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2015-03-20

河北农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菌源霉层残体

王 芳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近几年来,在冀中地区普遍发生,尤其是在抽穗扬花期遇降雨或连阴天使小麦受害严重。小麦染病后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该病菌产生毒素,当病粒率偏高时,人畜误食后将中毒。近年来在冀中南冬麦区有偏重发生趋势。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10%以上,造成减产10%左右。因此了解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并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对确保小麦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病规律

据调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气候、菌源数量、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冀中南地区大部分地区小麦扬花期多在4月下旬,赤霉病主要发生流行在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如遇连日降雨,当空气相对湿度>85%,气温保持在15度以上,就形成了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最适宜气候条件。因此做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二、小麦赤霉病的受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极强,在麦收后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状态在麦秸或玉米秸杆等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成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三、病害控制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是选用抗病品种,并在播种时做到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其次是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用,氮肥作追肥时不能太晚。采取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最后是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防治,自麦田10%的小麦抽穗始至扬花初期喷第一次药,亩用80%多菌灵微粉30克加70%甲基托布津80-90克对水40千克喷雾防治。如果扬花期遇雨或连阴天,隔7天再喷药一次,防治效果好。另外采用新药剂氰烯菌酯,不但预防发病,而且发病后降低毒素,是赤霉病防治更理想的药剂。

猜你喜欢

菌源霉层残体
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有机质层和矿质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变化*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外源氮持续输入对相应氮梯度下碱蓬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农业部部署小麦条锈病冬季防治工作
如何防治辣椒疫病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河南栾川的赵先生咨询:如何防治李红点病?
甘肃白龙江亚高山杜鹃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与持水性能研究
蔬菜残体堆沤制肥还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