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善美之生命教育哲学探微

2015-03-20曹彤彤

文教资料 2015年9期
关键词:哲学生命教育

陈 静 曹彤彤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真善美之生命教育哲学探微

陈 静 曹彤彤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关注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本文以一个准教师的视角,论述对真、善、美的生命教育哲学的理解与追求,致力于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与其社会存在意义,让学生懂得何以为生,为何而生、如何而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以旺盛的生命力表达生命的意义,实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更广泛的和谐。

教育哲学 真善美 生命教育

从进入教育行业的那一刻起,每位教师的内心深处都会存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成为一位优秀教师,为自己的教育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需要独特的个人教育哲学作为指导。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在其著作《教育哲学导论》中所说:“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1]可见,今天我们所遇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缺乏对现实教育的清晰认识,而是缺乏对教育本身的思考。这需要通过教育哲学提出构想,找到可以追寻的基础和出路。作为准教师,如何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找到属于自己耕耘的个人教育哲学的种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茫茫的教育哲学田野中,我发现有一种教育哲学以旺盛的生命力召唤丰收,那就是真善美的生命教育哲学。

生命之教哲

教育哲学是从事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它提供澄清和鉴别,用以判别教育工作是否合乎教育价值标准的逻辑。它具有批判和建构功能,同时又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决策、教育观念起着引导作用。石中英教授曾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了解并学习教育哲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善教育行为。

生命教育理念由来已久。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都主张个体生命自由发展。蔡元培主张通过自由个性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格”。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个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陶行知批判中国教育脱离生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实施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一书中,把“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在本体论上阐述了生命对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3]。在生命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以生命为真,以生命为善、以生命为美,对生命抱着一种“悦乐”的精神的教育哲学意义重大而非凡。

生命之真哲

生命之真的哲学在于强健真实存在的生命体魄。“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冯友兰是一位传播人类生命智慧“真火”的人。他用六十年的教育哲学向我们诠释了“真”的生命教育哲学。冯友兰勉励青年“要锻炼体格”,要避免“往往有许多很有才华的人,却又不幸短命死去”的事情发生,他认为:“一个人的死去,就个人的观点说,本来没有多大关系,但就社会的观点说,就很重要了。他国的大政治家,最活跃的时期,多数是在六十岁左右,因为这时才学已经到了最完全的地步,而办事的经验,也相当丰富了。可是中国人到这个年纪,为什么就要死去呢?无疑的,最大的一个缘故,就是因为体格的衰弱。总而言之,我们生为现代的人,一方面要有文明人的知识,而另一方面还要有野蛮人的身体,然后才能担当社会的大事。因为仅有文明人的知识,没有野蛮人的身体,遇到事情,是没有力量应付的。仅有野蛮人的身体,而没有文明人的知识,遇到事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4]这与毛泽东提倡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谋而合。冯友兰关注青年人生命,呼吁青年要通过锻炼体格,彰显生命活力,体现生命的真实存在性,强壮身体的生命外在,才能发挥生命的内在精神。

生命之真的哲学还在于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完善学生的智慧。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讲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射箭潜能超常发挥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意思就是李广狩猎晚归,忽见有猛虎扑来,将军张弓便射。次日去查看,那支箭深深地射入了一块大石头中。接着他又射了多次,却再也不能成功了。李广在情急之中,无意中发挥了他的潜能,创造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然而,生命潜能只有经过开发,才能释放出能量;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放出光彩。不开发,它只能是深深埋在地底下的金矿;不开发,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能成为充饥的画饼,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冯友兰认为从教师方面,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发展生命潜能的条件,教师要利用学校及各方面资源全方位开发自己的研究潜能和教学潜能,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从学生方面,要想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可以从兴趣入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特殊喜爱和强烈的趋向性,是支配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生命潜能。

生命之善哲

“善”之生命教育哲学让教师必须充满爱心,以“爱”教育学生。教师只有从内心里爱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生命中的善念,教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首熟悉的教育旋律:“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面对具有独特个体和完整生命的学生,教师该拿什么,奉献给我所热爱着的至真至纯的学生?那就是用“爱”为钥匙开启学生生命。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5]这“营养”,毋庸置疑,就是爱,教师对学生无私而高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则小故事发人深省:一根粗粗的铁棒不管怎样使劲地击打也敲不开一把锁。这时钥匙来了,小小的身子轻轻扭动一下,锁就开了。铁棒很奇怪,钥匙说:“我最了解它的心。”老师的爱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那把钥匙。怎样实施师爱?陶先生有言云:“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儿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老师想要走入孩子的心灵,首先要变成孩子,具备和孩子一样的童真、童趣和童心,以孩子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以孩子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与孩子同欢乐共烦恼,产生与孩子能“和谐共振”的情感,唯有此,才能叩开学生的情感闸门。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这本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所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着爱的教育,教育就有了情感。要求我们教师把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年仅27岁的王茂华老师在2010年3月21日下午两点,为了救火海中的六名孩子,三次冲进火海,当他被火浪掀出来时,身上的衣服全部被烧光,只剩下一根带火的皮带,皮带融化了,他变成了一块黑炭。在与死神顽强拼搏了43天后,他还是被上帝带走了,留下了他站过的三尺讲台和一群他爱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们感受到这位爱他们的老师用生命换来了他们的生命,因而更发奋学习,努力向他们的人生善的方向坚定地前进。生命教育主张的生命之“善”以爱为途径,赋予教育生命与活力。但是生命教育不仅要教师用爱培育孩子,呵护学生的成长,而且更要教会孩子去爱,在他们的生命里将“善”的能量激发出来,完善自己的生命。对于学校也要实施教育爱的力量,学校不仅要爱学生,也要爱教师,对他们的生命有所保障,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他们才能用爱去感染他们的学生,努力追求上善若水的生命至善。

生命之美哲

“美”是我的生命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对话不失为实现生命之美的途径之一。教育的无痕对话让师生的生命更加具有诗意美,艺术美。陶行知“分糖”教育学生的故事,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给人以常新的启迪: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话”,它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更是一种交往,意味着民主和平等。陶先生轻轻蹲下身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亲近的心态与学生“对话”,真正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淡化了教育痕迹,那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5]。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话语霸权者,是裁判,是保姆。学生就是静听、静观、静思,是一个被动的生命。课堂上教师是表演者,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学生这个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体则在教师及教研人员的视野中消失。然而新课程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对话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作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从裁判和保姆的角色中退出来,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自己的生命。实现“教育无痕”的对话,首先要营造开放融合的交往空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使学生身心自由舒展,说真话、吐真言。学生在对话中体会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感受到了文本生命的价值,从而挖掘出生命的美好。

发掘生命教育中的生命之美还需要将教育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从一些老师的立足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培养学生生命美的重视。一个教学镜头这样描述:教学课堂中,一个红红的柿子,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一首优美的秋天小诗,一首悦耳的秋之乐曲,使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教师用灵动的艺术教学,培养着学生对课文的融音乐美、绘画美的鉴赏力,感受到生命的艺术美。但教学并不止于此,教师又在充满凉意的秋风中,和孩子们一同走出课堂,捡拾一片片黄叶,真切感知“落叶知秋”。让学生拥抱秋天,在与大自然心心相印时,将美丽的秋天留在他们的手指间和心窝里,于不经意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感受自然生命的美丽。生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要“跳出教材用教材”,始终立足于生活,学生才能得以用明亮的双眸发现生命的美,用敏锐的触角体验生命的美,用睿智的心灵感悟生命的美,由此学会在生活中体悟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价值。

结语

“真善美”的生命教育哲学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其本质就在于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让人超越自我,超越世俗功利,达到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一个“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人,才会真正找到生命价值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为改善人类的命运而努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丰满和心灵的充实”[6]。准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完善个人教育哲学,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开拓一片新天地。

[1]陈洁梅.构建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8:76.

[2]阮丽娜.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J].学园,2010,1:25.

[3]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9:23.

[4]谷真研.冯友兰教育思想探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8:30.

[5]叶红.奉献给孩子与新课标同步的“生命课堂”—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J].江苏教师,2013,10:7.

[6]张艳红,许海元.教育本真与生命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1:33.

猜你喜欢

哲学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