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短篇报告文学简论
2015-03-20张宏图
张宏图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报告文学研究所,山东 济宁 272037)
何建明短篇报告文学简论
张宏图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报告文学研究所,山东 济宁 272037)
何建明目前是我国最为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当下对他的报告文学研究多集中在其长篇报告文学创作,较少涉及短篇。本文对他的短篇报告文学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其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识分子题材,第二类是经济改革题材,第三类是其他各类精英和先进典型;写作上呈现出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主题鲜明、叙述技巧独特纯熟的特点。
何建明;短篇报告文学;题材;写作特色
随着《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等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发表,何建明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创作活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他以自己对报告文学特有的敬业、专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同时也进入了报告文学史叙事的文学事业。”[1]157何建明的代表作多是长篇报告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影响大;因此,研究者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长篇报告文学上,对其短篇关注不够。然而,其以《永远的红树林》为代表的短篇报告文学虽不能说篇篇精致,也是佳作颇多。作为研究者,对其短篇报告文学进行关注,是对作家进行全面研究的必要工作。
一
我所能看到的何建明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全是新世纪以后创作的,大约有二十余篇。这些作品主题鲜明,虽然不像其长篇那般关注国是国事、关注重大题材,但也都是呼应时代,对时代先锋和英模给予了褒扬。这些作品从题材上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知识分子题材,这类作品有四篇:《永远的红树林》《生命如歌》《冀东大发现》《让总书记感动的人》,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精致,质量颇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最先失去社会独立存在的地位,被视为依附于各个阶级之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观念的影响,他们又视天下为己任,顽强地表现自己,结果悲剧就发生了。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参与,因为他们往往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只好情不自愿地让他们参与,但他们说了又不算,有时甚至要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历史就在这种两难与尴尬中前进。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热时,不少讴歌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就写出了他们历经苦难“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社会信念。但九十年代后,他们的政治信仰再次受到冲击,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众多博士、硕士奔向公务员队伍时,中国的知识阶层路在何方成了众人关注、也是知识精英内心十分纠结的问题。此时,讴歌科研精英的报告文学有,但不多,何建明及时抓住了这一事关中国命运的现象:当中国老一辈传统的知识分子走完了自己的苦难历程,新生的中国知识精英究竟应该怎样走好自己辉煌的人生道路?我们不难看出,文章快手何建明用了不到七天时间完成的《永远的红树林》以深厚的感情详实地写出了梁言顺在其“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上“十年磨一剑”的探索历程,展现了青年学者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对其理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不露声色间,作品完成了对当代知识分子探索创新精神的赞扬和对时代政治主题的完美诠释。该作应是短篇报告文学表现重大题材的经典之作。《让总书记感动的人》中的刘义权是部队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是一个只有中级职称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为党和军队做出巨大贡献、为国家争得许多荣誉的档案专家,只有中级职称,真的是让人无法相信,也无法理解。但是他却没有怨言,默默奉献、胸怀大局、执着追求,将生命奉献给军事档案事业。他那种献身使命、忠诚事业的事迹和崇高精神风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生命如歌》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扎根基层执着于群众文艺的人民音乐家邹树君。《冀东大发现》刻画了冀东油田的总经理、勘探专家周海民。他在逆境中艰难前行,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执着地探索,最终发现了20亿吨的南堡油田。
这四篇报告文学中的知识分子一个是经济学家,一个是档案专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勘探专家,虽然是不同的行业、专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执着。他们对事业、对科学执着地追求和探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耐得住寂寞,坚强地面对困难,而且颇有担当。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无疑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楷模。如果从社会重大问题的角度看,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之后,知识分子题材可能不算是重大题材,所以在何建明的众多中长篇报告文学中好像只有《科学家的名利场》《苏州博士商》二篇,这四篇作品可以说是弥补了他中长篇的某种缺憾;而从题材多样化的角度来看,这四篇短篇报告文学则是有益的证明。
第二类是经济体制改革题材。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经济体制改革也难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度出现了“进亦忧、退亦忧”的局面。对此,凡有正义感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焦急万分,凡有中国梦的作家无不挥笔疾书,用何建明自己的话说:“严峻和严酷的现实随时可能出现在眼前,我们党的每一个成员能不能像那些为我们创造辉煌历史的先烈们一样,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①转引自梁鸿鹰《〈忠诚与背叛〉:艺术地昭示信仰的力量》,《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9期,第116页。所有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而经济决定了民生,民生又是最大的政治。于是有了他第二类短篇报告文学,关于经济改革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这类作品何建明用短篇,而很少用他惯常的长篇,我认为是因为短篇报告文学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更具战斗力。何建明的这类作品意在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树立经济改革中的样板模范。比如《燃烧的中国海》是写中海油如何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头堡的涛声》写连云港在王建华书记的带领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后发而起,抓住机遇,走国际化道路,快速发展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让大海告诉你》反映了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带的改革巨变:一个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和一座座如诗如画的滨海新城,无不证明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辽宁,美丽的中国;而《心声》则表现改革在全面进入深水区之后人们的热切心愿与期待,这是其最新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构思巧妙,既是民生诉求的直接表达,又是深化改革迫切性的直接回应,是民间立场和国家意识高度统一的作品,是其国家叙事写作形态在短篇报告文学中的又一次完美展现。
第三类是其他各类精英和先进典型报告。这类作品有《北方大港人》《“花王”杨铁顺的故事》《陕北安塞好汉坡》《邱光华》《他,如此爱着土地》等。《国风右玉》是何建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品描写晋西北一座小县城右玉县几十年来几任县委书记矢志不渝保护生态、变“不毛之地”为“塞外绿洲”的生动事迹,他们倡导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在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搞政绩工程、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情势下,这个典型无疑成了当下领导干部的镜子。作品在写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让百姓看到,我们党还是有执政为民的好干部的,让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本来歌颂是悦耳的,也是易唱的,然而在当前文学形势下颂歌式报告文学却是最难写、也最出力不讨好的文本,作家在选材和抒写的分寸上很难把握,要既让当时当地的群众、领导认可,又让广大读者接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智慧、大视野、大技巧。用何建明自己的话说:“社会发展如此迅速,面对各行各业的新事物,作家的知识积累够不够,对时代、国家、老百姓有没有真挚的感情,只有这些条件都具备,才能写出优秀作品。”[2]在何建明的这类短篇中,大多数没有像其长篇报告文学那样把英模和先进典型与政治指向相联系,而是着重对精英和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本身及所具精神加以歌颂与赞扬,歌颂中有批判,颂歌中有反思,突出了他们所具有的正能量,又合理规避了颂圣的误区。作品最终能“赢得了庙堂点头百姓拍手”,正是作家写作技巧高明之所在。
二
综观何建明的短篇报告文学,在写作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其短篇报告文学是典型的报章报告文学。因为作品多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所以所写的人、事都必是新近涌现和发生的,这也就使其短篇报告文学无可避免地继承了报告文学的元初特性之一——新闻传播的新闻性,即所谓“投枪”、“匕首”、“轻骑兵”的新闻性,而排斥掉了包括新鲜性、新颖性、新奇性在内的广义的新闻性。但是,虽然“都是主流话语隆重推出的宣传典型。但何建明并没有将政治化的题材题旨做简单化处理,而是在其中组织日常性的生活化的材料,挖掘其间的民间民生意义。”[1]160这就相应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超脱于一般的通讯报道之上。何建明曾谈到,“人物和故事必须是整篇叙述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一定是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呈现。”①参见何建明《国家·后记》,转引自马娜《从〈国家〉看“国家叙述”的意义》,《中国艺术报》,2012年11月5日,第010版。正如他自己对报告文学所下的定义那样,是“用文学手法写的新闻报告”。
二是主题鲜明。何建明的短篇报告文学全是正面弘扬。不论何种题材,突出的都是主旋律、正能量、新硕果,没有对现实中的丑陋与黑暗进行批判和揭露。这和其长篇报告文学所表现出的“理性”批判明显不同。这些充满热情的歌颂和赞美的作品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和升华,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让我们感到生活在“美丽的中国”可以做美丽的“中国梦”。他一向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取乐于人的消遣品,它更多的功能应是鼓舞和激励我们的人民和后代能够在阅读作品中获得积极的向上的精神与动力。”[3]对干预生活,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揭露和批判才是干预生活,其实不然,当“老太太摔倒,扶不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扶而被讹,且不悔”的典型就具有了干预生活的力量。
三是叙述技巧独特纯熟。从何建明的叙述方式看,作为叙述主体,其客观性是比较强的,但以富有激情的抒情性话语开篇结尾却是他的行文特色。一般他的作品会有如“那一个早晨,我站在东海岸头,……面对今天的中国,我们犹如站在深水前岸,是观望还是叹息?是前进还是等待?一切都在你我的行动与态度之间。”(《心声》)这样的序言开篇;或者会以“世界历史证明了一个法则:大海无可争辩地主宰和影响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重视和倾情大海的人,他一定是胜利者。”(《让大海告诉你》)这样的语式领起全篇。而结尾常常如“让我们期待吧,期待大海再一次掀起惊天巨浪,……来吧,让我们一起跃进中国改革大潮的深水区之中!”(《心声》)“那,又是一个怎样的振奋?为这,请允许我以13亿人民的名义,向你们——英雄的中国海油人致敬!”(《燃烧的中国海》)这般尾声高扬,语音袅袅。
从叙事结构看,何建明对传统的报告文学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运用纯熟,对现代写作技巧拼贴艺术、蒙太奇手法等亦稔熟于心。不同的题材作者往往采取不同的结构,而且多有构思巧妙之作。如《生命如歌》以“最后的记忆、最初的约定、最深情的歌”这三个小标题来构思创作,把邹老师的一生奉献给大众音乐的事迹、意义和价值非常艺术化地表现出来;《北方大港人》以“百年圆梦、英雄本色、壮丽前景”三个小标题来记录京唐港建设和发展;《心声》以“使命、期盼、衷曲、希望”四个小标题来叙述民生、呼吁深化改革,等等。在这些精心的谋篇布局中都充盈着采访当中挖掘、采撷的鲜活素材,进而使这些颂扬性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性,也形成了他稳定的独具个性的结构风格,即在国家叙事与民间叙事的结合中,注重大叙事中的小叙事,注重故事的配置与材料的有机组织,在故事的不断推演中,突显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特征或理性判断。
从叙事语言上,除了开篇经常使用抒情话语外,何建明也常常在文章中使用带有哲思的抒情语言,如“自然界里的花物千种万类,然而花性却是平等的,无论它身处熙熙攘攘的街市,还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无论面对的是贫富贵贱,还是胖瘦美丑,它总是真诚地奉献上自己全部的美艳。君不见,白玉堂上的牡丹,与朱雀桥边的野花,绽放得同样的舒展与芳香。君不见,不管是宫廷华灯下排列怒放的丹尼斯,还是雪花飘舞下情人手中的郁金香,它们同样尽情绽放,这种平等奉献,优雅和无私,就是花的品质。难道种花人不需要这种品质吗?”(《“花王”杨铁顺的故事》)
另外,如“星光在轮复,日月在交替;沉静与寂寞伴随,激情和焦虑厮守;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惊涛骇浪,骇浪惊涛;如雨扑洒,草木变青;如云散落,岩崖露廓;如虹纷飞,彩霞四射……”“欣喜的,激动的,悲愤的,痛苦的……梁言顺思绪万千。每一个数据都在考验着他的理性,论证着他的观点,撞击着他的心弦。”(《永远的红树林》)这样散发着唯美气息的句子也俯拾皆是。语言表述,不仅顶针、排比等修辞技巧运用纯熟,语言精致、动人、有力,还闪烁着平仄韵律。
再有何建明在作品中,常常引用一些名言、诗句。如:“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让大海告诉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命如歌》)“兮兮兮,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兮!”(《永远的红树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欤!”(《桥头堡的涛声》)“千秋孔望谁能企?聊以观澜赋水哉!”(《桥头堡的涛声》)对古典诗词能信手拈来,说明其古典文学功底不薄;能运用恰当,说明已融化在其意识深处。什么是文学性?特别是令人纠结的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现在已被人导入歧途,有人竟公然痴人说梦,高叫“文学的本质特性就是虚构!”好像舍虚构就无文学!别忘了我们老祖宗的《左传》《战国策》和诸多的历史散文,那也是我们文学的根!我们的修辞手法有几十种,不是只有虚构和夸张两种。一个作家的文学素养,一在感悟能力,二在语言素养,三在表现能力即构思技巧,而非虚构能力、夸张能力。“一天等于20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谷穗长又长,搭在河上当桥梁,三辆汽车并排过,谷穗一点不晃荡”是虚构,是夸张,是乌托邦,但不是文学。报告文学作家要摒弃的恰恰是虚构和夸张,坚守的恰恰是老祖宗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史传文学的光荣传统,这一点何建明做到了。
读何建明的短篇报告文学,你能感受到其构思之精巧、手法之精妙;他的作品可谓新闻性、艺术性、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从中可以见出作家的思想高度和文学才情。何建明的短篇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是他自己的成果,因为目前中国文坛上短篇报告文学较少,它便体现了短篇报告文学的整体水平,而且对于提升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水平也颇具借鉴价值。
[1]丁晓原.何建明:泛政治化的非虚构叙事[J].当代作家评论,2011(5).
[2]怡梦.自媒体时代:少听杂音 静心创作——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N].中国艺术报,2012-07-16.
[3]何建明.补记:发现历史的意义[M]//台州农民革命风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A Brief Discussion on He Jianming’s Short Reportage
ZHANG Hong-tu
(Research Center of Reportage,Ji’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ing 272037,China)
He Jianming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reportage in China,and the studies are focused more on his long reportage literature creation than on his short at the present time.In this paper,his short reportage literature is researched and analyzed.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the themes of his writ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the first is the intellectual theme,the second belongs to economic reform,and the last focuses on various elites and advanced typical people.It is found that his works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news,brilliant theme and unique and proficient narrative skills.
He Jianming;the short reportage;theme;writing characteristics
I207.5
A
1008-2794(2015)01-0039-04
2014-08-10
张宏图(1976— ),男,天津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报告文学、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