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三维路径
2015-03-20雷伟
雷 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三维路径
雷 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我国劳动人民拼搏奋进、开拓创新的强有力支撑,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内涵,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来诠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而当下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却出现了艰苦奋斗精神意识淡薄的现象。高校应当切实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提高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容;过程;措施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俭朴自守的高尚品德,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意识,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志,勤于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埋头苦干、拼搏奉献的追求。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来诠释艰苦奋斗精神。“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1]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俱进的特性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艰巨性,也对新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俭朴自守的品德
艰苦朴素是艰苦奋斗精神中的可贵品德,在古代许多仁人志士身上都有体现。比如孔夫子的徒弟颜回表现出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被孔夫子树立为学习的榜样;诸葛亮先生也是一生布衣素食,这些都是古代仁人志士艰苦朴素、俭朴自守的典范,在他们身上都凸显着坚守清贫,逆境中不忘本色的骨气和精神。[2]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俭朴自守的品德,以我国古代仁人志士为榜样,教育大学生要具有逆境中不忘本色的骨气和精神,培养他们要具有一身的浩然正气,形成一种勤俭节约、俭朴自守的品德。
(二)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意识
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社会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使社会主义更好地顺利发展更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它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遇到风险和困难,所以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我国人民具有不断克服风险和困难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继承者,只有自强不息,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意识,才能使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三)培养大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志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把艰苦奋斗和远大而崇高的理想放在一起来讨论,因为任何远大的目标理想都不会轻而易举实现,需要有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志,所以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志培养也就成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目标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艰难险阻,人们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必须要具备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勇气和能力,必须具备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志,要有不实现目标和理想就不放弃的决心和恒心。
(四)培养大学生勤于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奋斗精神,只有不断的奋斗才会有所创新,奋斗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创新以奋斗为前提,奋斗以创新为核心。只讲艰苦奋斗而忽视创新精神是很难超越前人的。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公民为了更好生存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会逐渐成为现代人才的标志。因此,胡锦涛同志说:“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3]
(五)培养大学生埋头苦干、拼搏奉献的追求
艰苦奋斗精神主要由艰苦和奋斗两个词组成,有奋斗就会有奉献和牺牲,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都是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没有亿万人民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在困难中艰苦创业,在利益上不怕吃亏,在改革中锐意进取,现代化建设便不可能取得成功。”[4]所以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和宝贵生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做到无愧于前人和后代。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培养他们埋头苦干、拼搏奉献的献身精神。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过程
(一)提高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对这种精神有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只有知道了什么是艰苦奋斗和为什么要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行为,最终使自己真正具备这种精神。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认知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艰苦奋斗精神的观念和意识,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艰苦奋斗精神的现象和行为,从而发展他们对这种精神的评价能力,最终引导大普生将艰苦奋斗精神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升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情感
升华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情感,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形成的重要构件之一,没有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情感,艰苦奋斗精神就无从谈起,没有对艰苦奋斗精神情感的不断升华,艰苦奋斗精神的品质就不能形成。它对艰苦奋斗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当大学生对某种艰苦奋斗行为产生羡慕、崇敬之情时,就会对该行为加以肯定与赞赏,并在内心激励自己努力向该行为看齐;反之,当大学生对艰苦奋斗行为表现出厌恶、唾弃之情时,就会对该行为加以否定,从而产生使自己远离艰苦奋斗行为的念头和不良想法。
(三)锻炼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意志
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积极培养大学生具有这种精神的意志品质。因为在大学生把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大学生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过程中就有可能犹豫徘徊、畏缩不前,被困难吓倒。锻炼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意志,要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举措,需使受教育者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有意识地进行意志磨炼,从而促使他们克服各种障碍,把已有的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奋斗行为。
(四)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信念
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信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不管在任何艰难情况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忠实信仰之情,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为自己内心深处的艰苦奋斗信念。
(五)强化大学生艰苦奋斗的行为
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艰苦奋斗精神,不能只是看他从嘴上喊出来的口号,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具体行动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标志。因此,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的培养,还尤其要重点强化他们艰苦奋斗的具体行为。
总之,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在对大学生全方位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知、情、信、意、行的基础上下功夫,并根据大学生个体特点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最终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品质。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教育是基石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我们社会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就是对孩子进行优良传统美德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家长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能只是嘴上喊口号,要使自己真正具备这种精神,真正做到艰苦奋斗才行。家长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这种无声行为的教育方式比有声语言的教育方式更直接、更明显。
(二)学校教育是主导
学校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是一个宏观教育环境。一个人达到上学的年龄以后,将要在学校学习生活十多年以上,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1.强化竞争意识教育
竞争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奋斗精神,所以加强大学生竞争意识教育,同时也是在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奋斗精神。学校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意识到他们走向社会后所要面临的激烈竞争,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变成刻苦学习、奋斗向上的动力,培养大学生具有奋斗向上的精神。
2.注重创业教育
注重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等到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点,能够做到自主创业。就业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学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但是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创业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创业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广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还需要有支撑创业取得成功的艰苦奋斗精神。[5]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也是对他们进行间接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比如以报告会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成功人士创业的艰辛历程,组织学生到工作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参观等等。
3.改善学校教育环境
人所具备的某种精神品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对人进行某种精神品质的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人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以及对其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好的教育环境会促进人的良好精神品质的形成,这种精神品质又会反而促进教育环境的优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营造一个以这种精神为荣的校园文化环境,并把对他们进行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三)社会教育是阵地
社会风气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会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虽然还主要是在校的学生,但是校园环境封闭不了他们与外界社会的交往,社会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也是他们今后生活和工作的第一活动空间。社会风气好坏对大学生踏出校门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所以努力做好优化社会风气的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
(四)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实现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高度一致性,才能有力地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1.协调三方的教育功能,保证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时空上的一致性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具各的功能,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三者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庭教育为大学生接受学校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社会教育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将学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进行实践和深化的机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失去控制,一些不良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和形成。
2.协调三方的教育内容,保证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当代社会有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一致的现象,就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来说,有的家长对子女说:“孩子别怕,遇到什么困难爸妈帮你解决!”学校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都要学会自己想办法努力去克服。”这些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对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来说,不但没有形成一种合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把大学生置于一种迷茫状态。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当组织召开家长会,建立一种学校与家长保持长期联系的机制;社会应当与学校联合办学,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大环境。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要协调好教育内容,努力做到步调一致,形成一种合力。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组成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网中,虽说学校教育是主导,有很强的辐射力,能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引导和渗透,但它始终都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学校能够做到配合好家庭教育和做好联合社会教育工作,那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联合必定会真正地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机制,无论是在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方面还是在培养大学生其他道德品质方面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4-24)[2014-05-1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2] 陈志超.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105-109.
[3] 胡锦涛.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发扬学术民主[EB/OL].(2011-12-16)[2014-05-16].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16/3538889.shtml.
[4] 徐香华.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途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罗贤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的深层原因及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2010,(5):55-57.
【责任编辑 贺 晴】
Three Dimensional Path of Persistent Spiri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I Wei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Persistent spirit i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strong support of Chinese working people struggle ahead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also in consta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by a constant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in the period of major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now some students present the shortage of persistent spirit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ut the persistent spirit education into the daily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istent spirit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ersistent spirit; content; process; measures
G641
A
1009-5128(2015)04-0078-04
2014-09-26
雷伟(1986—),女,山东茌平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