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综述

2015-03-20

关键词:报告文学海明威文体

张 珏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综述

张 珏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2014年11月19日~25日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福州市凤凰假日酒店举行,来自全国七省一市的报告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作家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中国报告文学如何面对日益多元的写实分解局面、在坚持与创新中走向新的辉煌;“中国梦”的理想实践过程与报告文学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海峡两岸报告文学、报导文学比较研究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和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利弊得失自然成为会上会下的热门话题。本届年会是一次高端会议,报告文学评论界有影响的学者大多莅临,会议气氛热烈而不失冷静,自由而不失严谨,激烈而不失和谐。

会议由吴松江教授和张立国教授轮流主持。中国报告文学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丁晓原教授致开幕词,他说:从2002年在山东济宁成立研究会到今天福州年会,12年中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我们在坚守中推进了报告文学的研究。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表明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的写作经验、新的艺术探索,坚守而不固化,在开新中获得研究应有的活力和解释力。报告文学理论的开拓创新,特别需要我们注意培养、吸引有志于这一文体研究的新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炳银;国际报告文学理论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顾问尹均生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李炳银会长在主题发言中指出:

我对报告文学是有痴情的人,从复旦毕业分到《文艺报》至今接触报告文学40余年,从心底里热爱报告文学,对报告文学有感情。

首先,我们应当肯定一点,报告文学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文学。我们落实习主席的谈话,文学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还有哪种文学形式能比报告文学更贴近?因此促进报告文学发展是我们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其次,评论、批评的作用,不仅是救治,对于报告文学我们更大的责任是“放大”。“放大”报告文学的知名度、“放大”报告文学的影响,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报告文学,热爱报告文学,这应是评论家的责任。

第三,要想“放大”报告文学的影响,我们就要具体深入地进行文本研究。现在我们在座的评论家、理论家由于教学科研的需要进行的宏观研究比较多,而具体的文本研究不够,我们必须对文本进行人性的、文学的、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作家创作个性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报告文学创作,才能真正“放大”报告文学的影响。

另外,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文体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僵死的,但他的开放又不是无边际的,真实和时效是它的底线。有些人想用非虚构、纪实文学来涵盖报告文学,其目的是唱衰报告文学,非虚构和纪实文学很难涵盖报告文学。

最后他说:我企盼着中国式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古格拉群岛》能够早日问世,中国下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应属于报告文学作家。

尹均生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说:

(一)在当前文学大繁荣的态势下,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负面冲击,也出现了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色情肉欲格调低俗的文学作品,唯有报告文学保持了文学的尊严。改革开放的30多年,报告文学一直是以主旋律为基调,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大事件,成为当代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史,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美乐章。

(二)中国报告文学从“五四”新文学以降,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学体裁。近年来,有人以美国的“非虚构”来量裁、套用、甚至想取代中国报告文学体裁,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坚持中国报告文学的优良传统,坚持中国人的审美趋向,让报告文学得到长足而健康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说,不要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三)时代和人民是报告文学的母亲,现实生活是报告文学的源泉,报告文学是时代的乐章,报告文学家是时代的参与者、干预者,不是看客,不是旁观者,不是酒足饭饱后说三道四的闲人。既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报告文学家都不应该为金钱而写作。他是航行中提醒暗礁的人,是黎明前的报晓者,是纯净的、勇敢的、有社会良知和道德的人,他总是应该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深刻指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报告文学领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习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赶黑暗,用美战胜丑恶”等一系列至理名言都应该是每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座右铭。

(五)当前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第一是数量大于质量,长篇淹没短篇,失去了文学轻骑兵的特色,即使一些很有名的报告文学家,作品也是动辄几十万字,水分过多,不利于媒体化社会的人们,在选择阅读强化条件下正能量的传播。第二是歌颂性作品多,直面现实,反映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大潮条件下热点、焦点的作品少,疏离人民大众关注的主题。赵瑜提出了“歌功颂德已经毁掉了报告文学”的警语。有的作品迫于权势,把明明是矿难悲剧写成“救援”的政绩。对贪腐大案、要案、窝案鲜有触及,对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近年报告文学也有弱化。第三,在报告文学艺术创新上,守成的多,突破的少。铺陈事实加上作家的评论已成常态。第四,在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方面,报告文学史出版的多,后来者多是照抄前人的论述,个人原创的观点和研究发现少;在评论文章中,唱赞歌的多,作品首发式上总是歌颂赞扬一番收场,鲜见尖锐的批评与认真地讨论切磋。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晖发言的题目是《当下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他认为:

从记录社会、展示社会、砥砺社会的角度讲,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对于现实的真实把握,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对人本身及人与生态关系的关怀等方面,诸多作家的主体意识及其他们的文本可说明这一点。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现实关怀文体的本质,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十分显明。后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进程中,报告文学都成为了“急先锋”。可以说,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表达方式,报告文学是当之无愧的。与其他文体相比,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的依存度、切近度和反应度,无疑是最高的。“时代文体”正是对报告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形象概括。

当下报告文学对现实的关注可以用“主旋律”和“多声部”来概括。“主旋律”主要指的是报告文学对于近十余年来具有全国性影响或意义的事件与人物的再现、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典型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文学的“正能量”和社会的“正能量”。而“多声部”则表示报告文学对于当下现实生活各个领域所做的及时的艺术传达。

在充分肯定我们社会的正面力量的同时,报告文学并没有遗忘对于社会中还存在的“负能量”——即假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抨击。体现出报告文学对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而刚性的介入,以及作家的主体批判精神。报告文学以自己的实绩超越了新闻体式,而趋向于思想性文体和主体性文体。这种趋向其实是在适应读者对于报告文学“文体期待”的位移,即他们并不指望报告文学给出多少“新闻面”,而是期待“新闻面”里面的东西,期待作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和思考。

当下报告文学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艺术记录,或许将成为当代人甚至后代人了解这段中国现代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艺术的方式记录现实、再现时代,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文体内质。今天的报告,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正是报告文学的文献性之所在。百年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对民族国家处于重大转折或激变时期的描绘与再现,成就了这一文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附庸到独立的辉煌。

希望报告文学作家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努力做到不为资本写作、不为权贵写作、不为获奖写作,而要为良知写作、为正义写作、为人类写作。真正以博大胸襟和人类关怀的眼光,站在人的角度写人,使作品具有超越感和人学本质。还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写中国人,使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本土特色。最终使报告文学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真正“顶天立地”的文体。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运抟说:对于中国今天的报告文学写作,我认为还是要强调理性意识。我们常说“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而这种真实性,恰恰需要作者有充分理性意识,包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甚至需要历史的考证与把握,学术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报告”真实。新时期以前我们也常说“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实际只是根据“上级指示”来写作,带来了“主题先行”的主观性、“图解政策”的机械性和报喜不报忧的虚假性。结果多成为“表扬稿”、“宣传稿”,看不到独立思考,也远离社会真实状况。“真实性”是个复杂话题:既有全面的真实,也有片面的真实;既有本质的真实,也有现象的真实。当年“全景图”似的报告文学的写法,虽然存在贪大求全问题,但它们显示的理性意识仍然值得提倡。比如新时期早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影响很大,但在理性把握方面就明显逊于“全景图”报告文学。早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中,徐迟的“诗化报告”独树一帜,但过于的情感化与虚构成分的加入,就明显影响了报告文学真实性。“全景图”报告文学与早期问题报告文学有个明显区别,就是不再满足事实记录和现象罗列,也不再满足只是传达时代意识和公众情绪,而是力求在事实和现象中寻找根源,如权力膜拜、传统道德、小农意识、平均主义、从众心理等“集体无意识”。这种审视和解剖,使其能够深入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深层结构。

福州大学吴松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海明威的纪实文学艺术》。他说: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在海明威一生的写作生涯中,他为报刊杂志撰写了的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整整五本全集,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明威要让他的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录,与他的小说一起收入海明威作品全集。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有《死在午后》,《非洲的青山》,《流动的盛宴》,《危险的夏天》。海明威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惜墨如金且轻描淡写而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死在午后》从斗牛引申开去,论及小说创作的一些理论和具体原则,以及他对死亡的深刻见解。 这部作品与《危险的夏天》是这位大作家两本重要的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书,是深入体会海明威人生哲学和终极追求,零距离感受海明威独特魅力的最佳读本。1933年海明威前往肯尼亚去打猎之后,写了《非洲的青山》。海明威以惊人的记忆,精湛的笔法,再现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猎经过,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与动物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聆听到非洲独有的狮吼捻叫;同时,海明威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的好胜心和嫉妒心,表现了男子汉的坦诚。书中一段关于评论界对作家捧杀与棒杀的论述,今天读来也令人备感亲切。 关于巴黎的不计其数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被广为传诵。

纪实文学,这里指的是海明威的写实作品。海明威经常区分“描述的作者”和“创作的”作者,卡洛斯·贝克在评论《流动的盛宴》时说,海明威在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灰色地带写作,确实如此,既不能把他的纪实文学看成只是事实的记录,也不能把它与虚构的小说混为一谈。乔治·普林顿认为《非洲的青山》是小说,海明威立刻加与纠正:

“不,不是这样,《非洲的青山》不是小说,而是我想写一部完全真实的书,看看如果真实地描述一个国家的形象和一个月的行动模式,是否能与想象的作品相媲美。”

海明威的纪实文学不是小说的另一个名称,然而他的纪实文学也并非完全没有想象的成份。故事和小说是杜撰的,但海明威的纪实文学不是。它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事实胜过虚构。海明威说他不想让人用他为了钱而写的新闻来评价他,而是用他为了传世而认真写出的作品来评价他。他希望传世的作品中有他付出心血的纪实文学。他的纪实文学是作为永恒的记录来写的,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纪实文学会和他的小说一起收入他的作品全集中。

罗纳德·韦伯认为,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是以短篇故事的形式出现,但是五部纪实文学占据了他创造生涯的一大部分,其纪实文学中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的鲜明的个人风格是海明威的一大特色。海明威的纪实作品本身是他永恒的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纪实文学具有重大意义的组成部分。研究海明威的纪实文学,是为了更好地创作纪实文学。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龚举善谈到: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汉民族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集合体。观照视野从区域性到全球化、书写语言从民族性到汉语化、习得机制从自在性到体制化、精神向度从本土性到现代化。上述征候,一方面彰显了文化交融推进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某些不利于民族文学区域化、民族化、多样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的现实隐忧。

追根溯源,以下五大原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国家意志层面中华意识的价值趋同;二是经济杠杆层面日渐深化的西部路向;三是民族交往层面互动共生的文化融合;四是艺术机制层面受市场的媒体拉动;五是文体姿态层面站立潮头的美学引领。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去民族化”偏向,必须采取相应策略予以矫治。报告文学的理论理论研究要总结与培育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研究意识;推进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批评工作;建构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理论体系。

湖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蔚蓝认为:我们正在经临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所具有的发现事实、挖掘价值、预测未来的洞察力,肯定会惠及报告文学创作。大数据的海量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可以为作家提供新的创作资源,最快地筛选出创作所需要的信息,从中去发现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而且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要的是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放了人们的视野,增加和提升了人工智能,作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库,获取超值的服务和深刻的洞见,并且及时地得到受众对作品的反馈意见,来确认今后的创作方向。当然,大数据并不能完全替代作家自己的调查采访,但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信息的集中聚合,来间接地验证和检测自己的调查成果。报告文学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警醒,不要完全地被数据化的潮流所裹挟。

针对蔚蓝教授的发言,集美大学文学院 张瑷教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急剧变革的时代呼唤着文学的现实关怀,拷问文学的社会良知。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自觉躬行大地、深入底层,以积极的参与精神和探求真相的严谨态度,敏锐发现社会转型时期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揭示现实困境,传达民生诉求,书写出引发广泛社会反响的报告文学作品。然而,当前报告文学创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缺憾,本人近两年在阅读大量报告文学作品时感受最突出的问题,是报告文学创作明显存在过度“数据化”弊端。固然,确凿的事实材料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数字化的传媒可以非常快捷便利地为报告文学写作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充实报告文学的事实材料并且强化报告文学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但是一些报告文学作者过于依赖网络与媒体资源,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数据处理”——搜索、筛选、排列、连缀、组合、黏贴……现成案例、访谈实录、调研问卷、数据分析、图表说明等等应有尽有,尽管作品的社会容量大、信息全面丰富,但是由于缺乏作者本人的亲历性采访,或者采访的广度、深度以及时间长度远远不够,我们很难在作品中看到作者观察社会的独到视角与深刻发现,也感受不到具有冲击力的现场实感,报告中列举的人与事常常是仅作为事实存在而缺乏有血肉、有性格、有情思、有发展变化、有曲折矛盾、有复杂蕴涵的“文学生命”。比如反映民生问题的报告文学——写高房价、暴力拆迁、看病贵、上学难、蚁族、留守妇女儿童、食品安全等等,都是人们格外关注的焦点问题,是非常好的题材,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题材没有充分写好,真正撼动人心且具有思想价值的优秀作品比较少。因此,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强调“报告文学是走出来的”,报告文学应该出现更多的像《中国农民调查》、《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西部的倾诉》、《落泪是金》、《新生代农民工》等这样的经过作家数月甚至数年的深入调查、采访、体验、思考写出的厚重之作。

湛江学院管怀国教授指出:为“中国梦”而创作,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也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光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两组关系。

一是歌颂与暴露的关系。当前尤其要注意不能把写“中国梦”简单理解为只能歌颂而不能暴露。歌颂是需要的,这一点无须赘言。但如果现实需要我们去暴露,创作需要我们去暴露时都不想暴露、不愿暴露或者是不敢暴露则大可不必。真诚地歌颂是一种正能量,真实的暴露更是一种正能量,因为它能让我们更清醒,更冷静并且更努力。二是报告与文学的关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质还是“政治正确”和“艺术标准”的关系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并非多余。首先,从定义上说,文学性永远是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舍此,就是这种文体的自我戕害;

聊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兴泽认为,现在的报告文学给人的感觉是喜忧参半、毁誉杂陈。一方面它披露真相,传达正能量,在构建民族精神家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全国第13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奖获奖图书共计28部,其中报告文学就有10部。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同时,因为追求宏大叙事、重大题材、全景扫描,致使篇幅超长,但作家欠缺足够丰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作品缺少足够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艺术魅力,致使文学杂志不愿意发表报告文学,进而失去了重要的发表阵地,也失去了与青年读者的联系,加之创作队伍老化等因素,报告文学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针对石教授的发言,报告文学作家、山东省作协文研所所长、高级研究员王耕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太赞同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发展势头因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特别是“非虚构”等文体的活跃而弱化的说法,更没有报告文学会被“非虚构”或其他文体取代而消亡的担心。相反,我倒认为,随着人们觉得小说、诗歌(包括影视)等文体所反映的生活越来越虚化的现状,对报告文学这一直面社会和人生的文体越来越关注,对敢于大胆反映社会问题和全面报道突发重大事件(包括历史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家寄与更大的期望。以山东为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产生了一批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奖项的佳作之后,确实逐渐走向了沉寂多年的低谷。但是,近年来却有了复苏的强劲势头。省作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注重和加强报告文学创作,不但举办了“报告文学高研班”,而且讨论确定重大选题,指定专门的报告文学作家进行创作。这一系列的举措,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相继涌现,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山东的最高文学奖项“泰山文学奖”中屡屡摘得桂冠,而且还在全国的奖项中争得了一席之地——铁流和徐锦庚合作的两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和《国家记忆》,分别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中宣部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布衣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提出《将诗意注入报告文学》,他说:如今有些所谓的报告文学被人瞧不上,原因是报告太多,文学太少,语言干巴,味同嚼蜡。作为时代的记录,报告文学尤其需要元气淋漓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就是诗。唐诗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放映着唐朝的真实影像,穿越时光隧道,流过历史长河,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灯塔般照亮着我们的灵魂。都具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元素。这些作品的文学性不用说了,新闻性也是很明显,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开头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不正是新闻的导语么?”白居易的《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些唐诗中的报告文学(或曰诗报告),将个人的遭遇与时代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的宏伟史诗。这些诗人放到当今,都是公知。

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很多都是诗人,例如徐迟、徐刚、钱刚、柯岩、陈祖芬等等,由于诗人诗性的写作,由于他们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了诗的美。用诗的激情,诗的想象,诗的意境,诗的语言来写报告文学,无疑是对报告文学诗意的追寻,是对此种文体美的呼唤与张扬,将有效提升报告文学的境界。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筹委会副主任、报告文学《尼山重光》作者王晓喻说: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这样的形势下参加这样的理论研讨会尤感振奋与感慨,感慨的是每一位专家教授对报告文学所作出的真知灼见,振奋的是通过大家看到了中国报告文学的灿烂明天。近两年,中国报告文学界接连举办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活动,对于以正视听,澄清本质,培训骨干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我本人就是参加去年沙家浜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后写出了《尼山重光》,被多家报刊转载,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种以乡村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现象,正在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与支持。

浙江报告文学作家李英谈了他创作中的感受:要繁荣报告文学创作,必须建立扶持机制,加强评论工作,加大推广力度。一是要建立重点项目扶持机制。报告文学创作过程具有周期长、投入大、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对重大题材和精品项目,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作家深入采访、积累写作素材和全心写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二是要加大评论力度。要坚持批评的科学标准,对一个时期报告文学精品力作进行评论,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三是要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要通过评奖、汇编、出版、研讨等途径,让更多读者了解作品喜爱作品,让报告文学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

全国高校唯一的报告文学研究所,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立国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小说颓势已见 21世纪是报告文学的世纪》。他从两个生动、神奇、真实的故事讲起,说这两个神奇的故事用在报告文学里人们会惊讶,生活竟如此奇妙!如果用在小说里,人们则会认为小说家太会编啦,哪有那么巧的是事?他认为生活本身的丰富性、戏剧性、新奇性远远超出了小说家的虚构能力。小说在生活面前已变得苍白无力。他进一步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小说颓势已见,21世纪是报告文学的世纪”。他认为(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流文体,但没有一种文体是永恒的,是始终统治文坛的,先秦散文、汉大赋、唐诗、宋词、元曲是大家皆知的常识,而小说从明清至今数百年,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不可能再有所发展。而报告文学作为新兴的文体它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二)荒诞、魔幻、穿越未能拯救小说,它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于是走向碎片化、同质化。再也看不到震撼人心的史诗性作品,而报告文学史诗性作品却不断涌现。(三)据悉2013年出版了长篇小说4729部,而且最近几年每年都是以数千部的规模在出版,正如习主席所讲“有数量、无质量”。小说的泛滥成实,其结果是自我毁灭。而报告文学文体本身就导致它不可能泛滥成灾,它只要不一味颂圣,就不可能自我毁灭。(四)小说家的写作是掏空心思,往往越掏越少,在其成名作、代表作之后,很难再有所超越。而越采访报告文学作者肚里装的东西越多,内容取之不尽,技巧可不断创新,丰富的生活养育了报告文学作家。(五)大数据时代,网络写手蜂起,小说开始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卡拉OK,也就失去了严肃性、经典性。而报告文学永远不可能有随意性,它始终是时代的记录者,它的资料性、史料性,使它永远具有史的价值。(六)现实是无情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现在不少小说家已开始“逃离”,而报告文学作家如赵瑜、蒋巍、徐刚等无论压力多大,却始终没有“逃离”,更有趣的是徐怀中、苗长水、赵德发等都开始涉足报告文学。(七)现在各省都在成立报告文学学会,这似乎是一种民间的觉醒,也是官方的觉醒。看“五个一”的获奖作品,几乎百分之七十都是报告文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21世纪是报告文学的世纪!

[责任编辑:王雪炎]

The 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etilal stuoly of the Report Literature

ZHANG YU

(JiningPolytechnic,JiningShandongChina272000)

2015-01-16

张立国,男,笔名张珏,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教授。

10.16116/J.ISSN.1008-0597.013

I207.5

A

1008-0597(2015)01-0074-06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海明威文体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