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2015-03-20李欢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职业

李欢欢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这既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又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困扰政府和高校的难题.十八大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增强就业稳定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的总体认识,反映了其对待职业的基本信念和态度[1],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动性,对大学生的择业及就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并从社会经济文化、就业政策、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出发研究其形成原因,以期为高校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帮助.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

1.1 自我意识突出,自主性增强

与30年前“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小我”服从于“大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比,如今的大学生更愿意将“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寻求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更多的会考虑个人发展、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自我意识突出,并且不同于以往服从分配,如今的大学生更多的是自己做决定,自主性增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在社会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况下,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呈现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1.2 评价标准务实化,功利性凸显

职业评价标准是人们用来衡量职业及职业活动价值和意义的尺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和对职业的选择.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职业理想目标,因而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政府机关、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以追求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个人利益、自我实现为导向的价值评价标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职业的稳定性、社会地位等依旧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考量要素,但占据主导地位的已是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现实因素,表明了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务实化和功利性.

1.3 价值取向多元化,矛盾性突出

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表现为大学生对待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态度,包含了价值目标、地域、行业、工作条件等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思想的强烈碰撞,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最重视的是职业的地位和名声,主要青睐于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如今更多的学生在考量个人发展及经济收入等因素后,选择了三资企业、自主创业等.在地域的选择上,也不再局限于在北京、上海、广州或本地就业,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内地中小型城市、国外等都成为了选择的对象.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以往以社会为本位的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向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化,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精神与物质等问题上,表现出了矛盾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崇尚社会地位高、稳定的职业,又不愿舍弃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有报效祖国之心,又不愿到艰苦却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工作等.其二,个人期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目标岗位、社会环境等缺乏理性分析,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其三,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既期望通过自身奋斗实现价值,又无法摆脱自身的惰性和对父母依赖.其四,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之间的矛盾.既推崇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违约跳槽的现象显著.

1.4 职业期望理想化

在薪资要求上,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水涨船高的趋势.相关数据显示,现今大学生的薪金期望值集中在2000~4999元之间.但是在许多城市刚毕业的大学生可拿到的薪金一般都低于这个数值,这就造成大学生的期望薪资与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的薪金有一定的差异.职业期望值高,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定位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报效祖国”,转化为追求事业前途,满足物质利益上来.

2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机制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逐渐由单一性变得多元化.这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竞争及创新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却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偏差,表现得更加功利和自我.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马克思指出:“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中的一定部门.”[2]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这些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从而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与选择.大学生已逐渐由“只从业不择业”的传统职业价值观向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协调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职业价值观转变.

2.2 社会文化的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更替与冲突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例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等封建腐朽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旧大范围存在着,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功利化、现实主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则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次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念,使其职业价值观更趋向功利化和自我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效率、竞争观念等,唤醒了大学生的自主和自我意识,使大学生更加个性化,对自我的认知更加透彻,视野也更加开阔.

2.3 就业制度的改革

自1949年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配”、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3].“统包统配”在用工制度上表现为就业终身制.与之相对比,“双向选择”是以人才市场为中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主体,双方满意为前提,双方达成协议的新型就业方式.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体制.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经历了由“单位使用权”变为“社会使用权”,由“单位管理”变为“社会管理”,由“单位服务”转为“社会服务”,减轻了大学生对企业的依赖,同时使得大学生拥有了就业自主权.而其自由度则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予以保证,大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爱好兴趣及专业特长的工作.但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矛盾、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2.4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育科学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上.教师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学校的专业化教育、专业及学科的设置、校园文化的建设等都对培育大学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与学科设置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大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其次表现在教育体系的滞后上.许多高校所推崇的单纯以社会为本位的传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当前大学生渴望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悖,无法响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和强烈成就取向的人才的渴求.再次表现在就业指导教育的滞后上.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集中在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上,而极少针对职业价值观进行导向类的教育.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难是出于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不切实际等主观原因,并非缺乏择业技巧等.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及专业,对大学生进行分层、系统的就业指导,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出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2.5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最初的地方,其中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社会地位及价值取向都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可见,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往往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取向.首先,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家长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职业状况及对职业发展前途、经济地位、发展前途进行考量来决定和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其次,家庭环境、父母的家庭背景、父母的价值取向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价值观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家庭背景会形成.

2.6 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能力的影响.个人能力是一个人参与职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能力、知识和经验.大学生应对自我有个清晰的定位,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小选择相匹配的职业,防止高能力者选择低能力型职业,或者低能力者选择高能力型职业,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其次是个性因素的影响.随着自我实现的强化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多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职业.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与职业爱好为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日渐开放和多元化,呈现出自我性、功利性、矛盾性等特征.如何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又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及实践的关键问题.

〔1〕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于春娥.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与职业价值观的演变[D].山东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职业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