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广东国货运动成效不显的原因分析

2015-03-2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洋货国货运动

孟 蕴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对于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席卷全国的国货运动的研究,学者往往从其起因及轰轰烈烈的发展进程着笔不少,而对于其发展特征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则草草落笔.笔者试从商人、消费者、国货本身及政府等方面对国货运动成效不显的原因略作分析.

1 投机商违背社会规则,给国货运动蒙上一层阴影

广东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奸商走私偷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即使在国货运动如火如荼发展的大好时机,《广州民国日报》几乎每周都有走私、偷运的相关报道.如:“走私入口火柴多用厂包或纸包散装偷运,每遇轮船抵埠,即预雇小艇,靡集轮旁,由船内走私人员,将火柴抛落小艇,以掩关卡厘厂稽查耳目,……然后改用竹笠装载,分发四乡而沽.举凡与港澳交通之地,其偷运亦同.”[1]

在广东省海关搜查中,甚至发现这种怪状:看守码头的官员发现一打扮很是时尚的妇女,看上去腹部隆起像是有孕在身,但是由于衣服太短的缘故,细细看来,其腹部隆起部分出现凹凸不平的奇怪现象,女官员随后令其解衣检查,结果发现妇女衣服内竟藏有很多人造丝织品,细数下来竟然有十几幅……

令人担心的是,在愈演愈烈的偷运、走私狂潮中,广东官、商竞相参与,官吏,特别是缉查人员,“以辑私之人为人运私,沿途关卡最便通行.”地方势力甚至勾结广东当局,利用军舰、辑私舰、警船等放肆走私,当局为扩大税源,往往纵容此举.如1933年,从九龙海关转来的大批逃税货物,通过官方用军舰直接运进广州.

1935年初,费正清在亲眼目睹华南一带走私情形后发出感慨:“当广州政府的炮舰为官办专利事业服务时,海关辑私部队也无能为力.”[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抵制日货成为国货运动的重要内容,但在国难声中,仍有一些奸商将大批日货改头换面销往内地.如从日本转运的电器,改换德国商标出卖,更为恶劣的商家竟然将一些日货商品上面印上中文,冒充国货销售.普通消费者为振兴国货,看到这些冒充国货的仇货,不明就里,很容易上当受骗.

2 消费者崇尚舶来,是国货运动成效不显的制约因素

近代学者朱英曾经指出,在近代中国消费的方式发生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崇洋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东南沿海地区似乎甚为明显,据《广东之生活状态》记载:“粤省与外人通商最早,又最盛,地又殷富,故其生活程度,冠于各省,而省城地方,则迨与欧洲相仿佛,较上海则倍之.”[3]

作为社会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广东女性和学生在国货运动中的表现值得称道,然而具体到实际服用国货的行动时,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广州创办的《国货月刊》曾经指出:“妇女国货年”的失败乃势所必然,因为香水脂粉等时尚用品的购买者,决非农村“粗衣硬食的村姑”,更不是那些沿门托钵、蓬头垢面的女乞丐,而正是那些“在电炬辉煌的舞台上,穿着国产质料制成的服装,向那观众面前来表演的女明星,名媛,和那站在讲坛上大声疾呼的从事妇女运动的领袖!在平日里有几许明星,名媛,和从事妇女运动的领袖们不是服用华彩夺目的外国货呢?”[4]20世纪30年代,普遍发现社会中消费最奢侈的人群还有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这部分消费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需要的奢侈品也是最多.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往往表面上提倡国货,暗地里却是消费洋货的主力军.不论此说的真实性有多大,至少可以说明在国货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有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报纸上广东省、市政府三令五申地饬令所属各机关团体务必服用国货的通告,多少也能印证这一点.

有关其他民众的使用洋货情况,《广州民国日报》有过这样的报道:“晚近洋服盛行,有些人认为洋服非用高价的舶来品缝制,则不足以表阔绰而炫流俗,寝假相习成风.凡穿洋服的,就以为不用舶来品制造,不足以表示其‘漂亮’,于是舶来绒布竞销一时.4、50元一套的普通绒衣服、3、40元一装的绒大缕、2、30元一套的麻葛衣服,恬不为怪,而且朋友相见,还以此自炫.有不甘随波逐流,仍穿国货绸布长衣或土织布绽所制的洋服,则被朋友讥笑,甚至加以‘化腐’‘衰仔’‘兵哥’等不美之名.彼辈为环境所迫,遂终于不能不同流合污.”[5]

时人对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多有批评甚至讥讽:“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社会心理形成爱用洋货的习惯,久而久之,衣非“洋”不美,食非“洋”不足,居非“洋”不成,行非“洋”不速,“粤地与港澳接壤,人民习染欧化,喜用舶来品.所以我国经营土产国货,而趋破产,社会显露崩溃迹象.”[6]弃土崇洋的风向标一旦树立,势必影响国货事业的继续前进.

3 政府部门作为有限,是国货事业不振的根本障碍

20世纪30年代的国货运动,广东省政府方面虽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人们服用国货的条例,甚至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国货运动,然而终究仅限于宣传、提倡方面,因此被时人诟病为“官样文章”.政府在国货运动中的不作为或者作为有限,是国货事业不振的根本症结所在.

3.1 国民政府未切实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保护关税是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产业的首要选择,这一举措尤其适用于“产业幼稚”的民国时期.1929年国民政府虽争取到所谓的关税自主权,但新颁布税则只是在综合旧协定税率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关税最高税额仅为27.5%,与西方国家的关税差额悬殊,根本无力保护本国幼稚的工商业.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提倡国货、振兴实业,但对于事关利害关系的海关检查,国民政府往往改轻关税,只为蒙蔽时人眼球罢了.

除了没有保护本国经济的税法出台之外,政府还往往对在国内流通的土货课以层层重税,厘金之重压得商人喘不过气,而对于洋货,则有“子口税单”的保护,国货重压之下,是没有能力同洋货相抗衡的.20世纪30年代初,洋货之所以得以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倾销,是受到国民政府“外货特税”的庇佑,这是近代国货运动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原因.

3.2 政府未采取切实措施扶助国货事业

第一,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以铁路而言,据1930年初步统计,我国共有铁路约9500英里,其中四分之三为前清光绪21年至民国4年之间所造,除东三省外,近十余年来,基本上无大的进展.且铁路的管理在民国时期多受军队控制,一遇战事,商品就几乎中断运输.离开便利的交通运输,农工商业的发展谈何容易?第二,政府未健全引用人才的社会机制.时人谈到国货事业中集中人才的重要性时说:“办事非难,人才为难.有非常之人才,而后有非常之事业.不然纵有极大规模之团体,而徒具形式,鲜有精神.……无论其为士也,为工也,为商也,并无论其在何团体办事,果于提倡国货有特殊之学术与经验者,皆当一律延聘,务使各尽其所长.”[7]然当时的执政府并没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第三,执政府在服用国货方面未能以身作则.据称在广州市社会局的布告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大致为在各政府机关人群中,使用国货的人也有,但是更有西装短服洋货满身的官员,连行政人员都不能切实使用国货,怎么能要求普通民众能遵照执行呢?布告还嘲讽这种现象在全球都是甚为罕见的.

4 国货总体不敌洋货,直接导致国货运动最终失败

针对社会上风行买卖洋货的现象,近人宋则久曾经责问商家:“现在正是提出国货大好时机,你们为什么非卖洋货不可呢?”而商家回答说:“你不必问我们,你应当去问民众,我们做买卖的原则,是本民众心理而行,民众欢迎什么,我们就当卖什么,若背民众心理而行,必不能获利,如果民众全要买国货,我们万无全卖外货的道理.”转而问民众,民众回答说:“我们是经济的关系,买外货,又好又贱,我们的经济就充裕,若是买国货,非但货不好,我们经济就不够用,你应当问工厂及各工业家,他们为什么不研究呢?如果货好价贱,不用提倡谁不买?”[8]

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国货不能畅销的原因.国货何以不敌洋货?近代著名企业家穆藕初深有感触:“在华外国工厂有优秀的技术和工厂管理法,有伟大的组织力量与雄厚的资本,又有他们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的援助,所以他们的国产工业占着绝对的优势.”[9]

总之,发展国货事业的首要办法是排除障碍和改良工商,否则国货与外货相抗衡,只能是如“驱八旗绿营之兵,以与欧西新式陆军相角逐也”.

〔1〕本市火柴业日益衰落[N].广州民国日报,1929-7-17(4).

〔2〕吴伦霓霞,何佩然.中国海关史论文集[M].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7.646.

〔3〕朱英.近代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0(1).

〔4〕胡朴安.中国全国风俗志(下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370.

〔5〕马艾文.妇女国货年的回顾和学生国货年的展望[J].国货月刊,1935(11).

〔6〕土布服装大畅销[N].广州民国日报,1930-4-3(4).

〔7〕向海关投私货者须知[N].现象报,1934-3-8(5).

〔8〕宋则久.维持国货之要义及经济学之原理.中华国货维持会廿周年纪念刊.天津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C].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166.

〔9〕赵靖.学生国货年的真实意义.穆藕初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洋货国货运动
千年国货奶茶店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国货之光
不正经运动范
别追捧洋货了,国内有这些好配饰
洋货的前世今生
新税制来了 今后咋淘洋货?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晚清“洋货流行”与消费风气演变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