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物的演变研究
2015-03-20余熙文
余熙文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玻璃窗最早在我国晋代也叫“琉璃窗”或“波黎窗”,起初为皇家贵族与富裕大户所使用.因琉璃具有透光、隔风挡寒的功能,这是琉璃窗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最佳选择的原因.不过早期生产的琉璃制品,粗糙、易碎、厚重,而到清末玻璃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均匀、透光、美观,也逐渐在民间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在我国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记载.
1 南北朝时期的琉璃窗作为建筑装饰物的应用
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窗装饰方面,在我国首次出现了琉璃用材.这在我国史书就有记载.据南朝著名小说家刘义庆的笔记《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0篇)记载:“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1]意思说:满奋怕风.一次坐在晋武帝旁边,北窗为玻璃窗,看起来像透风,实际却很密实,满奋面有难色.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满奋说:“臣好比是吴地的牛,见到月亮就喘息起来.”该文的“琉璃“即指现在的玻璃.而东晋郭澄之的《郭子》中则是这样记载:满奋,字武秋,高平人.畏风.在晋武坐,北窗有琉璃扇,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乃笑之.奋曰:“臣乃吴牛,见月而喘.”怕冷的满奋坐在装有玻璃窗的屋子里面,却以为窗上什么也没有隔,不禁打起战来,皇上故而取笑他.他也很风趣,立即自我解嘲说:“我就像怕晒太阳的江南水牛,见了月亮也是张开嘴喘!”汉代能享受到“玻璃窗扉”的,仅限于帝王之家.[2]据记载,魏晋时期各地诸侯霸居一方,富户恣意建筑豪华宅园或庙宇大殿,当时奢靡之风在皇富贵族相当盛行,琉璃在当时是贵族们炫耀财富的贵重器物.“石崇斗富”中的琉璃树事实上就是玻璃制品.
对于南北朝的玻璃窗由于没有留存实物,现在很难考证,但在1994年对著名的北魏永宁寺西门遗址挖掘出15万余枚小玻璃珠.经有关部门检测,这些玻璃从材料与工艺来看,属于印度洋—太平洋玻璃珠,应当为印度生产.其“出土时已散,散乱地混在混在灰土内,分布十分集中.”[3]其实,从汉代通西域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代,外国的玻琉制造技术和玻琉制品不仅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且通过海上贸易从广州一带登岸传入国内.南北朝以前玻璃也叫“随候珠”,汉代称“五色玉”,南北朝时也称“琉璃”或“五色琉璃”.从以上情况可以断定,南北朝时期最早使用玻璃窗绝非古文虚撰,只是窗上的玻璃块不能象玻璃珠一样,随建筑物的毁灭完整保存下来而已.
2 唐代的琉璃窗作为建筑装饰物的应用
到了唐代,“琉璃窗扉”继续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在宫廷中得以应用,史料记载:唐懿宗年间中进士的王棨曾奉旨写过一篇《琉璃窗赋》:“彼窗牖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彻而光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皓月斜临,陆机之毛发寒矣;鲜飙如透,满奋之神容凛然.始夫创奇宝之新规,易疏寮之旧作.龙鳞不足专其莹,蝉翼安能拟其薄.若乃孕美澄凝,沦精灼烁.栋宇廓以冰耀,房栊炯其电落.深窥公子,中眠云母之屏;洞见佳人,外卷水精之箔.表里玲珑,霜残露融.列远岫以秋绿,入轻霞而晚红.满榻琴书,杳若冰壶之内.盈庭花木,依然瑶镜之中.故得绣户增光,绮堂生白.睹悬虱之旧所,疑素蟾之新魄.碧鸡毛羽,微微而雾旁笼;玉女容华,隐隐而银河中隔.几误梁燕,遥分隙驹.比曲棂而顿别,想圭窦以终殊.迥以视之,虽皎洁兮斯在;远而望也,则依微而若无.由是蝇泊如悬,虫飞无碍.光寒而珠烛相连,影动而琼英俯对.不羡石崇之馆,树列珊瑚;岂惭韩嫣之家,床施玳瑁.如是价重琐闼,名珍绮疏.彻纱帷而晃朗,连角簟而清虚.倘徵其形,王母之宫可匹;若语其巧,大秦之璧焉如.然而国以奢亡,位由侈失.帝辛为象箸於前代,令尹惜玉缨於往日.其人可数,其类非一.何用崇瑰宝兮极精奇,置斯窗於宫室.”由此文可见琉璃窗之珍贵、精美,但由于材料稀少,其作为建筑装饰物在唐代仅为宫廷、达官显贵之所用,而民间仍然未有使用,更不曾普及性应用.另一种琉璃制品—琉璃瓦由于其质地优良、造型古朴、色彩艳丽,适用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且能构成不同风格,营造富丽堂皇、色彩绚丽、美不胜收之感,使其作为建筑构件在唐代皇宫建筑建筑使用频率较高,而民间也基本极少使用.
3 玻璃窗在清代的广泛应用
唐以后,五代、宋、元、明的文献古籍中就再也没有琉璃窗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记载,也许是琉璃在当时仍然是非常稀有的建筑装饰材料,又或是琉璃窗扉的确不曾再有过.
直到清代,琉璃窗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又出现了.不过此时叫做“玻璃窗”,俗语有时叫它“窗糊眼”.与以往不同的是玻璃窗已经不仅仅为皇亲、贵族所有,普通的人家也可以使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紫禁城建成玻璃厂生产皇宫建筑所需玻璃,起初用于取代窗户纸,随后生产小块玻璃安装于窗格之中,最后使用大块玻璃改造原有窗户式样,在故宫博物院与颐和园这种做法比较普遍.紫禁城的养心殿是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养心殿西山前檐槛墙上为玻璃漏窗,还安有冰裂纹棂格支窗、冰裂纹横风窗.西山墙小窗外有梅花纹窗罩,窗外为西围房院.玻璃不但在窗上使用,而且还安装有玻璃门,其主要就是为了改善采光的效果.而这些窗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玻璃.据记载,清雍正九年,时任粤海关监督祖秉圭为讨皇上欢心,曾不远万里、费尽周折送往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羊绒套木板箱”.这是紫禁城里的第一块玻璃窗,随后,建于1772年的养性殿(如图1)换掉了三交六椀菱花窗棂的木窗安装了玻璃窗.乾隆本人所做《玻璃窗》:“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小院轩窗面面开,细细风棱突纱牖.”[4]称赞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优越性能.
清中后期,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亦愈发普及,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宝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5].可见当时,玻璃窗已不仅是在皇宫内使用,并且在富户民居宅已经使用.另清著名学者袁枚的《山居》诗中:“朱藤花压读书堂,分得桐阴半亩凉.新制玻璃窗六扇,关窗依旧月如霜.”乾隆晚期的袁枚为读书堂安装了6扇玻璃窗真实写照.苏州的藏书家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跋李群玉诗集》中也写道:“春分后一日覆校讫,记于百宋一廛之北窗玻璃窗下.”至道光年间,杨静亭所著《都门杂咏》,其中有一首《玻璃》:“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不待揭帘知客至,疏窗嵌得是玻璃.”其意,富贵人家所用之玻璃窗,洁净、光亮,不需要揭开窗帘,而直接能够看到客人.而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也记载: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月十一日,“坐困学楼.午日正暄,按榻读唐书.命一仆以桃花水油纸糊窗格.”[6]十多年后,他的《越缦堂日记》书中记载:“扫东箱后室稍杂饰之,设波黎窗,置书架二桌一倚一几一,为读书之所.”[7]文中“波黎”即指玻璃.此后,“厅事西箱换波黎窗,将于此结夏读书.”等等.可见,当时玻璃窗也是随着年代发展,在一些有地位住宅中渐渐由少变多,当然,安装玻璃窗对普通人来说,仍旧属于相当奢侈的贵重品.玻璃窗隔寒保暖、透光性好,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窗对于室内采光功能来说,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玻璃窗对原有传统建筑窗式的冲击力也非常大,以致于后来窗格为了适应玻璃窗安装有了大的变化.如清朝时和合窗(也称支摘窗),其上上部可以支起而下部则可以安装玻璃,这样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和合窗的窗芯装饰题材丰富,如灯笼框、步步锦、盘长、龟背锦,卍不断等,种类繁多.这种窗格最早起源于东北地区,而后传入广州,再最后融入了西洋玻璃风格作为装饰窗格的新形式.苏州园林中也多采用和合窗较多,如苏州退思园的和合窗采用三排几乎横贯整个墙体.和合窗在北京故宫也得到了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则是从德国进口的,这是中国窗装饰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使用玻璃做采光材料.由此可见,在清代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物由宫廷、达官显贵所用而逐渐发展至家境殷实家庭所用,最后普及至社会大众所用;功能也由最初的身份、地位的象征转变为切实的遮风、挡雨、采光的作用,经历了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
3 结语
综上,我国古代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物由于卓越的物理性能与特殊的价值属性,从晋代开始,经历上千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由宫廷王室所用贵重之器,逐渐发展至清中后期得到普遍型应用而成为民间建筑常用之装饰物.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对玻璃窗作为建筑装饰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得出其发展规律,对于玻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在未来的广阔发展与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1〕骆玉明.世说新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5.
〔2〕孙文祺.艺术市场[J].2011(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36.
〔4〕李颖伯.从乾隆诗玻璃窗想到的[N].大众科技报,2003-5-16.
〔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二册)[M].扬州:江苏广陵书社影印本,2004.1183.
〔7〕(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八册)[M].扬州:江苏广陵书社影印本,2004.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