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行为变化与趋势研究
2015-03-20时春云
时春云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传统的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需要,只有积极的做出改革和创新,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进步,始终为人们提供服务[1].下面将对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行为变化以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 借用图书的目的和获取信息方式上的变化
1.1 行为心理变化
在过去我国的图书馆主要是以收藏、保存和借阅为主要功能,主要形式为纸质文献.图书馆中的书刊文献是读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唯一能够获得文献信息的途径.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都离不开图书馆馆藏,甚至于一些痴迷的读者来说如果每天不到图书馆进行读阅似乎就缺少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到图书馆读书已经成为了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和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结构,同时以光盘、数据库为代表的数字资源也成为了人们用来检索的主要方式,读者通过网络在家就能实现查阅下载的功能,很多读者也因此不再到图书馆进行查阅,反而更加依赖于网络.
在当今社会网络数据库不断涌现,在对传统的纸质文献做出弥补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读者到图书馆的目的行为,图书馆已经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一个平台,只要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就能进行资料的查阅,而到图书馆进行查阅已经成为了一个回忆[2].
1.2 获取文献信息的方式变化
在获取文献信息方式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变化.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到馆中进行资料查阅,借阅图书或者进行源文件传递申请等[3].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资料的获取,在网上进行想要的资料检索,并免费的获取相关资料浏览.此外,可以通过国外文献数据库等来获取国外的信息资源.还可通过朋友来获取在国内难以得到的国外优秀文献.
1.3 文献信息需求上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读者在检索文献时已经不再局限于检索原文、二三次文献,还可以对想了解的年度报表、行业分析等都进行订制和查阅.当然对于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重视信息内容的订制,同时希望图书馆能深入的挖掘信息并积极的推送,促使图书馆发展更加网络化、信息化.
2 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不足,馆藏资源整合不到位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读者对网络资源和信息的需要也不断增加.他们希望能够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进行文献查阅,并获得馆藏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但我国的图书馆大多数都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订购图书的经费和书刊、数据库之间的价格无法做到同比增加,使得图书馆无法购买更加丰富的书刊和数据库,也就无法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需要.此外,在图书馆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着数据库不完整等问题,使得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落实,对图书馆的服务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性影响[4].
2.2 服务观念陈旧,达不到创新服务要求
首先我国很多的图书馆都在积极的推行学科化服务,但学科化服务却始终没有完全的融入到科研前线,仍然限制于原文提供以及信息检索等传统的服务层面上,无法推动图书馆服务向新层次发展.其次,在读者服务部门中,管理人员常常将精力完全放置与日常性的工作以及典藏的管理上,很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文献的整理和收集,自然也就无法及时的进行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此外,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阅读空间为读者创造文献阅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我国图书馆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图书馆沿袭着传统的图书阅览空间,对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并没有引起重视.
2.3 图书馆人员素质不高
图书馆一线工作人员通常都是从事服务性工作,或者简单的面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在这些工作人员上应当选取具有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馆员来担任.但在现实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中,人员的构成十分不合理,馆员不具备多学科素质,综合能力也不够强,甚至还出现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等问题,对图书馆的发展上起到了阻碍作用.图书馆的服务性工作比较复杂,但技术含量比较低,这样的工作岗位导致人才流失,同时长久以来工作人员也会对此类工作产生厌倦的情绪,无法以正确的心态来认真对待工作.此外,由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导致很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低下,要想实现创新性服务很难达到标准.
3 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长远发展
在现代网络信息的大环境下,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行为和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怎样将这些变化应用到全新的服务理念当中,从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新的突破,是推动图书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优化资源配置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文献资源整合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科需要为基本原则,同时将经费用于最紧要的学科上.可以按照学科发展按比例投入经费的方式,使每一个重点学科当中都能包含核心资源,改变资源垄断的现状.同时对非重点学科上的资金投入应得到控制,通过资源共享来对其进行文献保障[5].
读者在信息利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说明了图书馆需要对数据库资源和馆藏资源来进行一次彻底的整合.积极的建立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来进行自主的研发,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加以整合,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建立起统一的检索平台,真正的实现一站式服务,保证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短的步骤就能达到知识的获取.使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获得整合过的优质集成信息,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以及最新的动态新闻等.
3.2 提升文献信息服务水平
服务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图书馆发展的立足之本,图书馆一定要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原则.当代社会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因此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信息联络员等方式来建立起多方位的联络渠道,建成全面的、立体的服务体系,更加精确、快速的为读者提供信息保障[6].
3.3 调节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信息的大环境中,图书馆的物理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不受到限制的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但与此同时,网络的便利性也阻碍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已经产生了一个明显的距离,图书馆如果主动对读者进行服务,那么将会大大的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上门拜访、网上交流等形式来减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读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以此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展现出来.
3.4 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新时代图书馆应该建立起科学化的服务目标,以读者为中心,以学科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手段来向各种用户建立起统一的科学服务体制,通过对读者资源信息的收集来了解到读者的需要.在网络上应建立起实时查询和电话沟通等多种与读者交流的机制,开展特色资源服务.此外,开展读者素质教育,通过讲座等形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使其参与到当中,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使读者更好利用文献数据库资源.同时应对读者的反馈和要求意见积极的采纳,并定期提交相关的改进报告和措施,提升创新服务的发展.
3.5 建设好图书馆物理空间
在读者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最希望享受到的就是人性化的服务,这也是满足读者知识需要的重点环节.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的需求除了体现在资源获取上之外,对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因此,图书馆应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来提供不同的服务,将各类文献和个性化培训等集合为一体,形成全方位一体的多功能阅读空间,同时支持科研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此外,应建立起公共图书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一般性的工具书刊以及网络检索等服务型工具,为想要深造或者备考等有需要的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6 提高馆员素质,强化队伍管理
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中作为服务者和管理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都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因此,要不断的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服务能力.同时应建立起图书馆馆员的事业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品质[8].此外,应尽快的建立起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从社会各界选拨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团队之中,并对现有的图书馆馆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提升馆员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最后应建立起相应的职业审核制度,对馆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评价和审核,采取严格的审核标准和规范,使图书馆在管理上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推动馆员们不断的进步,促进图书馆健康、持续的发展.
4 结语
网络信息化的出现在传统的图书馆纸质文献上做出来很大的贡献,弥补了原本纸质图书的不足,但同时也使得图书馆的作用有所丧失.对此,图书馆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的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以创新服务为主要动力,提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其科学的服务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服务的能力,并建立起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推动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刘红星,王美云.试论现代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04(02):43—45.
〔2〕于映红,张慧.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现状研究及其发展[J].情报探索,2006(10):17-19.
〔3〕孙彦玲.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行为变化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10,05(07):181—182.
〔4〕王小平,刘波.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研究 [J].现代情报,2010,05(09):99—103.
〔5〕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J].图书情报知识,2011,06(14):65—67.
〔6〕习万球.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08(26):198—201.
〔7〕何秀文.大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2,07(27):74—79.
〔8〕王桂平.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1,07(1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