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卖奶难”的出路在于消费拉动加工推动养殖升级
2015-03-20蔺泉田
蔺泉田
破解“卖奶难”的出路在于消费拉动加工推动养殖升级
蔺泉田
我国的原料奶在经历了2013年的价格上涨“乳品企业出现“奶荒”后,2014年原料奶价格又逐渐下跌,到2014年9月市场上又出现奶源过剩现象,乳品企业对奶牛养殖场实行“配额制限购”,使奶牛场出现“卖奶难”的状况。
一、“卖奶难”的原因
“卖奶难”的真正原因是原料奶供过于求,即过剩,而造成原料奶过剩的主要因素是:
1、乳品企业自养牧场奶牛存栏快速增加。在经历2013年的“奶荒”以后,各乳品企业加大了奶牛进口及自养牧场建设,使奶源自给量有所增加。乳品企业所引进的奶牛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逐步进入丰产期,从而使其收购奶牛场的原料奶量有所下降。
2、2014年以来国际奶价下降对国内原料奶市场形成冲击。由于2014年全球各地都在大幅度扩建牧场,加快了奶牛养殖,原料奶产量在2014年出现暴涨。同时由于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对乳制品需求下降,市场增长放缓,导致全球原料奶供过于求,国际奶价持续下跌,奶价下跌已经从国际市场蔓延至国内市场。
3、进口奶粉增加导致国内原料奶供过于求。受原料奶价格下跌的影响,国际奶粉价格也同步下降,从而使乳品加工企业进口奶粉更有价格优势,进口大包奶粉的进口价格到2014年降至每吨22000元人民币比2013年的每吨50000元人民币下降六成。大量的奶粉进口使乳企对原料奶的需求大大减少,从而导致国内原料奶供过于求。此外,从2014年我国液态奶的进口量成倍增长,这使本来原料奶过剩的情况加剧。
二、解决“卖奶难”应从消费、加工、养殖全方位着手
“卖奶难”折射出的是我国奶业发展产业链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奶牛养殖的问题,解决“卖奶难”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应从消费、加工、养殖全方位着手,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1、依靠消费拉动乳制品的销量增长。众所周知,一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要依靠终端市场的消费拉动,乳制品也不例外。2014年之所以出现“卖奶难”的现象,与我国乳制品的消费增长缓慢是有直接关系的。根据统计,2014年1月至10月,我国乳制品总产量2189.8万吨,同比下降0.04%,其中液态奶1993.1万吨,同比仅增长0.72%。由于乳制品的消费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导致原料奶销售不畅,乳品企业对原料奶的收购必然减少。因此,要促进乳品企业敞开收购原料奶,就应该提振乳制品的消费,增加乳制品的消费量。首先,要提倡“中国人喝中国奶”,以增强国人喝国奶的信心。其次,要多渠道向消费者宣传喝奶的好处、益处,提高国人喝奶的意识。第三,要培养科学饮奶的消费习惯。我国广大消费者还没有养成鲜奶鲜饮的习惯,特别是广大农村主要以消费奶粉和常温奶为主,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向消费者普及饮奶的营养常识,扭转目前我国消费者不科学的牛奶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第四,要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对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那部分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乳制品营销活动,增加这部分人的乳制品消费量,据中国奶业协会测算,农民进城口粮减少三分之一,但乳制品消费增加一倍,此外,要严格落实液态奶标识制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液态奶标“鲜”,标“纯”和标“复原乳”的规定,规范液态奶生产经营市场,向消费者广泛宣传,让消费者区分新鲜液态奶与纯奶、复原奶,从而增加鲜奶的消费量。
2、依靠乳品加工结构的调整应对国外液态奶的冲击。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液态奶市场,常温奶的占比70—80%,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不到30%,而且常温奶的增长速度远超巴氏奶。事实上,在中国关于常温奶和巴氏奶的争论持续了多年。常温奶也称UHT奶,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技术,4—10秒内用135℃—140℃超高温灭菌,并以利乐砖为包装,由此获得6—12个月的保质期和无需冷藏的常温保存。巴氏奶又称鲜奶或低温奶,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特点是采用72℃—85℃高温杀菌法,一般保质期在7天,需要低温冷藏保存。对于进口奶,首先要进行长达2—3.5个月的出关、运输和入关流程,因此,进口奶绝大多数为常温奶,不可能是低温奶,这就决定了我们要避免进口液态奶的冲击必须要改变液态奶的生产结构,增加低温奶的生产加工,降低常温奶的生产加工。很多专家指出,UHT技术会导致牛奶营养成分流失,因此,对于液态奶还是喝新鲜的比较好。进口牛奶要经过出厂检测、出境检测和入关检测三道程序,一罐保质期12个月的进口牛奶,3个月的运输和入关流程,加上保质期最后3个月不易销售,黄金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进口液态奶很难满足消费者“新鲜”的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改变目前的以常温奶为主的生产结构是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乳品生产企业还应该增加酸奶等低温奶的生产量,从而应对进口常温乳制品的冲击。
3、依靠奶牛养殖的转型升级提高奶牛养殖水平。“卖奶难”的出现,使散养户退出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要求奶牛养殖必须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奶牛养殖的转型升级。第一,要引导养殖小区向规模牧场转型。我国规模奶牛养殖中70%的是中小型规模,而中小型养殖场中多数为小区模式,由于小区模式养殖的养殖户分散,养殖管理水平较低,疾病防疫,日常管理等方面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不利于奶牛养殖水平的提高,因此,养殖小区的饲养模式必须要向规模牧场饲养模式转型。第二,积极引导奶牛养殖场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行种养结合,实现奶牛养殖效益的多元化。把奶牛养殖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国家对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对老旧奶牛养殖场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奶牛养殖场的澡渣、澡液作为农业种植的有机肥和有机农药,将奶牛养殖与科技农业、设施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种养结合、生产安全、绿色、环保、有机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放心、安全农产品的需要,使奶牛场获得现代农业的收益,实现奶牛场养殖效益的多元化,从而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抵御奶价下跌对奶牛养殖效益的影响。第三,要积极探索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场之间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世界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利润分配比较合理,因此奶牛养殖数量和原料奶产量也比较稳定。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加工企业只管加工、销售,掌控原料奶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只管养牛,处于弱势地位,乳品加工企业在奶少时争抢奶源,抬高奶价,奶多时压级压价,限收拒收,形成了“奶荒”、“卖奶难”交替发生的怪象。因此,从奶业长远的发展看,应积极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应该说乳制品的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使乳制品的消费量持续增长,有针对性的推进乳品加工、奶牛养殖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奶业仍将是一个朝阳产业。
(作者单位:保定农垦总公司)
更正
《河北农业》2014年第12期第10页最后一句话应为“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