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生产管理是疫病控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015-10-12戚守登薛雅琴
戚守登,薛雅琴,崔 康
(1.陕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陕县 472100;2.陕县大营镇畜牧兽医站;3.陕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规模猪场生产管理是疫病控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戚守登1,薛雅琴2,崔康3
(1.陕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河南陕县472100;2.陕县大营镇畜牧兽医站;3.陕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养猪已经成为生猪养殖主要模式,但是规模养猪的发展带来了猪病发病率高的问题,而多数养殖场在进行猪病控制时往往只重视隔离、消毒、免疫、治疗,采取药物保健预防等专业性防疫工作,而忽视日常生产管理,导致猪场疫病控制效果不佳。笔者认为规模猪场疫病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应创造一个好的养殖环境,包括猪场理想的选址、科学的布局、建造合理的猪舍、配置良好的设施等,这是猪病控制基础条件;其次是认真搞好规模猪场生产管理,包括坚持良好管理模式,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环境控制措施,严格的管理秩序,这是猪病控制重要环节;第三是隔离、消毒、免疫、治疗等专业性防疫工作,这是猪病控制关键环节。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难以对猪病发生进行有效控制。现着重就规模猪场生产管理谈几点体会。
1 规模猪场特点及容易产生的问题
规模猪场养猪较传统生猪养殖的主要特点是生猪存栏多,饲养密度大。由此而带来生猪养殖环境“四多一少”,即:病原体多、有害气体多、散热多、散湿多,氧气含量少,最终造成发病多。
1.1病原体多,导致生猪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
每个生猪体内外都携带一定病原体,所携带病原体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猪在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必然向环境中排放病原体,生猪存栏越多排放病原体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样抗病力小的生猪就会发病,而且由于病原种类多而复杂,难以治愈;同时,生猪患病后向外排毒的数量猛增,又会导致舍内其他猪发病,形成恶性循环。
1.2有害气体多,导致生猪呼吸道发病率高
生猪在其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中,要排除大量排泄物,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这些气体对生猪健康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二氧化碳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缺氧,引起慢性毒害。在低浓度氨的长期作用下,猪体质变弱,对某些疾病敏感,采食量、日增重、生殖能力都下降。硫化氢主要刺激黏膜,引起眼结膜炎、鼻炎、气管炎、肺水肿;经常吸入低浓度硫化氢可出现植物性神经紊乱,造成组织缺氧;长期处在低浓度硫化氢的环境中,猪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
1.3散热多、散湿多,夏季猪舍温度高、湿度大
在猪舍内每头生猪都是一个散热排湿体,单位面积内生猪存栏越多,散热排湿就越多,特别在炎热季节就会造成猪舍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高温会使种公猪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能使妊娠母猪受胎下降,胚胎存活率下降,窝重减少等;可引起初生仔畜死亡率提高;还可使哺乳母猪采食量大大减少,产奶也减少。温度过高,生猪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过热导致热射病,并诱发附红细胞体等病发生。湿度过高会使病原体易于繁殖,产生腹泻等疾病;当舍内环境温度较高时,舍内相对湿度大会妨碍猪的蒸发散热,从而加剧了高温的危害。
1.4氧气含量少,往往不能满足生猪生长需要
生猪在其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都需要消耗氧气。氧是猪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是动物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是保证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规模猪场由于单位面积内生猪存栏多,氧气需求量大,往往造成猪舍内氧气浓度不足。但是氧气含量往往被多数管理人员忽视,造成规模猪场生猪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引发生猪体质下降,生产力降低,生猪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易于感染疾病,且难以治愈。
2 加强综合管理,全面入手解决“三多一少”问题
2.1保持合理的密度,消除空气质量差、猪舍病原多问题
2.1.1合理建造猪舍面积
规模养猪密度要求:育肥猪舍全漏缝猪床0.75 m2/头、非漏缝猪床1.0 m2/头,保育猪舍全漏缝猪床0.375 m2/头、非漏缝猪床0.5 m2/头;建设猪场时必须严格按照生猪养殖密度建造猪舍,猪舍面积只能大,不能小。否则,密度过大,必然造成空气质量差,生猪体质差,发病率高。
2.1.2合理确定母猪群数量
各个猪场必须根据本场母猪繁殖情况,合理确定母猪猪群数量,确保繁殖的保育猪、育肥猪密度控制在上述要求的范围内,并尽量留有一定余地。
2.1.3保持繁殖的均衡性
在合理确定母猪群数量基础上必须按照均衡合理的配种计划搞好母猪繁殖工作,如果繁殖不均衡势必造成产仔高峰出现,造成某个阶段生猪密度大,给疾病控制造成压力;同时也势必造成产仔出现低谷,造成某个阶段猪舍闲置。
2.1.4严格执行生产工艺
因为各个猪场猪舍建造面积与类别、技术水平等情况不同,所以必须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生产工艺。一个完整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猪场内育肥猪、保育猪、哺乳仔猪和哺乳母猪、妊娠母猪、配种母猪、空怀母猪等猪群饲养周期,一旦确定了生产工艺,就必须严格执行,一定要及时转群、出栏,决不能因任何原因延后转群或出栏,否则,必然造成猪舍面积不足、相对密度大,发病率上升。
2.2采取良好的管理模式,解决病原多而复杂问题
2.2.1自繁自养
猪场引种势必要带来引入疾病风险,特别是如果引入商品猪苗,引种次数就频繁,数量较大,渠道较多,管理困难,造成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很大。因此,规模猪场应配备健全的种猪猪群,猪苗供应实行自供自给,禁止从场外采购商品猪苗。种猪必须到无疫情地区引进,经过当地检疫部门检疫无疫病后,方可引进;凡新引进种猪必须赶入隔离饲养舍单独饲养,切勿与其他猪群合圈饲养;隔离饲养1个月后,进行疫病监测检验,确定无疫病后进行驱虫免疫,并接触本场猪群,形成主动免疫。
2.2.2全进全出
不同日龄的生猪对温度、营养、抗病力及防疫要求不同,如果将日龄差别较大的生猪放置同一猪舍饲养,必然难以照顾每个生猪情况,势必造成一部分生猪环境不适或防疫不当而发病;同时,还可以造成转群、出栏时间过长,甚至造成大猪未转出,小猪又转来,猪舍不能空置消毒,污染严重,病情不断。因此,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等猪舍每次只饲养日龄接近的一批生猪,一次入舍,同期出栏;出栏后猪舍清空,经过清粪、冲洗、消毒(有条件的进行熏蒸消毒),空置数日后(让微生物自生自灭),再进行生猪养殖。
2.2.3猪舍(场)适度空置
多数猪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在生猪或其他动物体内才能大量生存与繁殖,病原微生物与生猪是一种寄生关系,离开了生猪或其他动物,许多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难以生存。因此,对于发病率高、病原复杂的猪舍最好的方法是冲刷干净后空置一段时间,这样多数病原微生物则失去生存基础而死亡。空置时间越长越好,一般以7~15 d为宜,冬季长一些,夏季短一些。条件好的养猪场可以实行多点布局,设置若干个小型专业场,病情复杂时,全场空置,彻底消除一些病原。
2.2.4实行分段式管理
不同日龄的生猪对于环境要求不同、对于疾病抵抗力强弱不同,因此,应将它们分成几个区域进行饲养,一般分为种猪区、保育猪区、育肥区,猪场规模大一点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2.3加强猪舍日常管理
2.3.1做好温度管理,增强抗病力
猪舍温度按如下要求控制:哺乳仔猪1~3日龄35~36℃左右,4~7日龄32~35℃,2周龄仔猪31℃左右,3周龄仔猪29℃左右,4周龄仔猪28℃左右;保育猪5周龄27~28℃,6周龄26~27℃,7周龄24~26℃,8周龄22~24℃;育肥猪16~22℃,公猪13~19℃,配种和妊娠母猪13~20℃,哺乳母猪18~22℃。温度管理包括降温、升温两个方面。降温主要是在炎热季节降低猪舍温度,使其尽量适应生猪各种生理需要,它主要是依靠强化通风并借助喷水或水帘等设施进行;升温主要是在寒冷季节提高猪舍温度,使其尽量适应生猪各种生理需要,它主要是借助舍外热源向舍内散热。
2.3.2注重通风换气,解决舍内病原体多、有害气体多、氧气少问题
良好的通风不仅是降低猪舍高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减少病原微生物有效手段。生猪对空气(氧气)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每头生猪对于空气(氧气)需要同饲料一样有标准,低于这个标准生猪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病。同时,生猪生长过程,必然向周围排除有害气体,猪对猪舍内各种有害气体耐受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影响生猪生长发育,甚至发病(见下表)。特别是在通风条件差的冬春季节,更应注意通风换气,必须保持适度通风,保证空气质量。
表 猪舍内有害气体最高限量
2.3.3炎热季节加强通风,解决温度高、排湿大问题
生猪有其适宜温度和适宜湿度,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均可引起仔猪多种疾病。炎热季节尽量打开通风孔、开启喷水降温设施、启动风机等通风降温设施,降低猪舍温度和湿度;如果使用降温水帘,则应关闭降温水帘外的所有进风口,以确保降温效果。
2.3.4坚持做好舍内环境卫生
舍内生猪排出的粪尿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载体,也是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主要发源地,做好舍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尿等舍内杂物是减少舍内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气体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坚持做好舍内环境卫生。
2.4做好场区宏观控制,防止疫情传播
2.4.1种猪引进管理
严格控制生猪引进,从场外引进生猪原则上只准引进种猪,不得引进商品猪;种猪引进必须到无疫情地区引进,到国家批准的正规供种单位引进,经过当地检疫部门检疫无疫病后并出具相关证明后,方可引进;凡新引进种猪必须赶入隔离饲养舍后,单独饲养;隔离饲养1个月后,进行疫病监测检验,确定无疫病后与当地猪群合圈饲养。
2.4.2活猪出场管理
出售或调出生猪时,生猪装车由本场职工进行,外来人员不得进入猪舍挑选活猪,装车完毕后进行更衣消毒或紫外线消毒10~15 min;装猪车辆应在固定的装猪台进行,不准进入生产区内;车辆要严格消毒。
2.4.3人员出入场管理
凡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在消毒更衣室内洗澡、更衣、换鞋后进入生产区;工作衣、鞋、帽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外来人员进场,要严格按消毒程序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生产区;凡需要进入猪舍的人员,必须在生活区隔离1~3 d(冬季长一些,夏季可短一些)左右,按程序消毒后入场,进入猪舍时还需更换衣帽,洗手消毒。
2.4.4消毒管理
工具、车辆冲洗干净后再消毒,车辆必须经过门口的消毒池消毒后再入内;生产区内外车辆严格分工,生产区内车辆只限在生产区内使用,不能出生产区;生产区外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车辆经消毒后方可进入;进入生产区内物品应无污染,所有需要进入生产区的物品要经熏蒸消毒或消毒液浸泡1 h后方可进入;各栋猪舍所有用具必须固定本舍使用,不得串栋使用。
2.4.5良好的管理秩序
场内任何人员不得从场外带入猪肉等生猪产品,带入其他肉品必须经过熟制,生产人员应定期到卫生部门进行健康检查,不得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场内生产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栋;维修工或其他工作人员需要由一栋转移到另一栋猪舍时,要重新经过消毒更衣室、药物消毒池,更换消毒工作衣、鞋、帽后方可转移。
S828.4
B
1004-5090(2015)08-0008-03
2015-06-20)