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植梅史与梅文化

2015-03-20关传友

古今农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歙县徽州梅花

关传友

(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徽州植梅史与梅文化

关传友

(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徽州作为中国野生梅树的分布中心之一,植梅的历史较为悠久,最早也是作为果梅种植的。最迟在唐代就有观赏梅的栽培,宋代以后得到了广泛栽培,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历史景象,种植于私人庭院、官衙、寺庙、书院及墓地。徽州人在长期栽培利用梅花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徽州区域的地方梅文化现象,包括咏梅、画梅、盆梅、梅饰、梅名。

徽州;种植;梅花;历史;文化

徽州是指明清时期的徽州府所属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今属安徽宣州市)、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六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梅树是徽州地区常见的树种之一,与徽州历代人的关系密切,在栽培利用梅树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梅文化的地方区域特色,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徽州植梅的历史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原自然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梅最早是作为果用而受到古代人的重视,1961年至1976年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距今约5200-5900年历史的梅核实物,1958年至1959年江苏吴江县梅堰镇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距今4000-5000年的梅核8个,1975年河南安阳殷墟中掘出的铜鼎中发现有碳化梅核,经测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1]说明梅已经为人所知所用。但当时可能是直接利用野生梅果,正如先秦文献《尚书·说命下》所言:“若作和羹,尔唯盐梅”,是说治国如烹饪,盐咸梅酸,贵在调适和合。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提及梅果,都是梅果的实用价值,说明当时可能已有梅树的人工栽培。到了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用于观赏目的的梅花,历经魏晋南北朝,经文人和帝王的大力渲染,“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名天下”,受到了以后历代人的推崇,赏梅、植梅、咏梅、赋梅、画梅之风日炽,不绝于屡。

徽州作为中国野生梅树的分布中心之一,植梅的历史较为悠久,最早也是作为果梅种植的。但作为梅花栽培的起始时间则难以判断和考证,从相关历史文献中可知是在唐代及以前。唐著名诗人张志和辞官隐居地在祁门县城西郊的灯塔乡张村,又称润田,张志和庐母墓于镇西之润田,并在此守制三年。村内有志和读书之室,室左有梅一株,称“梅桩书舍”。宋代名儒、祁门人谢琎曾作《识时梅歌》序称:“梅椿(桩)书舍在润田,志和张先生室也,右有梅一株,貌奇古。靖康初,一夕忽枯,未几,遂寇发,人窜,屋皆毁。十载始归,仍筑旧址,而梅亦复荣。时人异焉,目为识时梅,因歌而志之。”有“主人修废坠,古梅仍春辉。俗态分荣瘁,梅心无改移”诗句称颂,[2]说明古梅是张志和所植。歙县浯村《洪氏宗谱》之“总系”中记载洪氏宗族的先祖第六祖洪必信“号梅窗居士,嗜经史,善吟咏,尝与居右建小楼数楹,植梅百本,作梅花百韵以自适。”洪必信是唐末时期人,可见梅花当时已经得到了徽州人的喜爱,被人广泛引种。由上可以推断徽州植梅起始最迟时间应在唐代,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代。

随着宋代赏梅之风习的急剧发展,徽州人种植梅花较为兴盛。南宋乾宁间歙人汪陟明“辟园林,种梅数十株,曰梅窗。宋绍兴三十二年,竹洲吴儆益恭为作梅窗记。”[3]南宋休宁人吴儆于竹洲建私人园林,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十“宫室”载:“竹洲,吴氏园亭,在山上,宋吴文肃公儆建,有流憩亭、净香亭、静观斋、直节庵、梅隐庵、遐观亭、风雩亭、朝爽亭”,并于园中种植梅花为景。吴氏并作《竹洲记》详载其园林之况,记其园中植梅花有:“庵(直节庵)之西有梅,旧为灌木所蔽,枝干拳曲,苔莓附之,与会稽之古梅无异。盖梅之隐者,老而甚癯,如山泽之儒。其下平夷,可罗胡床十余。然胡床于意行适至非便,乃断木如鼓之状,可踞而坐者十辈列于其下。冬仰其花,夏休其阴,渴想其味,不施栋宇,而梅之美具得之俛仰之间,因名之曰‘梅隐庵’”[4],叙说了园中种植的古梅之美姿。到吴儆之孙吴友梅时,竹洲园林则以植梅著称,并改名为“友梅堂”。南宋著名文人、歙人吴龙翰作《寄题友梅堂(友梅乃竹洲先生孙也)》诗,有“公昔洲多竹,而孙梅作堂。月窗传瘦影,风壑度寒香”[5]句称道。吴龙翰辞官在距县城十里地的向杲(今西园附近)植梅并以梅花为号。民国《歙县志·舆地志·古迹》载:“古梅窝,在向杲,吴龙翰居之,有古梅突兀连理而茂,龙翰因以为号,尝作古梅赋自况。”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任徽州司户参军于官衙内植梅,《范石湖集》卷六中有“新安(徽州)绝少红梅,唯倅厅特盛,通判朝议召幕僚赏之,坐皆有诗”为题咏梅,“倅厅”是官衙的侧厅,范成大还赋诗梅花三首,在为官之暇还携同好友赴歙溪探梅。

元代深受异族人统治之苦的江南文人,因无力反抗,遂寄托于梅竹等自然花木以自况。徽州文人也是如此,以植梅标榜其高蹈品行。元徽州理学家唐元与其祖父唐鉴植梅于其居宅之山麓,并命其居宅为“见梅堂”。元末徽州理学家郑玉作《见梅堂记》称:“唐仲敏以见梅名其所居之堂,而谓予曰:吾居旁山植梅于其麓,先大父以梅癯自号,著见所爱矣。火于乙未,梅亦燬焉,自是不见者三十有二年,虽屡植而弗茂也。乃泰定丁酉所植始华,予以见之,为喜思先祖之不可得也,因以,名之。”[6]元末徽州祁门文人吴仲实于县北三十里凤凰山建别墅“西南林壑楼”园林,元末祁门文人汪克宽《西南林壑楼记》载其在园中种植梅、李、杏、梨、石榴、枇杷等花果千余株。[7]元末曾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出建国良策的徽州休宁人朱升建有“梅花初月楼”私人家园,也以植梅称著。朱升之子、明初洪武中期任礼部侍郎的朱同的《梦归梅花初月楼》诗有“清辉万里秋光老,寒影几枝春信回”[8]句称道;朱同好友周梦启《题梅花初月赠大同》诗有“昔公脱略泉石隈,未筑酒楼先种梅;梅花高楼日相映,最爱青天初月来”[9],称颂其植梅之况。元代徽州文人植梅之盛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徽州城乡植梅成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主业。民国《歙县志·食货志·物产》之“果属”载:“梅,四乡皆有,嘉种甚稀。水南浯村善植梅,但以花品之异誇胜赏。”“水南浯村”就是今洪岭的卖花渔村,当时就以植梅为主业。歙县人培植的梅花品种众多,该书之“花属”又载:“梅花佳种,《广群芳谱》备载之,谓重叶绿萼、玉碟尤为人所尚。今邑南浯村所产凡谱中所载皆有之,而以朱砂、檀香二种为贵。盖绿萼、玉蝶以清丽胜,朱砂、檀香以香艳胜也”,说明当地还培育了一些较为珍贵的梅花品种。徽州人善植梅得到了时人的公认。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吴履黄,徽州人,方伯(徽州盐商江春)之戚,善培植花木,能于寸土小盆中养梅,数十年而花繁如锦。”[10]以此可见,当时徽州人培育梅花盆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徽州园林达到鼎盛,私人园林不胜枚举。梅花是这些私人园林中最常见的造景植物。探春赏梅是徽州文人的一件雅事,讲究明窗疏篱,庭院植梅三五株,月白风清之夜,即得暗香浮动、篱落横枝画意,加之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松、竹搭配,叠以怪石,每值花开时节,香雪冷云,檀晕琼姿,倚修竹以无言,伴古松而韵绝,极具世外之趣。水香园是明代歙县汪右湘的私家园林,以花香水淑著称。其园背靠紫霞山,阮溪从园边流过,园中有两大莲池,石桥横跨其上,莲池四周遍植古梅树百余株,因品种各异,花开花谢,四季见花。因而水香园有“梅花虽落流水犹香”、“生香不断树交花”的赞誉。清代著名画家梅清《水香园记》记述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宣(州)徽(州)十位名士游冶雅聚水香园之况,对园中所植梅花记有“右折数十步为碧汜楼,楼三面皆梅,一面则为霞山之法镜台也。梅花虽落,流水犹香。余与东岩坐卧其下,何异入罗浮梦中。”[11]园中古梅年份久远,极有意趣。清鲍薇省《寿藤斋诗集》中有《水香园》诗序称:“园中梅大致俱古,檐前朱砂一株,尤奇绝,采老杜句颜其轩曰‘索笑’。”[12]该园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明代徽州歙县西溪南村有“梅溪草堂”私人园林,是以梅花称名,明江南著名文人祝枝山有《梅溪草堂》诗:“君子高居涧水浔,小斋还筑傍琼林;看花忽见乾坤理,玩易正求天地心”赞誉其园林虽小,则是参乾坤之理、玩易求天地之心的好去处。西溪南村还有明代徽州著名“果园”,是徽商吴天行私园,为江南才子祝枝山、唐六如设计,清吴吉祜《丰南志》称园中种植梅花无数。也园也是明清私家园林,清《胡心泉集》文载:“也园在阮溪,乃怡园之东园也。汪丽青所营。有梅、桂数十株,累石作山,引泉成沼,缭以周垣,间以台阁”,说明也园是以植梅、桂著称。明新安卫百户侯安庄见歙城东隅,“高明夹垲,市喧不杂,虽闤阓而有山林之气象”,乃营筑私人园林植梅,并名其园曰“梅雪轩”。明徽州著名文学家唐文凤为之作《梅雪轩记》。[13]明休宁乡贤吴尚质于其居宅之旁闢一园林曰“梅竹轩”,轩之前后所植“梅竹森然”,“玩而乐之”,明徽州著名文学家程敏政为之撰《梅竹轩记》载其园林。[14]明清时期以植梅著称的园林还有歙县东南乡三阳坑的梅溪,梅溪是位于浙江毗邻的千年古村落,因夹岸所植梅花把这条古河装扮得芬香四溢、五彩斑斓而得名。《梅溪散记》称:“里人梅溪叠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状。石上植古梅数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边有池塘数亩,清涟照人,为村中‘十景’之首。”[15]歙县砚山亭也以植梅著称,清歙人许芳城《青岩集》曾载清初渐江大师至砚山亭,见“老梅万株,倒影横崖,斜结石罅,寒漱浑脱,根将化石。每春夏气交,人间花事已尽,至此则香雪盈壑,沁人肺腑。流冉巾幅,罗浮仇池,并为天地。衲将劚香茆一把,老是乡而解蜕焉。”[16]歙县人许承尧《歙事闲谭上册》卷三引清乾隆时歙人曹以南《香雪文钞》称其“家有小园半弓,老梅数本,与松涛竹籁相答”;卷十四载岩寺人佘文义,“晚种梅以自娱,因号梅庄”;卷二十七还载清初歙县处士江骧“绕屋都令树梅,梅下蓄盆松而已,馀弗杂一木”。绩溪县《胡氏家谱》记载清乾嘉时人胡秉祥,以资购置山林,“尝于大鄣买山百有十亩,……多召佣工相土树艺,家道因之日裕。别墅之旁,遍植梅花,俨有林逋遗风。”[17]《方氏会宗统谱》记载清初歙县商人方尚瑛晚年“归新安,选胜筑室,于居之西偏构‘忘乐园’。亭台池沼备具,编篱种竹,杂植梅桂,诸花艳冶,四时芳香不断。”[18]清乾隆时黟县文人汪士通辞官于家乡宏村建万竹山楼园林,以植竹万竿著称,但其园也盛植梅花。其作《万竹山楼记》称:“旁横老梅数株,虬枝偃仰如画,人行梅树下,拾阶而登”[19],足见明清时期徽州大小园林中种植梅花之广泛。

明清徽州官衙园林也盛植梅花。清著名文人龚自珍的父亲曾任徽州知府,龚自珍曾随父寓居歙城四年,于1815年6月在其《摸鱼儿·乙亥六月留别新安作》词注称“郡斋梅花三十树,皆余手植”[20],据城中的老人们回忆在民国时期徽州府衙尚存留古梅树数十株。黟县城官衙园林也以植梅著称,嘉庆时任黟县知县的吴甸华在县署衙之西主簿墩辟地植梅,其作《主簿墩植梅记》云:“余以其生之易与其时之不能经久也,爰致梅花数十株,手为种植。理其根使勿屈,删其枝使勿洩。栽培焉,灌溉焉,珍惜而爱护焉,三载于兹渐已成树。小阳以后于霜雪中作嫩蕊,含芳竸秀,其如珠者色绿,如豆者色红,破于腊者色黄,绽于春者色绀,整整斜斜,分得林处士家二分风味。月明之夕,几缕香因风浮动,才一领受,便为人扑去俗尘数斗”,[21]称道其爱梅的情怀。至道光年间黟县令袛膺改称为梅园,并为之撰书梅园碑,记其园中梅花是“古梅三十树,修竹数十竿”,还记园主“每于文案间隙,小憩此园”之乐趣。[22]园内修竹红梅,古树参天,自然成景。园北为“春雨山房”,园之西南建有“锄月”小亭。可惜此园毁于咸丰年间的兵火。同治年间黟县令谢永泰曾予以修复,补植梅树稍复旧观。然屡修屡废,到民国辛酉(1921年)秋安庆人潘陞任县令时,梅园“仅遗红黄梅各一,登亭平眺,四围山光掩映苍藤古木,俯则野茶弥望焉。桐、桂、蕉、竹、枇杷,皆非当年旧物”。[23]

徽州素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美称,明清设有许多书院,讲学蔚然成风。书院园林也以植梅著称,如歙县的紫阳书院、竹山书院,黟县的碧阳书院等,都盛植梅花。清嘉庆时黟县知县吴甸华建碧阳书院,以“黟之士风文运来复之徵,方将于梅乎兆之”,植梅于书院,其亲撰《书院种梅记》云:“门之前有池,周其外者为垣。地闲静而宽敞,予顾而乐之,……安可无嘉树,爰复致梅百株,环池及垣而种之。予独爱梅乎哉!予将以爱梅者爱士,更愿士之自爱一如予之爱梅”[24],表达其寄希望黟之士子读书自爱如作者爱梅的情结。

明清徽州墓园也植梅花,以标示墓主的高洁品性。歙县城练江南岸西干山有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大师墓园,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所立墓碑(此碑存安徽省博物馆)有“里人封树,种梅数百本,尊为‘梅花古衲’”的记载,是说后人为纪念大师在其墓园植梅花百余株。到道光年间,“金棠为歙县郡丞,见墓树已不存”,“购梅十二株,补种其侧,异同志者并省视荒荒,所以慰渐公”。[25]现今梅已不存。

徽州现今留存有许多古梅树也可证实当时植梅情况,休宁齐云山古道观有明代的古梅,歙县洪岭浯村存留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梅桩,歙县城东原樟林寺遗址有清代古梅。徽州古梅花树最为著名的是歙县上丰乡姬川村,现存有梅花大树25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梅花树三片,皆三、五十株不等。其中第一村民组的屋下一片有三十多株古梅园,树龄120年以上,胸围均120多厘米,高干强枝,生长健壮。[26]已故的中国梅花研究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考察认为徽州有如此集中连片的古梅群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姬川村民在梅蕾将绽的早春季节里,将梅花连蕾采摘,制成“绿萼梅”干花应市,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现代徽州城乡植梅更为广泛。洪岭浯村、上丰姬川等乡村的村前屋后、田埂溪旁植有梅树果园无数,或收果梅、或卖梅花树桩。徽州人培育了许多徽州独特的徽梅品种,著名梅花专家陈俊愉教授鉴定有梅花品种四十多个。主要有“单瓣红”梅、“算珠台阁”、“铁骨红”、“粉瓣果”梅、“粉妆台阁”、“单粉垂枝”、“米单绿”、“雨山宫粉”、“小宫粉”、“徽州台阁宫粉”、“徽州骨里红”、“跳枝”、“洪岭宫粉”、“送春”、“骨红垂枝”、“洪岭二红”、“黄山春香”、“红须朱砂”、“六绿萼”、“三轮玉蝶”、“多萼宫粉”、“单绿萼”、“素白台阁”、“六萼玉蝶”、“龙游梅”、“徽州檀香”、“刺绿萼”、“银红”、“粉红玉蝶”、“黄山野梅”、“银红台阁”、“二绿萼”、“江梅”、“徽州野宫粉”、“小绿萼”、“千叶红”、“红粉台阁”等。[27]现代徽州园林植梅最著名是歙县城的多景园,建在城南练江边,占地数十亩以规模大、设计新颖、古梅特色显著而闻名江南。园中建有“望江楼”、“梅妻鹤子”、“报春亭”等景区,用梅花来铺设和体现徽州园林的意境。园内摆设有古梅盆景数百盆,其中有“徽州檀香”、“洪岭二红”、“素白台阁”、“徽州台阁”等名品。早春时节,繁花满园,幽香阵阵,蔚为壮观。歙县城南太平桥头的新安碑园也以植梅著称,园内的“曲院闻香”景点就植有梅树十多株,是歙城人观梅、赏梅之处。屯溪区的华山公园,从徽州各地搜罗有为数众多的梅花品种和色、形、味、韵各具其妙的梅桩盆景,无疑可为新安古城增添了诱人的光彩。

二、徽州的梅文化现象

徽州自古山明水秀,气候宜人,徽梅经多年栽培,已经成为徽州园林中的缀饰妙品。千百年来,徽州人有着爱梅植梅的传统,自然形成了其独特的徽州梅文化。

(一)咏梅

徽州自古多明士,明士多爱梅花。赏梅自是徽州历代文人的雅事,也是文人题颂的对象。目前最早咏梅诗是歙县《洪氏宗谱》所载唐末洪氏先祖洪必信曾作梅花百韵诗。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二载王琪出任歙州知州,有友人吴感作《折红梅》小词寄之。王琪以“山花冷隔何堪折,一曲红梅字字香”寄答。[28]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任绩溪县令时作《次韵汪法曹山间小酌》有“檐间双燕欲生子,叶底新梅初满枝”[29]诗句咏梅。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范成大为徽州司户参军,见徽州梅溪两侧梅花遍野,就随口脱出“霜桥冰涧净无尘,竹坞梅溪来放春”咏梅诗句。在徽州七年,无论是风霜满地,还是大雪纷飞,都能见到他探梅、赏梅的身影,留有“一树轻明侵晚岸,徽枝清瘦映东篱”名句。在徽州他还写下了不少咏梅诗篇,如《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诗“枝南枝北玉初匀,夜半颠风卷作尘。春梦都无三日好,一冬忙煞探梅人”[30]是写诗人探梅的情感。又如《次韵元夕赏倅厅红梅》三首,“春入林梢一再风,破寒匀染费天工。虽然媚荡新妆别,只与横斜旧格同。午枕乍醒铅粉退,晓奁初罢蜡脂融。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真色生香绝世逢,烟光池面两溶溶。楚邻不待施朱好,虢国翻嫌傅粉浓。晴日暖云春照耀,温风霁月夜舂容。酒阑且驻纱笼看,慢破团团一壁龙”、“司花一笑为谁开,知道朱幡得得来。疏影有情当洞户,荐香无语堕空怀。风生翰墨留连看,月入笙歌次第催。来岁如今翻旧唱,五云丛里望三台”[31],是诗人颂扬府衙院中所植的红梅,表达了诗人爱梅的情怀。徽州的梅姿、梅态、梅品、梅韵,为范成大以后写就我国第一部《梅谱》奠定了基础。南宋徽州理学家谢琎《识时梅歌》借咏唐代著名文人张志和所植的古梅,称颂其具“可怜岁寒心,能识存亡机。不欲染尘垢,先枯避时危。古今向太平,枯干生新枝”,“但愿开向千岩窟,号虐冯陵任风雪。花香只绕处士庐,花飞不点征人骨”[32]的高洁品行。南宋祁门人方岳素爱家乡的徽梅,写下了数首咏梅诗词。《雪后梅边十首》有“一枝密密一枝疏,一树亭亭一树枯。月是毛锥烟是纸,为予写作百梅图”诗,咏梅形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咏徽梅佳作。又如《梦寻梅》诗:“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咀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则是咏徽梅的上乘佳作。诗人还写有《观梅三首》、《君用致红梅云不开数年矣》、《逢梅二首》、《梅花》、《梅边约客》、《次韵梅花》等咏梅花诗。[33]方岳还写有不少咏梅词。南宋歙人吴龙翰平生爱梅、以梅为号,写有《水边早梅》诗:“数花黯淡带寒烟,漏泄春光矮屋边。会被清池写疏影,一枝分作两枝开”[34]。元顾瑛《新安梅和张师夔》诗:“宝地生春玉气新,苔烟如雾翠光匀。山僧分得维摩供,三素云中别有春”[35],是诗人写就的咏徽梅诗。元末徽州绩溪人舒頔《落梅歌》:“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贪结青子枝头新。合章菇下肌理匀,春梦未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讬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幹供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华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颦,不知谁是调羹人。”[36]诗人先咏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继写其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借落梅表达其遗民心志。

明清时期徽州涌现了许多吟咏徽梅的文人,不胜例举。清道光《休宁县志·艺文志》收录当时文人题咏境内二十一都“兖山渠五魁梅”的诗歌数首,如周光镛《兖山渠五魁梅歌》长诗有“兖山之渠清且漪,兖山之梅古而奇。半是前朝人手植,劫灰历尽盘蛟螭”、“一分为五干特起,挐云攫雨旋青霓。花开四照逾茂密,下坐盘石香云迷”、“主人以之卜科第,视花荣瘁为盛衰。天使此梅显文瑞,故遣朱鸟腾其辉”、“世间多少探梅客,那识兖山之渠尚有劫后魁光梅”[37]等诗句,尽述古梅历经沧桑、劫后余生的龙钟姿态和被时人视为科第吉兆的文运之树。清同治《黟县三志·艺文志》还收录了道光年间黟县知县承寿和邑内文人题咏官衙梅园《梅园即事》的数首梅花诗。[38]清黟县人余鸿尤爱画梅,颇得扬补之意,每画必题,有咏梅诗二百余首,曾自咏“虬枝最喜白云封,何处香清转觉浓?曾记当年山寺里,月斜僧打五更钟”[39]。清婺源人齐彦槐《梅龙抱孙歌》有“江山灵气无不钟,两株夭矫梅中龙”、“尾凌青霄首潜硖,翠藓苍苔作鳞甲。空江浩淼一枝横,晴昊迷离万花插。江烟江雨日氤氲,自然嘘气成香云”[40]等句,展示了梅树如龙抱孙的奇绝神态,体现了徽梅的神韵。清“扬州八怪”之一的歙县画家汪士慎写有四十多首咏梅诗,如《喜梅歌》云:“独自晓寒起,月残犹在天;冷看浮竹径,疏影落吟肩。相对成良晤,同清亦可怜;谁夸好颜色,高阁困朝眠。”诗人将梅人格化,道出了梅花的无穷清气。《小梅》诗“小梅颇耐雪中看,铁骨横斜早傲寒。疏梗拂衣消息近,东风先到赤栏干”[41],也是咏梅的上乘之作。明清徽州文人还写下了大量的咏梅词,如清黟县文人汪士通有《青门引·梅花》:“十里沿江路,昨夜东风飞絮。枝头冻坼野梅香,是花是雪,不辨云深处。扬帆独自开船去,惊起花间鹭。暗香水面浮动,江天寂寞开无数”[42],称颂新安江边的野梅。

徽州人在赏梅之时,除了写诗题颂外,还创作了不少赋梅、记梅的作品,丰富了徽州文学的内容。辞赋作为一种文体,历史悠久,但徽州人赋梅作品的不是太多,主要出现在宋代。如南宋理学家、婺源人胡次焱写有《雪梅赋》,是以理学家的情怀赋梅,作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庚申冬十二月,在赋中颂扬“梅阳物也,黄钟初动,梅圣得知,阳和其所先得,阳刚其所素持,能独立万物之表,挺不为杀气所欧,惟阳足以制阴羲易夫岂我诬是。故天下皆寒不能寒梅之枝,天下皆冻不能冻梅之蕤。尔惨自惨,梅独愉愉;尔威自威,梅独怡怡。瞻言雪霰之酷烈,匪于梅花而独私,故物亦视其所以自立者如何耳?岂在外者所得而转移。若脆草之与弱木一遇雪则枯骨而烂皮,曾不求其在我者,将移咎于孰谁?”[43],进而以梅花具“岁寒而后凋”的松柏之性为喻,说明心性体认的作用,认为人之品性也不会受外在环境而改变。南宋歙人吴龙翰《古梅赋》则赋家居之地古梅“古标格愈不凡”的姿态。

宋代以后,徽州文人还写出了许多记梅的散文,记述徽州人于居宅园林种植梅花的高蹈行为。如元代郑玉《见梅堂记》、明唐文凤《梅雪轩记》和程敏政《梅竹轩记》、清吴甸华《主簿墩植梅记》和《书院种梅记》、清承寿《梅园记》等。《书院种梅记》作者吴甸华称其种梅是“予独爱梅乎哉!予将以爱梅者爱士,更愿士之自爱一如予之爱梅。梅岁寒友松竹而独以韵胜,士之有守而能达时者,似之非寂守也。梅方春魁桃李而尤以格胜,士之有才而能敦行者,似之衡才也。梅之色洁,宜皓月可以消鄙吝焉;梅之香幽,宜好风可以平躁竸焉。其为林也密而疏,其为幹也曲而直。墙外霭峰延秀,池边藻影涵清,皆与梅相俯仰。游息其间,亦可悟仪容端雅,辞令安详,毋幠而毋傲焉。则予所爱于士者即寓之爱梅,士能体予爱梅之心以自爱,而因爱及梅夫!岂独梅之可爱也哉”[44],表达了作者寄希望于黟县士人自爱,象梅一样“仪容端雅,辞令安详,毋幠而毋傲”。

(二)画梅

千百年来,徽梅成了历代绘画家表现的最有力的题材,徽州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画梅的高士。文献中记载最早可能是元代的金汝霖,号藤溪钓叟,新安(今歙县)人。画史上以画墨竹名,其梅花也自成一家。[45]明代徽州以画梅花著称的有休宁人程嘉燧,是嘉靖至崇祯间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深静恬淡、格韵并胜,留有《梅花图册》作品传世,藏故宫博物院。[46]明正统七年(1442年)曾任徽州知府的瑞安人孙隆以画梅著称,曾于徽州知府任上画徽梅无数,有“梅花太守”之美称。明著名文人杨士奇《东里文集续编》卷四“翰墨林记”载:“孙隆从吉,赴新安知府,作梅花四十小幅,每幅有诗,装潢二十合,留为余别。孙得会稽王冕法甚清,此四十诗亦王归作也。大抵王作一画,必赋一诗,孙称王所作亦甚富云。余故识之,以遗晟孙云。”清徐沁《明画录》卷七也载:“孙从吉,瑞安人,永乐中与夏昶齐名,官至太守。画梅甚工,时称为孙梅花,远方购者,与昶竹同价。”今杭州西泠印社尚藏有孙隆的徽梅作品《梅花图》十二幅。

明末清初徽州出现了著名的新安画派,渐江就是其先驱者。本姓江名韬,字六奇,为僧后更名弘仁,号渐江,又号无智,歙县人。渐江平生爱梅,画有许多梅花作品,《梅花图》用笔清爽,姿致独特,画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在枝干间自署“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渐江弘仁”。上有曹寅题诗:“逸气云林逊作家,老凭闲手种梅花;吉光片羽休轻觑,曾敲梁园玉画叉。”周亮工《赖古画集》载:“公素精绘事,出世后尚时时点染数峰以自适,予见其所作寒梅册子、寄胡君念约者,楚楚有致。”[47]属新安画派的著名画家歙县人吴山涛也擅画梅花,有《为林曙写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传世。明末清初“黄山画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山水画家石涛和尚,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虽非徽州人,但徽梅是其画作的表现题材之一,把梅花的绰约风姿寓于刚健之中,有气魄、有姿致、更有豪气,笔墨随意境而变,每幅各有面貌。其画梅之作有《梅竹双清图》、《梅石图》。

清代徽州画梅最为著称者是名列“扬州八怪”的汪士慎和罗聘。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歙县人,他性爱梅花,自诗“老觉梅花是故人”,最工写梅。他画梅,千花万蕊,枝繁意清,充分表现了梅花的“冷香”特点。金农说:“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48]他的《梅花图》枝繁花密,有灞桥风情。巢林画梅,人梅合一,梅与人浑然一体,仿佛影之随形。《梅竹石图》就是其节操的象征,画中题诗“淡写空庭貌冷香,竹石兄弟性清狂。笑余无事一身老,研北花南幽兴长”是其画梅心迹的写照。又如《梅竹双清图》卷纸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所作,自右绘梅花数枝,树干纯以淡墨湿笔写出,盘曲多姿,横斜欹侧,疏密得宜,笔墨披靡而提按有致;铁钱圈花瓣,湿墨点花心,极具疏朗清瘦之神韵。末缀幽竹一丛,以隶书写出竹叶,古拙平淡。枝干之焦墨点苔笔法质朴而不乏灵秀,与淡笔勾画的梅花相映衬,给人一种清风疏影、冷香四溢的感受。其传世画作还有《梅花通景屏》六幅、《梅花图》轴、《墨梅册》等。

罗聘字遁夫,号两峰,原籍歙县人,是“扬州八怪”的殿军,他擅画梅花,其夫人方白莲也擅梅花,其子罗允绍、罗允缵,其女罗芳淑,都擅画梅花,被称为“罗家梅派”或“一门梅花”,影响很大。罗氏画梅在于“古”和“媚”,媚而古,便有色有香、有神有骨、不同凡俗,便有独到的气韵,这就是罗聘和罗门梅派的画梅特点。罗聘的《墨梅图》粗干长枝,蕴涵着极强的生命力;画面的线条富于变化,刚劲与袅娜糅合,动静相生,极具生气;画面还注意梅朵的表现力,有绽放之梅、含苞之梅,还有初放之梅;万朵梅花,如长空闪烁之群星,又如远山深处之万家灯火。罗聘传世作品有《三色梅图》轴、《探梅图卷》之一和之二、《粉梅图轴》、《观音梅花图轴》等。

清代徽州画梅著称的画家还有很多。如歙县三阳的洪承祖,画梅构思独特,匠心别用,可与歙人汪士慎异曲同工,繁枝千花万朵,俨然傲雪,孤高淡雅。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曾载:“洪承祖,字林士,号紫霞山人,画学恽南田”。清张庚《国朝画征续录·卷下》记载当时“有专工墨梅者,休宁金勇,字达三,号雪圃,笔力老干,脱去时习。”前述黟县人余鸿也是清代画梅高手。

晚清歙县人虚谷画作以清新冷逸著称,也擅画梅花,《春风新艳图》与《梅花金鱼图》梅画,体现了他画笔的冷峭、用色的淡雅、流畅的气韵、繁中寓清的品格。其《冬梅》之“满纸梅花起偶然,天成寒谷任周旋。闲时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诗,正是其爱梅画梅的写照。清末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徽州人鲍蓥精于画梅,写有百梅图,在石印之际,向社会贤达广征序文,乞诗索词,以百梅并所征诗文近百篇合印成《玲珑雪月山房百梅图》。在题跋中介绍他写梅用心二十余年,深得扬补之圈法,铁梢丁橛,清淡胜于敷粉,一花一干,具得天机,绘景绘形,各有韵致,古香冷韵扑入眉宇。[49]

近代山水画大师歙县黄宾虹也擅画梅,家乡的徽梅是其作画的重要题材,《老梅图》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力作,画面中老梅繁枝密蕊,造型非同一般,看似信手写来,却不失梅韵。云笔施墨,层次分明,繁劲清健,又有老梅华滋之感。歙县唐熊,字吉生,以画梅花见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曾作梅花册页,在《罗浮香雪图》画题诗“曾见罗浮万树梅,花开朵朵傍山隈。银光遥看浑如雪,一路香风拂拂来”,表明其画梅心迹。民国歙县人汪定执擅画梅,受同乡画家黄宾虹的推崇。

(三)盆梅

徽州梅花是徽派树桩盆景的主要制作材料,徽州人制作盆梅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于洪岭的卖花渔村,据胡一民先生考证,徽州出现游龙梅桩盆景达800年的历史。[50]明清时期徽州盆梅达到了鼎盛,百年梅桩逢春生华,师法造化归朴返真。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徽州从事盆梅的艺人曾到扬州培植盆梅。徽梅盆景以苍古、奇特、道劲等特点成为我国传统的规则式盆景流派之一。其主要造型有游龙式、疙瘩式、三台式、扭旋式、枯干式、劈干式、提根式等。现歙县城多景园就是以展示梅花盆景著称的公园,徽州梅花素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异者为贵,它的“曲、斜、疏、老”等特色,就是徽梅盆景制作的审美意境标准。徽州花农用棕皮、木棍进行人工蟠扎、盘弯、整型,不厌其烦地修剪正枝、密枝、直枝,将梅桩自幼扭旋,左右弯曲,刚柔相济。无论是绿萼梅、送春梅、朱砂梅,还是玉碟梅,都形成桩头粗大形奇,蟠曲古朴,铁干虬枝,盘根错节,势若蟠龙。或悬空倒挂,或如龙探海,或亭亭玉立,疏影横斜,古典淡雅。寒冬季节,颇饶古趣的梅花盆景陈于室外,雪压枝头,繁花点点,冒雪开放,月下清风,暗香浮动,枝疏影斜,雪染老干,自呈一幅天然图画。或置徽梅盆景于厅堂几案,以得“数点梅花春易读”的意趣。现代徽州盆梅培育则以歙县的卖花渔村最为著名,数百年来该村人以植梅、培育盆梅为业。该村现有各种造型的梅桩总数达四、五十万株,是全国最大的梅桩造型基地,大的梅桩造型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一般都在二三十年。早春时节,走进卖花渔村,仿佛进入梅花的世界,园里、路边、门前、宅院,各色梅花姹紫嫣红、绚丽灿烂、婀娜多姿、幽香馥郁,如入仙境。村中或大或小的梅花盆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苍古入画,配上露藏得宜、错落有致的小船、卧石、亭阁等玲珑小巧摆件,把盆景主题衬托得更为鲜明。身临其中犹如读一首首无字的诗,观赏一幅幅立体的画。步移景异,景随人迁,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沉思遐想。

(四)梅饰

徽州人以梅花五出暗示五谷丰登、五福齐全、五子登科的祈盼心理。故徽梅是徽州人装饰喜用的表现题材之一,以取梅花的吉祥寓意。徽梅装饰应用最多是在徽派建筑的三雕(砖、木、石)装饰上面,黟县西递西园漏窗上有石雕“竹梅”图饰,婆娑竹影与虬劲梅枝相映生辉,达“寒梅疏竹共风流”的意境,喻主人追求竹之心虚、梅之傲寒的秉性,构图生动,雕工精湛。西递东园右侧厢房门呈圆形,由一幅大的冰梅图装饰而成,冰裂纹棱角分明,梅花瓣清香玉质,其寓意为“十年寒窗”,暗示主人是通过苦读入仕的,切合“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义。徽州人取梅花作装饰图案还有“梅竹双喜图”、“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梅兰竹菊四君子图”、“喜雀登梅图”、“喜(雀)上眉(梅)梢图”等。

(五)梅名

徽州人崇尚梅花的气节,故喜以梅花取名者甚多。如歙县洪氏先祖唐代洪必信自号“梅窗居士”、宋吴龙翰以梅花自号、新安画派开创者渐江大师自号“梅花古衲”、新安画派开创者休宁人查士标号“梅壑”和“梅壑道人”、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歙县人姚宋号“野梅”等。“扬州八怪”的汪士慎有闲章“留一眼看梅花”,元末休宁人朱升的石门书屋名“梅花初月楼”,明歙县西溪南村有“梅花草堂”,近代山水画大师汪采白先生故居韬庐门前有“梅坪”。

徽州人还以梅花作为地方的地名。歙县西乡蜀源村西偏有梅冈,因梅花而称名。清雍正间程古雪《蜀源即景诗》云:“梅树数本,依山临涧,点缀闲冷,可谓花与地称矣。诗云:雪花何漉漉,冰花冉冉香。借问辛夷坞,何如梅子冈”[51],说的是前文提到的梅溪。此外,还有梅壑、梅涧、梅岭、梅窝等。

[1]王其超,包满珠,张行言.梅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

[2]马光继主编.祁门县志[M].卷二十六,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许承尧.歙事闲谭下册[M].卷二十六,明嘉靖间汪氏宗谱所载遗文.合肥:黄山书社,2001.

[4](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卷十二.合肥:黄山书社,2005.341.

[5](宋)吴龙翰.古梅遗稿[M].卷四.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60.

[6](元)郑玉.师山遗文[M].卷一.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4.

[7](元)汪克宽.环谷集[M].卷五.四库全书第12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06.

[8](明)朱同.覆瓿集[M].卷二.四库全书第12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明)朱同.覆瓿集[M].卷八.四库全书第12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卷十二,桥东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328.

[11]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153.

[12]洪振秋.徽州古园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20.

[13](明)唐文凤.梧冈集[M].卷六.四库全书第12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7.

[14](明)程敏政.篁墩文集[M].卷十八.四库全书第12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18.

[15]洪振秋.徽州古园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24.

[16]许承尧.歙事闲谭上册[M].卷一,合肥:黄山书社,2001.8.

[17]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A].合肥:黄山书社,1985.374.

[18]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A].合肥:黄山书社,1985.417.

[19](清)吴甸华.嘉庆黟县志[M].卷十五,艺文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07.

[20](清)龚自珍.龚自珍集[M].卷六.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1](清)吴甸华.嘉庆黟县志[M].卷十五,艺文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23.

[22](清)谢永泰.同治黟县三志[M].卷之十五,艺文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3]吴克俊,许復.民国黟县四志[M].卷之十四,杂志,诗录,梅园遗兴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85—486.

[24](清)吴甸华.嘉庆黟县志[M].卷十五,艺文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25.

[25]周心田主编.安徽省志·文物志[M].第三编,碑刻.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6]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林学会.安徽古树名木[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101.

[27]胡一民.徽派盆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92.

[28](宋)孔平仲.孔氏谈苑[M].卷二.丛书集成初编.上海:中华书局,1936.

[29]葛天顺主编.绩溪县志[M].第三十四章,艺文.合肥:黄山书社,1998.986.

[30]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C].第一集,梅花.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111.

[31](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2]马光继主编.祁门县志[M].卷二十六,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3]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C].第一集,梅花.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126—128.

[34]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C].第一集,梅花.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129.

[35]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C].第一集,梅花.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207.

[36](元)舒頔.贞素斋集[M].卷五.四库全书第12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6.

[37](清)何应松.道光休宁县志[M].卷之二十三,艺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660—661.

[38](清)谢永泰.同治黟县三志[M].卷十六之三,艺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27.

[39]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19.

[40]徐世昌.晚晴簃诗汇[C].卷一百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

[41]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C].第一集,梅花.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291—296.

[42]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C].第一集,梅花.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669.

[43](宋)胡次焱.梅岩文集[M].卷一,赋.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34.

[44](清)吴甸华.嘉庆黟县志[M].卷十五,艺文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25.

[45]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98.

[46]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84.

[47]刘光祖,王林.写梅百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95.

[48]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5.

[49]刘光祖,王林.写梅百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175.

[50]胡一民.徽派盆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46.

[51]许承尧.歙事闲谭上册[M].卷三,合肥:黄山书社,2001.86.

On the Planting Plum History and the Plum Culture in Huizhou

Guan Chuanyou
(Culture and Art Center of West Anhui,West Anhui University,Liv’an,Anhui 237012)

Huizhou is one of the distribution centers of Chinese wild plum trees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planting plum,fruit planting at first.No later than Tang Dynasty had ornamental plum planting begun and it had been widely cultivated since Song Dynasty,being prosperous for a long time.The plum was cultivated in the private courtyards,offices,temples,academies and cemeteries,etc.The local plum culture had gradually form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ng time history of Huizhou people’s planting and utilizing plum,including chanting,painting,bonsai,decoration and giving names of plum,etc.

Huizhou,Planting,Plum,History,Culture

关传友(1963—),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史与地方水利史、区域文化史。

猜你喜欢

歙县徽州梅花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港
徽州绿荫
梅花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歙县找寻王茂荫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