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建议

2015-07-01张晓东蔡书凯鲍旭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张晓东,蔡书凯,鲍旭红,汤 琳

(安徽工程大学 a.管理学院;b.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等教育研究】

人才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建议

张晓东a,蔡书凯a,鲍旭红a,汤 琳b

(安徽工程大学 a.管理学院;b.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目前,由于高校对导师制内涵缺乏认识,对导师制的监督、管理、评价的不规范化导致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佳。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大学教育要求下,我国高校应充分全面认识导师制的内涵,注重导师的遴选培训,以规范化制度保证导师与学生的学术、科研、思想交流,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教育提供空间,努力实现大众化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融通、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平衡。

创新型人才;大学导师制;教育制度

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创新精神仍不能成为一种学习常态,特别是地方综合普通大专院校尤为如此。恢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提供空间,实现大众化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融通、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平衡成为大学教育探索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国于2002年起在浙江大学首先引入了大学导师负责制,此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试点实施导师制,其他高校也纷纷跟进并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大学导师制教育模式。

一、为何要引入大学导师制

大学导师制普遍被认为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剑桥大学,其后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也引入这一教育制度。所谓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UTS) 是个性化教育,着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1]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基于以下特点而考虑:一是导师制着重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自由表达以及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育。二是使教书与育人趋向平衡。导师制可以打破主要由专业课教师承担“教书”任务,而“育人”的任务则主要由“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完成的模式[2],如能很好地引入我国大学教育中,导师制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德性的培养。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凸出学生的理论功课,更体现对学生人生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同时降低学生思想惰性和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目前,大学的学生监督管理主要靠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配比往往不合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仅大且难以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然于胸,对其学习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往往力不从心。在思想问题等方面,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也在积极地作出变革以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导师制的精髓并逐步实施。但是,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往往难度大,很多高校只是迫于应付形势而简单地实施导师制,不仅浪费资源,也没有主动适应现代大学教育的改革要求,总体来讲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存在 的主要问题和实施难度

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本科高等教育的导师制探索,从2002年开始各地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本科生导师的制度雏形,但是导师制的简单移植和贸然实施导致我国很多大学导师制的推行只是流于形式。

1.对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

我国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现代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智慧和知识,显然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仍然对学生的思辨和创新是一种阻碍,导师制无疑给大学生发挥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帮助,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大学生更能主动地学以致用,真正把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很好的结合。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只注重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实施,而却忽略了导师对本科生培养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早期介入作用,所以本科生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

2.导师制实际实践效果普遍不佳

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导师制实施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思辨能力、个人能力展现无明显差异。根据对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523人的抽样问卷调研,我们发现,在实施导师制的新生第一学期里,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并没有达到每周一次的要求,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指导目标不明确,学生与导师的交流缺乏深入性,导师与学生的见面并无规律性,且见面交流指导的次数越来越少,导师制在此情况下得不到认可,导师的优势无法发挥,因此总体实施效果不佳。

3.缺乏导师培训机制系统

我国大学导师制经历了引入试点推广的过程,但是其实施时间尚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其主要问题是探索阶段缺乏导师规则的培训过程,很多导师上岗之前并未接受应有的规范系统化培训。因此,我国大学实施导师制有必要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对担任导师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得担任导师的教师和人员担负导师这一职责的方方面面。培养合格的导师是大学导师制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

4.缺乏严肃公正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对导师的监管过分强调指标数据,在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谈话笔记的多少方面容易忽视导师指导的真正目的。另外,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一般都由校方管理层制定,学生的看法则被忽略,学生对导师工作效果的真实评价无法反馈,这些情况只能造成评价的主观和不真实。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应有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要对导师的指导内容、指导原则、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予以公平评价。一方面督促教师担负导师责任,另一方面对导师进行激励和鼓励。

5.导师遴选缺乏考核程序,部分导师缺乏指导能力

在很多高校,导师选拔并没有可遵循的原则和考核机制,对导师的能力合格与否没有给予限制,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是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教师担任导师一职。导师制度的实施应从导师的遴选、监督、考核、反馈等各方面考虑,对于缺乏指导能力的导师不能聘用。导师在学生的学习、思想、能力点拨、情商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要选拔有责任心、有能力、思想高尚、品德优良的人员担任导师,否则导师制的实施无法发挥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6.部分导师缺乏责任和热情,导致导师制的执行流于形式

导师制的引入初衷是帮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注重导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良好的沟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拓展自身的思维视野、增进学习效率、思辨和身心得到完善。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导师制只是空谈,导师并未真正担负其应尽的职责,普遍缺乏动力和热情。如果导师不能主动热情全身心地指导学生,导师制度也就无法通过导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学识才能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国外大学导师制的经验启示

导师制实施的必备条件、完善的辅助规则以及如何建立学院、导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导师制实施的重点。

1.合理的师生比保证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国外很多导师制成熟的高校从制度建设到具体指导都有明确的导师职责,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担任导师的教师普遍将指导学生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其中,相对合理的师生比是导师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例如,在美国名校中,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的师生比分别是 1∶3、1∶6、1∶9,在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同样保持着1∶3到1∶6的师生比,这样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量都会控制在导师的能力范围之内,且能更容易实现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平衡。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国很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所有的新生一入学就会以小组的形式由校方分派给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学业指导和非学业方面的帮助。[3]导师视学生情况每周或半月辅导学生一次, 地点相对较为固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比较轻松,且不会出现时断时续的交流。导师制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和导师之间能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关系基础之上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知识深造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3.导师选拔的多元化

担任导师的人员可以是在职教师、研究员、管理人员或其他与教学科研有关的人员。很多大学把担任学生导师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其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4]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是学生的思想导师,注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格的修养平衡。

4.进行学习与思想的深入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许多学生并不习惯大学松散式的管理模式。高中学习束缚性很强,并且其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在家长、教师的鞭策下,学习的习惯影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转变。大学学习相对松散且缺乏明确的目标性鞭策和指导,许多学生以网络游戏、酗酒抽烟麻痹自己,在思想上容易走上歧途。导师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导师帮助学生进行生活、处世、思想的点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通过个别指导发掘、提升学生能力

导师制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注重个别指导。在个别指导过程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在与导师的思想碰撞中其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很多人认为其类似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教书育人的方式,如注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辩论思考,使学生完全发挥自身的才智和能力。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是这些高等学府闻名于世、学术科研誉满全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借助导师制度的引入和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充分鼓励、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大胆尝试的精神,也鼓励学生的思辨。西方发达国家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毫无疑问与他们的人才教育理念不可分割,且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 导师制实施机制的建议

在我国高校实施导师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四点:首先,校方高层决策是导师制度实施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次,规范的制度支持,包括遴选、监督、管理、奖惩等;再次,导师认真贯彻执行具体工作;最后,学生主动予以配合。基于以上几点,导师制度才能得以真正贯彻和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导师制实施机制

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生与教师传统教学地位的特点导致大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展开,传统教育制度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一定限制,导师制度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情况。但是导师制度的实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如此,如果想要最大化导师制度的效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在宏观层面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增进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认识

国外著名学府导师制的本质是实实在在完成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帮助和发展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应避免形式化,如专业课教师带几个学生,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无明确的目标指导原则,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因此,从学校管理者到学生都应该对导师制度的本质有深层的理解,通过经验交流、学习、研讨对导师制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导师制度的具体实施、组织机构搭建做好实质性的准备。

2.形成导师的培训、遴选、监督制度

本科生的导师工作需要学校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学校给每位担任导师的人员配发导师手册,其内容为导师的选拔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对导师的遴选,很多学校采取非双向和指定原则,一般由年轻教师担任。导师素质良莠不齐,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思想点拨的效果也相差悬殊,因此,对导师的遴选、监督制度规范化是保证导师制实施的重要保障。

3.保证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渠道畅通

目前各国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扩招所引起的学生数量的激增。而教师队伍却没有相应增加。我国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师生比相对较高,其基本配比大约在1∶9到1∶22不等,这样的师生比制约了导师制的优势在我国高校的发挥。我国大学一般采取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但实际上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最多,班主任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而辅导员至少也要管理2个教学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是进校时较多,此后越来越少。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保障导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交流顺畅,如导师可以在全校的科研、教学、管理人员中遴选产生,优秀导师,就可以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

4.激励导师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保障对导师的公平评价

我国高校目前对业务的评价很多采取四级评价制和量化评价,如对导师工作完成进行的优、良、及格、不合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对导师的具体工作不能作出公平、全面的评价。宁波大学以学生为主体,建立高效导师运作平台,建立良性的导师激励,避免学院组织评价的主观性,保证导师的评价公平性,使导师制成为教师的主动承担的荣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执行[5],从而使导师制的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1] 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8.

[2] 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3] 刘国福,杨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导师制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63-65.

[4] 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6):694-697.

[5] 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4):111-116.

【责任编辑 曹 静】

TheImplementation and Suggestion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the Targe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ZHANG Xiao-donga, CAI Shu-kaia, BAO Xu-honga, TANG Linb

(a. College of Management; b.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can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Now, many universities lack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and the relevant standardized systems of supervis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it doesn’t work well.At the reques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innovative talents, our universities should ram home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stress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tutors, ensure with regulations the academic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utors and students, provide space for innovative elite educ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achieve the fusion of mass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s educ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G640

A

1009-5128(2015)24-0036-04

2015-04-02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一化三型”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语教学问题研究(2014jyxm17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我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2014jyxm187);安徽工程大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国贸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2014sxsxjd02);安徽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一化三型”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语教学问题研究(2014jyxm08)

张晓东(1980—),男,辽宁北票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