

韩佳蔚

(长江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重庆408100)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吐字发声”教学的思考

韩佳蔚

(长江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重庆408100)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语音表达课程群”的先行课、基础课,该课程的“吐字发声”教学至关重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艰巨任务。《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课程群的后续课程,应担负起对“吐字发声”基本技能进行持续不断操作训练和长期实践的任务。应该强调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内在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在凸显每门课程个性的同时,将打造“吐字发声”基本技能作为课程群共同的教学任务,并贯彻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语言表达课程群 吐字发声 专业素养

播音与主持是一种 “对有声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具备“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言技巧”[1]P199。播音员与主持人运用语言是否准确、得体、优美,尽管与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更离不开“自身的语言功力”[2]P4。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艺术殿堂,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构成一个“语言表达课程群”,这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吐字发声”不仅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更应该是贯穿于“语言表达课程群”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教学现状分析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在大一开设,不仅是课程群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先行课,而且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基础专业素养的任务。该课程是本专业最具有“技术性”、“基础性”的课程,学生必须学会语音发声的“技术”,让“吐字发声”过关,再学习表达的“艺术”,让“语言表达”借助“技术”营造“态度和情感”,在“技术”、“态度和情感”双过关的前提下,再学习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完成广播电视播音。所以“吐字发声”是专业基础,表达技巧是对“吐字发声”的应用。但事实上,想在大一一年内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发声习惯,将“吐字发声”学到位难以做到。实际上,多数学生带着一些遗留问题进入大二学习“语言表达”,甚至在随后的大三、大四乃至毕业工作后都无法彻底解决某些语音发声问题。“吐字发声”这个“技术性”极强的学习阶段往往草草收场,学生毕业后“带病”上路,此后没有“吐字发声”专业教师的“售后服务”,大一的遗留问题会长期持续下去而得不到解决。

目前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定位不准、教学方法欠妥、实践教学设计不足等问题;《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后续课程,着力完成“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任务,忽略对先行课《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最基础课程的跟进照应和持续加强,未能在各门后续课程教学中持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先行课程知识体系的运用能力,同时忽略了先行课程对后续课程必然的深刻影响。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的教学存在明显缺陷,普遍的情况是,针对一种发音技巧,教师依照书本上的理论讲解后,以示范为主进行教学,学生主要靠模仿来学习,有时学生在个别词语的模仿中勉强记住了教师的示范发音,但不能触类旁通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音错误后并不知道错误的原因,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反复练习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声训练比较枯燥难学,学生的兴趣难以持续下去,克服困难的决心欠缺。这都需要教师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及其后续课程还需要完善、成熟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并强化课堂学习的效果,特别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吐字发声”,必须建立在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的基础上。就像习武者、体操运动员不坚持操练功夫就会荒废,戏剧及歌唱演员多日不练习发声唱歌就容易走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坚持发声训练,“吐字发声”的技巧就会生疏。学生对坚持课外发声训练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因为懒惰而对晨练发声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语言表达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很不利。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整合“语言表达课程群”多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宏观性教学研究,从“吐字发声”入手,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先行课的合理定位,确认该课程的“吐字发声”教学具有显著的知识技能性、长期的实践操作性,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艰巨使命;明确该课程对课程群后续课程支持、支撑的课程地位,以及后续课程要承担起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和长期实践的任务。整合课程群资源,科学地规划课程群内部深层结构的序列位次,强调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内在的连续性、逻辑性,在凸显每门课程个性的同时,以切实打造“吐字发声”基本技能作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并贯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为提高课程群的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而共同奋斗。

其二,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课程群,师生共同遵守的宏观性、综合性、可行性教学改革方案,将《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课程的“吐字发声”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和操作实践作为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在课程群构建的四年专业学习的时长中,始终贯穿解决“吐字发声”技术问题的教学与实践,确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普通话达到专业规定的一级甲等水平,尽量消除学生语音面貌的各种瑕疵,减少学生步入社会、在职场竞争和未来发展中在“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隐患”。

其三,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吐字发声”理论与技巧应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得到运用、检验和加强。例如成立课外专业学习小组,进行“吐字发声”训练,形成互帮互学风气。“吐字发声”课外训练不因《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的结束而终止,应贯穿在后续课程的课内与课外学习中。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进行晨练发声,通过日积月累、艰苦训练,提高学生的“吐字发声”技术能力。以“齐越朗诵艺术节”、“夏青杯朗诵大赛”等重大赛事的备赛为抓手,进行长期的节目打造与“吐字发声”训练,发挥重大赛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用。举办“美文诵读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不定期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吐字发声”与语言表达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精选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进行课内外朗诵和表演,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增进“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母语文化素养。有教师提建议应该让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媒体实习,“到一线去锻炼和感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P111,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广播电视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播音主持工作者是直接面向受众的最重要的角色”,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就是规范性、示范性”,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示范引导、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4]P201。从这个意义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将培养学生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而且应该确认,在专业教育中,“吐字发声”作为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技术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表达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1]王欣欣.浅谈播音主持人语言技巧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2(10).

[2]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吴胜.播音主持教学中广播教学的发展与思考[J].今传媒,2011(2).

[4]苏晓飞.对播音主持人语言质量的分析[J].新闻传播,2012(9).

此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教学研究与教改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06)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吐字普通话语言表达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17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