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域文化“走出去”战略视域下的译介策略探讨

2015-03-20高风平刘新淼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音译译介走出去

高风平,刘新淼

(1.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西部地域文化“走出去”战略视域下的译介策略探讨

高风平1,刘新淼2

(1.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西部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了解中国从西部开始”的文化译介活动也将逐步打开局面。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本土译者必须转变翻译观念,完善、优化针对性的译介模式。既要坚持直译优先、直译最大化原则,又要合理拿捏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度,有效再现原汁原味的西部地域文化,让西部真实地走进国际视野。

西部地域文化;走出去战略;译介策略;直译;音译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21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西部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了解中国从西部开始”的文化外宣品必将逐步打开局面。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宣传西部地域文化,让西部走进国际视野,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一、西部地域文化译介的迫切性

(一)西部地域文化译介势在必行

中国西部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西部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无可替代。但令人遗憾的是,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尽管中西翻译理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纵观中国翻译史,前三次翻译高潮,无论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还是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都以外译汉为主导。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翻译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介力度仍相对有限。[1]

在我国翻译界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中华文化对外译介的大形势下,不同地域的翻译工作者应视推介本地地域文化为己任,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和本土身份优势,更新和优化翻译观念,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途径,形成一套系统的引领性翻译策略,打造本地专业翻译队伍,提升专业素质,普及职业技能,为本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西部地域文化译介不畅的因素

在全球文化语境下译介中国文化是中国译者与时俱进的态度、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华夏文化根基与代表的西部文化,更亟待走入国际视野。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首先包括译介主体。因为母语是汉语,本土译者一般而言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意向、文化符号等深层次的问题的解读是独具优势的。但是由于受以往翻译活动中文化失衡状态的惯性影响,本土译者可能在译介过程中会习惯性过多地运用异化的策略,以期投其所好,博得西方读者的青睐,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真实性、原生态性大打折扣。其次,由于行业薪酬、就业环境、教育成本、工作强度、行业风险等因素的影响,高水平的本土译者数量呈下降趋势,很难满足译介工作的需要。

外国译者或汉学家目的语功底不俗,但在解读原语时可能会曲解、误解一些文化因素,这一问题在地域文化翻译中表现更加突出。而且他们会倾向于运用意译或归化策略,这样一来,相应翻译能否保证传真中国文化便成了悬念。中外译者组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翻译状态。双方不同的母语与目的语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使翻译活动更顺畅,但决策不当也会造成失误,而且相应的协调、运作也需要较高的支撑条件和运行环境,一般只适用于大型项目启用。其次,一些媒体、机构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常常会因为主观认定受众面小、推广价值不高、预期收益不确定,而对于配合中国西部地域文化译介的活动缺乏积极性。

再者,对于一些外国受众来说,中国文化遥不可及,中国西部地域文化更是神秘又陌生,这也构成他们了解、体味、欣赏中国文化的障碍。

另外,一些西方相关媒体和机构在引入项目时,往往更关注商业利益,出发点是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对文化传播的价值并不重视,所以选题很可能偏狭、边缘、以偏概全,甚至出于娱乐受众的目的,对原著进行肆意删减、演绎,从而误导受众,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群体。实际上,一直以强势文化自居的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多少是带有一些偏见的。任何外国文化的推介想要在西方国家打开局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强势制约在译介策略中的体现,使得西方立场成为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审视者和裁判员,在这种“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关系支配下,中国文化可能被西方所谓的推介者随心所欲地曲解和误读。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要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以本土的身份优势传真中国文化,用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构架西部地域文化译介模式

(一)转变翻译理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我国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译介,以“请进来”为主调。世纪之交,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国务院新闻办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就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2]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被提上日程,从转变翻译理念入手,倡导通过使用直译、音译、加注等方法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主要思想进行阐释,以凸显文本的中国文化身份。

中国在国际视野中逐渐强大,面对以往文化失衡造成的冲击,中国译界既要有大国胸怀,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建立强国自信,共同探讨可行性措施,合理解决译介活动中的文化失衡问题。在翻译策略上,尤其是面对强势文化读者,应充分发挥直译、异化的积极作用,并致力于在翻译过程中寻求合理尺度,尽量保持中华文化原貌。[3]西部本地的专业译者队伍也应努力寻求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翻译策略,对规范本土翻译行为起到引领作用,提高地域文化译介质量和成效,扩大宣传力度,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家乡地域文化优势贡献力量。

(二)完善译介系统工程

当“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之后,国家相关的权威机构和专业组织需理性引导相关的翻译项目和活动,合理规划,加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强化本土译者队伍的培训。译者也应提升专业素养,摆正心态。任何非理性的急功近利行为都是中国文化译介行为的大忌。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促成译者、作者、出版社、推广机构等之间的沟通协作。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与国外出版社间和相关机构的深度和良性合作。相信,中国的崛起一定会给中国文化的有效推介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三、优化译介策略

(一)地域文化译介的特点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与传统的历史、建筑、艺术、习俗等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文化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是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民族习性、风土人情,对本民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持久而顽强,对此展开跨文化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翻译策略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大背景下,对其展开译介工作成为了一种必需,这对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扩大本民族的影响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翻译对西部地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比较而言,早期的中国文化译介倾向于使用西方式话语来阐释中国的文化元素,而近期的译介则倾向于采用音译法和直译法等来凸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地域文化的译介史正反映了不同社会元叙事在不同时期对翻译选题和策略的制约作用。不同阶段互有区别的地域文化译本也表明,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面貌往往取决于叙事者如何表述。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对外译介中,译者在不同时期曾通过音译、直译、增删、替代等一系列措施在译介中建构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面貌。

(二)地域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

中国西部地域文化的国际意义是基于其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基本特性, 而且正因其携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而独具魅力,对于这些特性的误解往往会导致对文化的误读。因此,地域文化翻译不仅要求语义的文化求证,而且还涉及文化表现的种种策略。

在中国地域文化的译介中,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一个关键点,文化负载词表现出内涵的多重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理论形态的承传性。 所以必须通过对西部地域文化因素的特征进行辨析、归纳、梳理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英译进行对照、配伍研究,从而做到合理变通与整体关照共和谐,适当妥协与严格固守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弘扬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文化负载词的主动输出无疑是一个绝佳切入点。但由于语言类型、文化实力、文化自觉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负载词在译成外语时很多译者倾向于采用意译,从而导致内涵表达不全面、不准确,甚至误读误译。因此译者必须关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动态认定,寻求合理规范的翻译策略。能否以合理的方式输出中国文化负载词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是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4]

(三)正确处理地域文化译介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1.坚持直译优先原则

近年来,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在遇到一些中国文化中的符号性词语,特别是涉及地域文化中国俗特点很强的词语时,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很纠结。如何选择合理的途径确保地域文化在海外得以有效传播是大家一直在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很多译者的常规做法是在将国外国俗词,特别是空缺词引入汉语时,最常采用的方式是直译。直译在国俗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传送过程中损失最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译介国俗词和空缺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译者过分关照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视角和阅读习惯,在汉译英时往往谨小慎微,较多采用意译和仿译,这种双重策略选择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很多国俗特色、地域风情词语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大量过滤掉了,最终译入语中呈现给读者的东西或支离破碎,或断章取义,已游离出原语的核心内涵,甚至造成失实的后果,这使得译入语读者无法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这种表现在译介活动中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的惯性思维必须扭转,中国文化译介才能进入真正的良性循环。而本土译者更应转变观念,提升民族自信心,在中国文化译介中坚持直译优先原则,力争有效传真中国文化,让世界通过我们的译本看到中国文化的原貌,这是每位本土译者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翻译界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2.坚守最大化直译

意译导致的以辞害意的后果曾经过滤掉了多少中国文化负载词中的丰厚内涵,造成了怎样的文化失真,我们很难估量。例如,若有人主张将“秦腔”译为“Shaanxi opera”,于是其回译便成了“陕西歌剧”,但秦腔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传统地方戏曲,其中的“唱、念、做、打”,岂能是“opera”所能传递的,汇聚了歌剧、舞剧、话剧、武术等艺术门类多种元素、大气豪迈、酣畅淋漓的秦腔,又怎能是“陕西歌剧” 所能描述的?同理,“华县老腔”如果翻译成“Huanxian opera”,又会与我们看到的“冷、楞、蹭”的真实与淳朴怎样的风马牛不相及。

在国俗词语,特别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我们要努力坚守最大化的直译,音译便是一种既便捷又高效的手段,提倡译者刻意保留一些中国特色表达的汉语拼音形式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有效途径,如有必要也可以考虑在行文中或括号中做一些简要注释。因为看似简单、直接的“音译”法恰恰最有利于保留国俗词语和文化负载词的精髓,从而达到传真中国文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音译还有利于激发译入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满足他们主动探求、认知和体悟异域文化的乐趣。因为带有异域感的发音本身常常更能吸引译入语读者的眼球,从而引导他们进入文本去为自己一探究竟,与其想方设法,不惜以过滤中国文化特质为代价,强行采用意译或归化以试图解除译入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不如用悬念和神秘感做留白,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求知乐趣。

近年来,本土译者越来越意识到音译的强大优势,音译的尺度也在逐渐加大,如:“专升本生(zhuan-sheng-ben students)”“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为专升本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英语国家的教育体制中没有,所以英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表达形式,无论我们解释性的翻译为“three+two- years- college student”(烦琐,描述不具备唯一性),还是“five year college student”(不具备特指性,可能产生歧义) ,都不具备唯一性,不仅烦琐,也无法与其他类似学年制的教育形式区别开来。而音译加上附带的解释便可轻松解决问题,同时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得以以自己最原始、本真、具有唯一性的身份进入异域文化。“交通大学”中的“交通”一词,英语中是有的,但是交通大学在历久弥新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宗旨、体制、重点专业以及核心方向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时至今日“交通”已不再具有特别的描述性和指向性,而只是沿袭下来的一个名称,所以音译能更好地胜任这一功能。而且反倒是“交通”的对译有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导,可能导致译入语读者对学校重心方向以及特色专业的理解走偏。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符号表现形式。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经凝练后以词汇形式出现,极易被感知和接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最佳切入点。文化推介中合理地保留汉语发音是彰显民族实力的需要,也是民族自信的具体表现,打着推广的旗号轻易放弃语言形式是舍本求末。

3.合理拿捏直译与意译的度

地域文化的翻译应充分注重等值效果,这是由地域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尽管我们提倡直译优先,主张最大限度直译,但直译并不是万能的,过犹不及,所以一定要警惕走入“千人一方”的误区。文化翻译中准确把握直译与意译的度至关重要。

许崇信教授认为,“翻译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像外交工作,要善于存异求同,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这应该成为处理文化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5]一方面,在文化译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以异域文化意向替换、篡改中国文化意向,否则就会造成文化身份模糊、错位的后果。而应遵循“求同尊异”的原则,承认、尊重中国文化,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侵犯,使民族特色文化在翻译中得以再现,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对于汉语中一些文化负载丰富的词汇必须尽量坚持直译,以利于最直接推介中国文化,如“班门弄斧”,如果直接翻译为“Teach fish to swim”,看似引申义是类似的,但汉语中的文化意向在翻译之后荡然无存,以至于无缘走出国门,我们自己将推介的力度打了折扣。如果译者在直译的路上再坚持一下,努力一下,将其译为“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of playing with an ax in front of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便可以呈现给读者一个生动的、原汁原味的表述,用一个简捷的the master carpenter作为解释,既可以消除异域读者对“鲁班” 的信息空缺问题,又让他们通过一个小小的词语窥见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丰厚,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这种对直译不轻易放弃的努力值得大力倡导。

再如,有人主张将陕西风味小吃中的“凉皮”英译为“steamed noodle”,其回译便成了“蒸面条”,可理解成:卤面、米皮、面皮、擀面皮、热米皮等等,当然也包括凉皮,可它不是唯一指称,无论在国外的饭店还是国内的饭店都不好用,远不如音译来得方便。如果我们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协调和规范的话,音译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另一方面,直译的度也是需要认真拿捏的,否则会导致过犹不及、欲速不达的后果。如,“红娘”若译为“a red woman”,看似坚持了直译,但仅仅是在表层结构上进行了语言符号的转换,译入语读者不但不能理解其真实意义,还可能衍生歧义。反倒是译为 matchmaker或marriage agent,才是对原文内涵意义的正确翻译,是深层结构的转换。[6]

4.地域文化负载词直译、音译的保障条件

(1)相应的政策支持

西部地域文化的译介和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面规划,更需要译者,特别是本土译者的坚持和努力。地域文化译介期待良性的支撑环境和相应的政策配套,尤其是文化符号的规范化音译需要行之有效的保障条件。尤其是一些重要景点、景观、古迹、民俗、民间艺术以及文化意象词应有统一的对译。

各国语言中来自汉语直译、音译的“外来词”数量大幅增长之日,才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真正崛起之时。

(2)本土译者需摈弃虚荣心,增强责任感

由于弱势文化的心理惯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习惯了为照顾西方受众接受度而刻意采取意译中国文化符号的一些本土译者,一方面不能很快走出以往的译介策略取向;另一方面会本能地认为直译或者音译很难体现译者的专业水平,是低能的表现,因而可能会有意回避音译。应该说这不仅仅只是虚荣心作祟的问题,也反映出译者缺乏民族自信心、翻译理念滞后、专业精神不强、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等问题。译者只有解决了这些自身问题,才能真正进入致力于传真中国文化的最佳译介状态。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但要有过硬的双语能力和国学素养,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主人翁精神,并不断拓宽眼界,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四、结语

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西部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摆在本土译者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乘着中国热、西部热的东风,大力推介西部地域文化,用译者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让中国西部真实地走入国际视野,这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

[1] 张婷.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译介的思考——以武陵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4-156.

[2] 罗永洲.武术文化对外译介反映“中国崛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08(A08)

[3] 高风平,刘新淼.中华文化“走出去”——诉求与挑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27-132.

[4] 试论中国文化符号的译介推广策略——从“饺子”的罗马尼亚语翻译谈起[EB/OL]. (2013-06-21)[2015-08-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3530a 401019agw.html.

[5] 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J].外国语,1991,(1):31-36.

[6] 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99.

【责任编辑 贺 晴】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View of the “Going Global”Policy

GAO Feng-ping1, LIU Xin-miao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2.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implement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 strategy brings u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western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s considere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azzling images of China, the fast-rising nation. Consequently the translators are expected to do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job to tell the world as what she is. Whil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both important way in representing regional culture, it is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can manage to remain loyal not only in meaning but in language style to the origin, that is recommended to be used whenever possible.

western regional culture; “Going Global” strateg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iteration

H315.9

A

1009-5128(2015)24-0049-05

2015-09-05

渭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中华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评介策略研究(13SKZD004);渭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型”主体交互式英语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201308)

高风平(1961—),女,山东济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比较、外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音译译介走出去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