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病人入ICU的观察和护理
2015-03-20张晓华
张晓华
(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心脏术后病人由于心功能较差,手术过程复杂,创伤大及低温、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等特点,心、肺、脑、肾都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低心排等风险[1],需要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护,发现异常后需应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立即纠正,使各异常指标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使人体各脏器功能处于稳定状态,使病人渡过危险期.因此,心脏病人术后入ICU进行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8月开展心脏手术至今共进行46例心脏手术,现就其入ICU后48小时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总结评价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共46例,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9.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32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体外循环下缝扎18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型术9例.术后病愈45例,死亡1例.
2 病情观察
2.1 ICU护士对心脏术后入ICU病人交接要点及程序
入ICU后立即上呼吸机,观呼吸状况→心电监护,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各管路(心包引流,纵膈引流,有创动脉血压,颈内静脉管,气管插管,导尿管,胃管,输液通路)→药物(0.6%氯化钾,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甘油,硝普钠)控制速度→术区情况→皮肤情况,尤其皮温→其它(术中情况等).
2.2 病情观察要点
2.2.1 心率
术后心律失常是心脏外科病人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术中对心脏传导系统及心肌的损伤,术后代谢紊乱以及外科应激.心脏术后的患者血流动力不稳定,并且术前已存在压力或容易负荷过重而导致心功能不全,术后易发生节律紊乱[2].房间隔缺损易发生房扑房颤,三尖瓣关闭不全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易发生室早,室速,室颤[3].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心电监护必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设定上下限报警值,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电风暴的发生,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或电除颤.必要时安置起搏器,应用异丙肾使病人维持一种适合自己病情变化的心率水平.
2.2.2 血压
血压能反映循环血量情况,心脏术后病人多置有创动脉管和中心静脉管,连接监护仪,时时测量血压,保证血压在120—90∕85—60毫米汞柱之间,中心静脉压5—12厘米水柱,要避免管路打折,受压弯曲,保证血压测量值准确.
2.2.3 体温
体外循环以及使用冷晶体间断灌注,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等可导致体温失调—低体温.患者术后入ICU体温较低,一般在35.4—36.5℃之间,尤其下肢及表皮温度较低,触及发凉,并有一个明显的体温平面.勤测体温每小时一次,感知体温平面,准确记录体温及皮温平面变化情况,给予被褥及控温毯保温.术后4小时左右体温升至正常,双肢双足温暖,术后10小时左右患者体温可升至38℃以上,为术后反应,给予相应处理.
2.2.4 呼吸
患者入ICU时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注意有无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注意气管插管深度,妥善固定,观察有无痰液,及时吸痰,记录痰液性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合理设置报警值,注意报警情况,查明原因,及时处理.病人意识清,自主呼吸平稳后及时停机、拔管,给予鼻导管吸氧,注意呼吸节律、强弱、快慢变化,有无憋气,监测血氧饱和度,保证在90%以上.
2.2.5 意识
病人入ICU后均处于麻醉未清醒状态,瞳孔较小,光反射正常,压眶反射灵敏.半小时观察一次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活动情况,有无躁动、挣扎,直到患者神智清醒,能自我表述.注意全麻未醒与昏迷的区别,有无因低血压、心律失常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及时处理.
2.2.6 心包和纵膈引流管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每小时记录1次,第1小时偏多正常,但不应超过300ml,若大于300ml,颜色鲜红,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引流管的长度,避免脱出、打折、受压、弯曲,当引流液小于50m l,颜色淡红,胸腔无积气、积液时可拔管.
2.2.7 出入量
术后12小时内每小时统计出入量,注意出入量是否平衡;留置导尿,监测每小时尿液性质、量;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根据出入量及中心静脉压调整滴速,避免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心衰和肾衰.
2.2.8 术区
注意术区敷料是否整洁、包扎完好,有无渗血,术后病人多胸带包扎固定,要定期打开观察术区情况.
3 护理
3.1 体位
病人入ICU时全麻未醒,去枕平卧,床头抬高15度,待病人清醒,循环稳定后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后期病人可床上坐起.
3.2 药物作用
术后病人用药种类多,多巴胺,多巴酚酊胺,硝普钠,硝酸甘油,0.6%氯化钾液同时使用,有时需补液补血,应用异丙肾.根据医嘱,准确给予药物治疗,由中心静脉给药,或外围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了解药物特性,主要事项及不良反应,控制滴速,观察药物疗效.
3.3 管路护理
3.3.1 有创动脉和中心静脉管
有创动脉管多置于桡动脉,应手腕伸直,保持管路畅通;中心静脉管多置于颈内静脉,妥善固定,避免管体脱出;每30—60分钟病人平卧调零点测一次中心静脉压.CVP管内不输注升压药物、血管扩张药,以免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病人咳嗽、呕吐、抽搐躁动时需安静10—15分钟再测.穿刺部位保持无菌,每天碘伏消毒,换药一次.熟悉三通使用方法,确保连接牢靠,防止管道脱开造成出血.
3.3.2 心包和纵膈引流管
术后48小时内每30分钟采用负压法挤压引流管一次,有助于引出心包及胸腔积液,防止血凝块堵塞.挤压时防止引流液逆流入胸腔.引流管经皮肤口处保持无菌,定期消毒更换敷料.管路各连接处要紧固牢靠,避免脱开造成气胸.
3.3.3 尿管
每日两次会阴擦洗,避免泌尿系感染.术后24小时定时关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3.4 饮食
病人清醒拔出气管插管后,少量饮水.无呛咳,给流食,少食多餐,逐渐半流食至普食.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适量补钾.
3.5 心理护理
病人入ICU后多有紧张,恐惧心理,产生ICU紧张综合征[4],应向他们介绍ICU环境,工作人员应多与他们交流,并附肢体语言.态度和蔼,语言温和,耐心倾听病人表述,提出问题及时解决,使病人安心治疗.
3.6 基础护理
监督护工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室整洁、安静,每2小时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一次,避免皮肤长期受压.加护床挡,防坠床,并悬挂相应标识,提醒病人及工作人员注意,保证病人安全舒适.
4 总结
在对心脏术后入ICU病人的积极治疗、严密病情观察、细心护理的过程中,总结了上述经验,应用于每位心脏手术病人,收到了较好效果.45人病情平稳,安返病房,1人因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抢救无效死亡.
〔1〕徐宏耀.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62.
〔2〕曲志玲,宋晓娟.心脏术后心律失常原因及治疗[J].工企医刊,2001(1):42—43.
〔3〕王效民.护理干预对体外循环术后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影响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4(1B):32—33.
〔4〕麻洁,侯白梅,ICU紧张综合症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2486—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