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2015-03-20毛战胜
毛战胜
(安阳市畜牧局,河南 安阳 4550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毛战胜
(安阳市畜牧局,河南 安阳4550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虽然养殖场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提高,防治措施也逐渐加强,但仍时有发生,仍然是危害养鸡业较大的疫病。
1 流行特点
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该病,但以白色轻型品种鸡发病较重,尤以3~6周龄鸡最易感。但近年来,发病日龄呈增宽的趋势,最早有1日龄雏鸡发病的报道,晚者产蛋鸡群也可发病。
该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6月份多发。易感鸡群突然发病,发病率可达100%,发病后2 d出现死亡,一般第3天为死亡高峰,1 w后停止死亡,死亡率高达30%~40%。有时病程可达2 w以上,笼养3~5周龄雏鸡发病后病程较散养鸡长。
有的鸡群出现不免疫不发病,免疫后反而出现暴发现象,其原因是当机体法氏囊抗体刚好处于保护线时,不免疫的鸡保持原有的抗体,免疫的鸡由于疫苗的中和反应及接种的应激反应等因素,使得抗体降低,环境中的法氏囊病毒趁机入侵而暴发该病。
在发病的同时,常见新城疫、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曲霉菌病继发感染,致使死亡率明显提高,高者可达80%,有的鸡群不得不全群淘汰。
随着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免疫接种的普遍开展,该病出现不明显的非典型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鸡只仅出现零星死亡。
2 临床症状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 d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 d死亡达到高峰。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采食量减少,畏寒发抖,常常扎堆在一起。饮水增多,啄食肛门,腹泻,排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上的羽毛被粪便污染。严重者病鸡头垂低,闭眼呆立一隅,呈昏睡状态。后期病鸡贫血消瘦,严重脱水,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变化
法氏囊水肿,黏膜上覆盖有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甚至出血,坏死,感染后期法氏囊萎缩,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和弥漫性出血。腿部和胸部肌肉条纹状出血,颜色暗红。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呈花斑肾。腺胃和肌胃交界处黏膜有溃疡和出血斑。
4 疾病诊断
该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暴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5 防治措施
5.1预防
净化环境,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抵抗力很强,受污染的鸡场很难以彻底消灭,因此坚持做好日常的环境清洁工作,定期全场彻底大消毒,减少和消灭环境中的病毒和其他有害因素,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把好门口消毒关,管制车辆和人员,场门口应设消毒池,每3~5d更换1次消毒水,对进场的车辆均经全面消毒后才放行,工作人员进舍前应更换上已消毒的衣鞋。
育雏舍彻底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雏前应把育雏舍清洗干净,地面先用2%火碱喷洒,放入洗净的用具后再使用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等消毒药进行交替喷洒消毒;在空舍期间,对鸡舍彻底打扫、消毒,加强隔离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要以本场的疫情及实际情况来定,尤其要充分考虑到鸡群中母源抗体水平对免疫接种的影响,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如果母源抗体水平较低,可在7~9日龄用弱毒疫苗首免,较高者则可在13~14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首免,二免可在首免1 w后进行,发现外界有疫情时,可追加1次免疫,这样使鸡群有更高的免疫保护力。
5.2治疗
发病早期立即使用高免蛋黄液,剂量为每只鸡1.5~2 ml,肌注。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蛋黄液中加入青霉素4万IU及链霉素3万IU一并注射,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效控制该病。
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至15%左右,维持10 d时间。
针对性地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菌药物,防止其他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但不要选用磺胺类、四环素等对肾脏造成影响的药物。
提供充足的饮水,最好在水中添加5%葡萄糖、0.1%维生素或水中加口服补液盐,以防雏鸡脱水,提高雏鸡的抗病能力。
发病鸡舍应严格封锁,每天进行1次带鸡消毒,并对外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原。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保温,冬季应比正常提高2~4℃,同时加强光照,注意通风换气,进行强弱分群,作好病死鸡的处理工作。
S858.31
B
1004-5090(2015)08-0026-02
201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