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下的管理制度研究

2015-03-20周运才周爱民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籍学分制学分

周运才 周爱民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412012)

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下的管理制度研究

周运才 周爱民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412012)

实施学分制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一大变革。在学分制下,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或是需要完善或新建。本文从学分制顺利实施所需要的配套制度入手,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下的导师制、选课制、考试制、学籍管理制及学分收费制进行了研究。

高职高专 学分制 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学分制就已在我国高校逐步推行,至今已有30多年的实践,高职高专院校真正推行学分制的还不多,这有其区别于本科院校及研究型大学的因素,但作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大变革,实践证明,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推行。

学分制与学年制在教学运行上存在巨大差别,它打破了传统学年制的整齐划一的教学安排,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大的挑战。按照学年制模式,教学计划、教学运行、考试考核安排等基本上都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同一个专业所开课程都是一样的;按照学分制模式,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所修课程,上课班级的组成可以是来自不同班级和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及上课时间,还可以自由选择任课教师,这就对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从高职高专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学资源的不足对学分制的实施有很多制约。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很多教学资源都是在临界状态下运行的,师资的瓶颈、教学资源与基础设施及后勤保障的瓶颈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1]。因此,一方面我们推行的学分制要从我国的国情与校情出发,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学分制配套的管理制度,否则,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改革就无法实现初衷。

一、导师制

学生导师制一种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它是实施学分制的必要辅助制度。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他们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等较为盲目,对自我不甚了解,因此在选课过程中多数学生往往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片面追求学分,甚至是“跟风”,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可能出现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重“量”不重“质”,从而造成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合理。推行学分制导师制,旨在加强导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习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地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专业与课程,合理安排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对学校来讲,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其次要制定对导师的考核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导”,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真正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是形式,选课是内容,没有选课制,学分制就无从谈起。从学分制的实质看,就是通过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学习方式,创造充分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习量,以便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从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根本区别看,选课制允许学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学习量和选修课程及任课教师,选择学习量的自由,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根本区别所在[2]。当前,由于教学资源、师资等多方面影响,高职高专院校选课制的实施受限,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选课权限。因此,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深入推行,必须对现有的选课制进行完善。一方面要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选课的自由,如完善网上选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选课时间及足够的课程可选。同时,学校可出台优惠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更多的新课,上出高质量的课。

三、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保证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考试制度决定教学过程的方向,影响学校考试选拔各类人才的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现代考试制度。传统考试是基于知识本位,把教学简单地看做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注重知识的测试,忽视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核;现代考试是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以知识测试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考试为核心,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考试制度的建立需要建立新型的考试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另一方面要注重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及成绩评定的科学化,还要建立相应的重修、重考及免考制度。同时,要完善考试质量保障制度,完善命题制度,保证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与高质量;加强考后工作,不能让考试成为课程教学的终结,考后工作除了阅卷和登分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经验总结,以及教学信息反馈和整改提高等后续工作[3]。

四、学籍管理制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注册、辅修、休学、复学与退学,转专业与转学,到毕业资格审查和学生的毕业、结业等进行的一揽子管理。它既是学生管理,又是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制度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有的甚至发生在毕业后,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学年制下,学籍管理是统一管理,学生在校学籍变动少,没有选课环节,在校管理和毕业审查相对简单。而学分制下,学校不但变传统的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而且提供了大量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学籍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任务,使学籍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要让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有序进行,就需要多管齐下:加强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与家长了解并理解;推行弹性学制,给学生自由选择修学年限,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就业取向的不同,有选择性地修习校方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当学生完成校方规定的最低学分之后就可以提前毕业。同样,一些有其他学业需求的学生,校方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适度放缓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可选择正常或延期毕业;实行学籍预警及淘汰制度,通过学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的多方沟通与协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即将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紧急提示和预先告知,警示学生学习过程的走向,督促学生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4]。

五、学分收费制

实行按学分收费,是学分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以来,学分制收费制度从以一校、多校、一省改革为试点,向全国各省份、各高校较大范围推行。学分制收费改革更好地体现了“谁受益,谁出钱”、“多收益,多出钱”的原则,彰显了教育的公平,有助于提高高校收费的透明度。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学分制,有其自身特点,在政府部门的许可下,可结合本校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学分制收费制度。首先要科学拟定学分制收费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学分定价;其次要根据专业需求,科学确定不同专业的学分定价;再次,要加强财务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的配合,保证收费机制的顺畅。

高职高专院校要实施学分制,除了要建立以上制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淘汰制:对学生宽进严出,对教师实施末位淘汰,对陈旧的课程停开。

[1]袁德宁.积极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35.

[2]王樱.学分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选修课制度基础上[J].理工高教研究,2002.12:84.

[3]彭何欢,邵千钧.基于学分制的高校考试制度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4:6.

[4]覃海霞.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8,5:22.

猜你喜欢

学籍学分制学分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教育部:不得将学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条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