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校建设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2015-03-20罗春玉
罗春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007)
生态学校是环境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学校源于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提出的“生态学校计划”,此计划是对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响应。这个项目起初是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在欧盟的支持下发起实施,截至2013年,加入生态学校计划的国家有62个,生态学校总计 38,341所。[1]我国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召开之后就把大会所提倡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确立为国家战略,充分吸收和借鉴外国生态学校建设经验之后开始实施生态学校建设。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总局连同教育部给第一批(105所)先进生态学校以及22个生态学校优秀组织给予了表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凸显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此报告出台后,我国生态学校的数量也从235所增长到了16,933所,所占比例是学校总数的 2.5%。[2]从这些直线增长的生态学校数量可以看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了学校参与生态学校建设的积极性。
一、生态学校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一)生态学校的内涵
生态学校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载体其内涵随着环境教育内容的拓宽而不断发展。环境教育从刚开始提出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到今天倡导的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内涵和外延都在发展。学校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场所,从起初单纯的课堂环保知识传授发展到今天的课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共发展。目前,生态学校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生态学校是指学校利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理念进行办学并用此理念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评定,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内外教学、师生教育、学校管理、校园设施和文化建设、学校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把环境教育和学生校园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康、和平、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建设。[3]
(二)生态学校的特点
近年来,建设生态学校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具体的操作模式却不尽相同,相较而言我国生态学校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
(1)我国生态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生态学校建设活动主要包括生态教育、生态校园、生态管理三个方面。目前我国许多学校把生态学校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生态校园建设上,例如:学校环境美化、资源节约、资源环保等的建设。至于生态教育方面,主要把生态教育和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开设环境教育或者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以及课外实践方式加强生态教育,而生态管理方面涉及很少,对于生态科研几乎没有涉及。国际社会所倡导的生态学校计划至少需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管理、生态教育、生态校园和生态科研。[4]在这几方面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生态教育,应将生态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并注重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2)我国生态学校建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政部门,学校是参与生态学校建设的主体。行政部门为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学校参与生态学校建设,并对参与生态学校建设的学校进行评估和给予奖励。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学校的参与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局对参与生态学校建设的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行政部门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推动下,生态学校建设在全国许多地区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参照生态学校的标准实施建设。
(3)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中国在生态学校建设中面临着很多压力,例如应考压力、升学压力,生态教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中国的环境教育多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有利于课程的开展,提高课程效益。[5]
(三)建设生态学校的意义
《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生态学校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通过参与生态学校的建设,增强环保意识;学校通过开设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回收实践可以节约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学生将用从学校习得的环保知识应用于家庭生活,从而影响父母的行为和意识。学生毕业后,将以多种方式为社会服务,如:指导中学生环保活动、组建社团组织、为地区决策做贡献和在生态系统和可持续性领域就业。学生的想法是新颖和多样的,而且他们刚好处在对未来和对居住环境作出思考的年龄。生态学校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
二、生态学校建设的误区
(一)偏重生态学校硬件建设
许多学校为了跟风随大流,在还没有全面理解和掌握生态学校的理念时就匆忙地投入到生态学校建设。这不仅不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会造成能源浪费。如:有些学校认为生态学校就是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在校园种树、养花、植大量的草。认为绿化工程实施到位了,生态学校就建好了,这是对生态学校的片面理解。校园绿化工作仅仅是生态学校项目活动之一,而且它是生态学校建设计划中的一个最初层面的工作,是生态学校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真正的生态学校看重的不仅是学校校园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观念、意识、行为上的转变。使师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保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等,从而使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二)忽视生态学校建设的合作性
生态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实施生态学校建设时需要关注系统成员的积极性。生态学校建设过程是长期和复杂,活动开展和实施需要得到系统相关成员的支持和帮助。生态学校建设是一项环境教育计划,计划制定与实施都需要相关成员的参与,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合理计划。然而,许多学校在制定和开展生态学校建设活动时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仅把它委托给了几位负责生态学校建设人员,忽视了学校成员和当地社区是生态学校建设的重要依托。生态学校建设与这些群体息息相关,学校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户外实践课程,需要学校成员、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学生环保思想、习惯、行为的形成,需要父母协同学校去监督和实施。学生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平台。
(三)忽视生态学校建设的教育性
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课程是生态学校建设的推进手段。但在实际调查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有些学校把生态学校建设看做是学校发展的负担,认为生态学校的建设和素质教育是完全不相关的两项任务。一些学校认为增设环境教育课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学校只需在已经开设的科目中寻找出和环境教育相关的一些知识,由老师在授课时穿插讲授便已足够。有些学校教学计划上有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课程,却从未真正开展和实施。生态学校建设的实施重点在课堂,强调通过多样化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生态学校建设的路径
(一)注重生态学校的发展规划
生态学校发展规划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战略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3年内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发展途径所做的安排。注重生态学校的发展规划,可以对生态学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并找出解决对策。如:对生态学校建设理念不清问题,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对生态学校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转变观念。由学校管理者、教师、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环保部门代表等组成的生态委员会,为生态学校建设过程的问题出谋划策。注重生态学校发展规划可以汇集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分析学校开展生态学校建设活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把握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适合自身学校的生态学校建设目标。重视生态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调整,为制定新的规划提供参考。
(二)争取生态学校合作伙伴的支持
生态学校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在全球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生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制定相对应的纲要、规划、指标等,这些都离不开环保、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支持;项目的实施需要社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组建生态委员会,指导生态学校的建设和对生态学校建设进行评估;环境教育课程重视课外实践和户外考察,大多数活动都在社区和本校实践基地开展,这些都需要相关群体的支持、帮助、监督。
(三)注重生态学校的文化建设
生态学校旨在建立一种适于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建立的标志就是学校文化与学生个性发展和谐统一,学生充满活力,这也是生态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生态学校文化建设,以亲民文化和服务文化的理念做支撑,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不仅提高了教育的“亲和力”,也形成了学校教育的“文化场”。[6]
(四)注重生态学校的综合改革
生态学校建设是一个综合项目,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例如: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实施有效的环境教育、采用民主参与决策方式、构建生态学校氛围等。目前,在许多获得生态学校奖的学校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设为专门的课程,并且把其列入学业评价指标之一。许多学校通过改革评价指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而且转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都采用无公害的环保材料,在学校规划制定和决策上重视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的参与,把生态学校的主流价值作为一种理念注入到师生的脑海中和体现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中。
[1]黄宇,王晓利.国际生态学校的案例和启示[J].环境教育,2013,12(2):88-89.
[2]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绿色学校[EB/0L].
[2001-10-13].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网站 http://www.chinae01.net/green/.
[3]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of New Zealand.Learning to Care for Our Environment[R].1998.
[4]邱云美.“绿色学校”及其功能[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5(3):124-125.
[5]马海燕,陈立英.以学校发展规划促区域学校可持续发展[J].小学管理,2010,15(11):9-11.
[6]王德全.关于绿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2007,14(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