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方言比喻格式“跟X样”分析
2015-03-20陆侠
陆 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隶属亳州市。县境东邻怀远县,北接涡阳县和濉溪县,西与利辛县接壤,南与凤台县交界。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分区[1]B3,蒙城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读音特征之一是前鼻韵母鼻化,鼻化元音的鼻音性较强,鼻韵尾n丢失。蒙城方言中,“跟X样”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大量使用此结构,使自己的表达形象生动,让对方理解清楚容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跟X样”进行全面的探讨。
本文以蒙城方言事实为调查和分析对象,文中方言语料均来自田野调查。
依据陆俭明,普通话中,“跟X一样”可以表示两种语法意义,一种是“表示比较,强调等同”;还有一种,是“表示比拟,强调相似”[2]61。如:
(1)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一样。
(2)手脚跟芦柴棒一样。
与普通话“跟X一样”相比,蒙城方言“跟X样”稍有不同。从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看,蒙城方言中,“跟X样”可以表示三种语法意义。
1.表示对比,显示人或事物的共同点,侧重比较,强调等同。
(3)我想想跟谁的样法样。(样法:模样;样子)
(4)长得跟谁样,长得跟咱庄xx样。
2.表示推测或估计,是一种主观测断。
(5)跟变天喽的样(天气好像变了)。
(6)我跟认得你的样(我好像认识你)。
3.表示比喻。除表示比较、推断外,“跟”字结构也大量地表达比喻,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不同质的另一人或情境。
(7)傲得跟昂头马样。
(8)慌得跟鳖抓荷叶的样。
(9)个多高,跟秋苘样。
(10)搁这站着弄啥?跟卖不掉的秫秸样。
“跟X样”格式表示比喻是其最基本的语义类型,是本文要全面讨论的中心。
蒙城方言中,表示比喻的“跟X样”可以用于描写人或物,数量最多,最具特色的是用于描写人的比喻句。人的容貌神情、穿着打扮、举止行为、性格性情等,如此种种均可用此比喻格式表达出来:1.人的容貌神情,如“俊得跟桃样(像桃子一样漂亮)”“瘦得跟刀刀螂(螳螂)样”“跟要哭不得咧嘴的样(形容有苦难言的神情)”“气得跟吹猪的样(形容气的样子和程度)”;2.人的穿着打扮,如“穿得跟炮打的样(形容穿得破)”“头梳得跟老牸牛舔的样(形容头发油光)”“头剃得跟老豁牙啃的样(形容参差不齐的样子)”;3.人的举止行为,“走路跟晃蛋鸡样(形容走路不稳)”“护得跟护秃子的样”“鬼(高兴)得跟糖人样(形容非常高兴)”“叫唤得跟蝎子蛰的样(比喻声音大)”;4.人的性格性情,“跟闷鳖样(形容人不爱说话)”“机灵得跟兔子/兔子祖姥爷样”“跟差把火的样(形容人品行差,“差把火”即“没做熟”,义为还未成为人,用于骂人)”。除此之外,尚有少数是描写事物的客观属性,如:“轻得跟灯草样”“薄得跟葱皮样”。
单就语法意义而言,蒙城方言中“跟X样”的结构与普通话中的“像……似的”相同。
一、语法结构
首先,我们对蒙城方言“跟X样”句式本身进行结构分析。
“所谓结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一个语言单位。结构既然是词和词的组合问题”[3]。那么,我们就先分别考察这个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跟”“X”“样”,然后再考察由“跟”“X”“样”构成的结构,以及与此结构有关的问题。
1.跟
普通话常用喻词有“像、好像、犹如、仿佛、跟”等,而蒙城方言中喻词只用“跟”,读音记作[kə~212]。在讨论皖北方言时,于芹、张德岁把表示比较和比喻的喻词记作“给”。
“跟”用于指出喻体,在句法上,表示比喻的“跟X样”格式中的“跟”,有时可以省略,形成简式“X样”。如:“累得杨雄样”“乱得羊脏样”,能省略“跟”的为数不多,仅此几个。
2.X
本地方言中,喻体X可以是单名词、名词短语,即“跟 N P样”格式,如,“吃得跟牛样(形容人的身体壮实)”“弯得跟狗腿样”“跟剁尾巴猴样(形容人性子急)”“跟不着窝的兔子样(形容人无常性)”。
X亦可以是“动词语+的”结构,即“跟VP的样”格式。普通话中,谓词性成分可以直接进入“像……一样”比喻结构中,不需要加助词“的”,如:
(11)有时会听见长城上发出很低很低的声音,像吟诗一样。(杨朔《秋风萧瑟》)
(12)他们读书的声音,渐渐低下来,都嗡嗡像蚊子叫一样。(方志敏《私塾》)
而蒙城方言中,谓词性成分不能直接进入比喻结构作喻体,必须后附“的”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进入“跟X样”结构中。“跟VP的样”中的VP可以是单动词、述宾短语、主谓短语,甚至是单句。如:“热闹得跟过年的样。”“跟号丧的样(形容声音大且惹人烦。)”“嚎得跟杀猪的样(形容声音大)。”“心来跟长草的样(形容心里慌乱)。”“脚冻得跟猫咬的样。”“头缩着,跟鸡鳖咬的样。”“慌得跟鳖抓荷叶的样(形容人手忙脚乱)。”
3.样
普通话的比况助词有“似的、一样、一般”等,而蒙城方言中只有“样”,在句中读轻声,音[iã0]。观其作用,和普通话的“似的”“一样”有相似之处,是比况助词,帮助构成比喻。不同的是,普通话中,有些语境下,比喻格式的比况助词“似的”“一样”可以省略,且不影响原意,但方言中,“样”不可省,去掉“样”后句子不成立。“样”必须附在其他语言单位上边,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在语义上,它明显地带有“相似或相同”的意思,只不过比普通话中“一样”的意义要弱些。蒙城方言中“样”的语义虚化程度高于普通话中的“一样”,所以普通话中“一样”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省略,但蒙城方言中“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省。
蒙城方言比喻格式“跟X样”经常处在句子或分句的末尾,没有用在句子中间的(即没有用作状语或定语的)。
二、句法功能
从语法意义上看,蒙城方言中的比喻格式“跟X样”与普通话中的比喻格式“像……似的/一样”相同,但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上看,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普通话中的比喻格式“像……似的/一样”在句中既可作谓语,也可作定语、状语。但蒙城方言中的比喻格式“跟X样”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句中仅仅可以用作谓语和补语,更为常见的是作补语,格式为“AP/VP得跟X样”。
1.作谓语
(13)脸跟浮了苗花样(形容漂亮)。
(14)心来跟长草的样。
(15)眼跟竹糜子拉的样(形容眼小)。
2.作补语
(16)弯得跟牛梭样。
(17)瘦得跟狼子(黄鼠狼)样。
(18)嘴张得跟料瓢样(形容嘴巴大)。
(19)腿酸得跟醋样。
与普通话一致的是,蒙城方言中的比喻格式也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分句或者单句。如:
(20)也舍得多弄点,跟吊药引子的样(形容量少)。
(21)忙得这一头,那一头,跟打仗的样。
(22)没说抹哪坐会,到哪都跟剁尾巴猴样。
(23)叫唤啥!跟吭丧的样。
(24)头上起个包,跟鹅瘤样。
(25)怀来抱个小子,跟哈巴狗样(虎头虎脑,憨态可掬)。
三、语义特征
1.“AP/VP得跟X样”式框架对AP/VP的要求
根据大量的语料,我们发现蒙城方言能够进入这个格式充当述语的AP/VP受两个条件的限制:(1)音节的限制;(2)褒贬义的限制。
相似点出现时,充当相似点的是形容词。述语AP与相似点重合,AP为表示消极意义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瘦、黑、薄、轻、弯、乱、细、孬、脏、硬、精等。从调查到的语料看,只有三例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俊、干净、机灵。
相似点未出现时,述语为VP。VP多为单音节动词:吃、张、嚎、淋、皴、梳等。
2.相似点的隐现
在使用的过程中,此比喻格式更多的是相似点不出现,如:作谓语时,单独构成分句或单句时,补语前的述语是VP时。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相似点隐现的规律。
作为喻体的事物或情境在言者和听者的认知领域代表单一、固定的特征,没必要说出为什么像,此时相似点隐而不现,留给听者想象,显得言语简洁。如“脸跟浮了苗花样”,形容人长得漂亮。本地人以脸如银盘,白里透红的长相为美。浮了苗花花型状如银盘,颜色白里透红,在人们的认知领域,这种特征明显并且符合本地人的审美观。只要把人脸比作“浮了苗花”,听者马上就能联想到“大、圆、白里透红”的特征,因此不出现相似点,人们还是可以理解。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喻体特征不明显时,相似点就要出现,说明为什么像,使听者便于理解和接受。
四、色彩义
比喻富有情感意义,人们使用此结构来表达感情或态度。
1.形象色彩
比喻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慌得跟鳖抓荷叶的样”,腿短体重的鳖,去抓叶光面滑的荷叶,其慌乱滑稽的形象可想而知,把人慌乱的神情与鳖抓荷叶的慌乱状态联想在一起,使人忍俊不禁。又如“烧得跟坏红芋(腐烂的红薯)样”,被当地人用来比喻“忘乎所以”。窖藏红薯,腐烂变坏之前,会先生热,在蒙城方言中,“某物生热、人生病发热”均被称为“发烧”,人们故意把“烧”的两个义项糅合在一起,通过义项的糅合把人和物联系在一起,以达到风趣幽默的目的,表达了人们厌恶之情。
有的比喻常常有戏谑的语气,如“头梳得跟老牸牛舔的样”、“淋得跟水老鼠样”、“热得跟水驴样”、“脸黑得跟蛋皮样”等等。在贬损讽刺之中包含着无限的幽默和风趣。交谈时,比喻格式用得恰当,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蒙城方言中比喻格式能产生如此幽默的效果,和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本体为表示人的神情变化、外貌特征、动作行为、穿着打扮、人物的性格品质,而喻体要么是动物,要么为司空见惯的物体,本体和喻体大相径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被联系在一起,形成比喻,这是此比喻格式产生幽默效果的原因之一。
2.感情色彩
此比喻格式表示褒义的很少,如“脸跟浮了苗花样”、“跟哈巴狗样”、“俊得跟桃样”等等。
大部分的比喻不仅巧妙有趣,而且象征着对社会恶习、恶行或不好性格(恶性)的某种批评,表达人们的厌恶、不满之情。例如把护短的行为/人说成“护得跟护秃子的样”;挖苦有洁癖的人或假爱干净的人,用“干净得跟屎壳螂样”;骂人“品行差,不是人”用“跟差把火的样”,“差把火”即“未做熟”,“未熟”即“还不是人”。
此种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使用的词语形式,多为贬义之词,但这种比喻使用的语言环境,却是融洽的,和谐的,使人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享受到舒畅和欢快。
“跟X样”表示的比喻,大部分感情色彩非常鲜明,但也有一部分没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只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说明,而且无论使用在何种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仅是客观的表述,并无明显的褒贬情绪,如“头摇得跟拨浪鼓样”,只是把头摇的神态通过拨浪鼓形象而如实地描述出来,并无赞扬、喜爱或厌恶贬低之意。
3.地域色彩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文中指出:“切实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景的:……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4]10蒙城方言此类比喻往往用较熟悉较具体的事物作比,喻体都是当地所见得到的事物,如“牛梭(驾车或耕地时套在牛脖子上,状如狗腿的一种农具)、狗腿、兔子、灯草、坏红芋、屎壳螂”等。通过考察语料可知,方言中的比喻总是和当地农业生活、农村生活中特有的事物息息相关,所以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母牛舐犊,牛犊毛皮滑顺的情形随处可见,人们极其熟悉。见到梳得油光可鉴的头发,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牛犊被母牛舔舐后毛皮缕顺的形象。
每个说及的事物、事件,带有说者听者的体验性,而能在听者的心里唤起一定具体的形象。用来作比的事物,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所以构成的比喻易懂,容易被接受。
[1]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郝光顺.谈“像……一样/似的”结构[J].松辽学刊,1989(4):70-76.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